行走中的正义

行走中的正义

Footprints in the desert or beach sand


一个人的伤,一个家庭的苦,一个族群的痛;

一个人的理想,一个机构的理念,一个团队的行动。

——题记

5年,20873个热线电话,4041件法律援助案件,18764人次的接待咨询,36本专著,10万字的调研报告,数百条立法建议,一个民间公益法律机构经历风雨,逐渐成长。

6年,从3个人到30个人,从十几平方米的工棚起步到建立五个部门,从请不起大学生志愿者到引进海归博士,从一条热线到建立民间智库雏形,一个公益团队经历了初创的艰辛,愈加坚定地前行。

7年,从工伤复健中开设维权网站到创建国内第一家专业化民间劳动法律援助机构,从在三只讲台讲授工伤维权之重到全程参与一部法律的修法进程,义联团队践行着公民的使命。

正如半月谈张正宪副总编所说:“公益的生命是践行,是一种正义的行走。”本着对正义的信仰和追求,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自2007年10月正式挂牌成立以来,义联团队从此开始了劳动维权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之路。义联人坚信法律援助并不仅是一份工作一个职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存状态,是一个播撒希望、播撒阳光的历程,是一段汲取能量、升华生命的旅途;义联人坚信公益法律援助能焕发一种蓬勃的生机,能集聚一种强大的力量;义联团队正是在这种无法贬抑的能量的支持和指引下,不断前行……

行走中的正义

风雨维权路 付诸全力扶助弱势劳工

(一)三年维权一帮到底 艰难险阻无怨无悔

2010年8月20日,我正在回家的路上,接到河南籍农民工张先法的爱人刘忠琴的电话,电话中她告诉我,她女儿考上大学了,考的是我老家的大学,上的是湖南商学院广告设计系。末了,还特别解释一下为什么给我打电话,“俺就是跟您说一声。”听着电话那头激动的声音,一阵欣慰和感慨涌上心头,我的思绪回到了五年前,回到了我法律援助生涯的开始。

2005年3月16日,河南藉农民工张先法经人介绍到某建筑工地干活,上岗仅半小时,因为意外头部摔成重伤,不省人事。事故发生后,由于用人单位的拖延治疗贻误了病情,张先法病情急剧加重,最终成为植物人。在其家属陷入救治维权双重绝境的时候,有人向张先法家人推荐我担任张先法的代理律师,了解案情之后,我义无反顾地接下了这个奇难之案。经过三年半的不懈努力,终于让张先法获得80万的高额赔偿。但办案经过艰难程度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从收集证据到立案申请,从开庭辩论到案件执行,张先法一案的维权过程几乎处处碰壁。该案发生于2005年,此时《工伤保险条例》法律制度已经实施但未完善,农民工工伤后如何维权不仅是法律问题,也是策略问题;三年处理中,《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尚在酝酿之中,工伤界定难、立案难,从立法到舆论的争议之中,农民工工伤维权举步维艰;执行于2008年,遭遇中国式执行难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高额赔偿难以获取,在多方协助下才最终拿到赔偿款。

这是我从事律师工作代理的第一个工伤案件、第一个法律援助案件、时间跨度最大的案件(历时三年半)、累计投入工作量最多的案件(共计80个工作日)、外出次数最多的案件(总计128次)。最后在义无反顾的坚持下,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该案终得圆满结果。张先法一案是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最为鲜活的案例,作为公益律师,在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时,有多少困难需要克服,张先法案件提供了最好的注脚。这是义联筹建之初提供法律援助的第一例大案,奠定了义联对法律援助的深刻认同、对劳工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以及为弱势群体提供最优质服务的专业要求。

这个特殊的维权案例所折射出来的深层因素,反应了我国当前工商维权领域和法律援助领域的诸多困境,而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支持也使得从事法律援助工作的义联人坚定了对正义的信仰、对法律援助的信念。此案还作为“全国维护职工权益杰出律师”经典案例被多方媒体报道,这些对义联团队来说不仅是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指引着我们集聚勇气、智慧和专注向弱势劳工伸出援助之手。

(二)开创维稳维权并重的创新模式 积极推动立法和政策调整

2010年6月初,我接到了一位职业病矿工的求助电话,反映房山区史家营乡煤矿关闭,很多矿工患有职业病但是得不到解决,请求给予法律帮助。那段时间义联收到密集的来电来访申请法律援助,都关于房山煤矿工人。多年实务经验让我对这起案子十分关注,不出所料牵出一起群体性职业病大案。对于成长中的义联来说,这是一件考验义联的大事。义联管理团队为此召开了多次会议进行讨论,但都没有设计出满意的方案来。如果放弃提供法律援助,就辜负了那么多无助的职业病工人的重托,有悖义联一直以来的追求;如果接受委托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稍有处理不慎就可能给义联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过去多年的努力毁于一旦。在与北京市司法局沟通后,义联决定接下这起法律援助案件。

这是一起发生在北京郊区的案件,涉及政府行为、涉案人数众多、问题敏感、法律缺位、责任企业面临注销,200余人向义联申请法律援助,而他们背后代表的是1000余尘肺工人的庞大群体。如果没有法律援助的正确疏导则意味着更为激烈的维权行为。一时之间,情势危急。在紧急的情况下,我部署义联团队对冲突隐患保持高度警觉,组队专案办理,施展出浑身解数:为解决案件全面调动工作手法,面对工人不仅解决法律问题还要疏导情绪,甚至保持24小时待机状态随时预备应对突发事件,面对政府部门不仅充分配合采取措施而且积极提出应对之策,与工会工作相呼应,对媒体正面引导,更有在部委实地调研中提出系统解决方案……在高负荷工作了6个月之后,案件终于得以解决。期间,义联充分依托市司法局,共向市司法局发送报告及汇报超过20次,向市总工会等相关部门发送报告多份。而义联内部的报告与汇报超过了170次8名律师,300个工作日,义联律师竭尽心力,终于帮助职业病工人赢得了维权的胜利。截止到2011年3月份,义联直接帮助212名职业病工人获得了超过2600万元的赔偿,推动超过400名职业病工人获得赔偿超过5000万元。在整个案件的处理过程中,义联开创了维稳与维权并重的工作模式,在赢得当事人的充分信任的前提下,坚持与政府及媒体进行有效沟通,使得案件达到最好的解决。此后,义联团队并没有停止对职业病案件的探索和援助。整个团队坚持深化研究、总结经验,不断建言献策,力求推动立法与政策调整,以达到真正从法律上保护职业病劳工的终极目标。

类似的案件还有很多,在义联成立后,义联人一直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处于困境中的工伤农民工和其他弱势的劳动者们提供最好的无偿公益法律服务。五年来,义联直接代理了逾4000件法律援助案件,为劳动者仗义执言,为政府排忧解难。每一个案件,都凝结着义联律师的勇气、智慧与情怀,当然,有挫折中的辛酸与无奈,也有苦尽甘来的收获与感动。20000多件热线电话咨询、17000余件面对面接待咨询,更有网站咨询惠及了数万名处在彷徨、无助和困惑中的劳动者。

行走中的正义

思考与展望 带着义联人不移的信念和梦想

回首义联创办历程,伴随着我和整个义联团队不断的思考和总结。

(一) 全力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深化草根NGO的发展之路

义联成立之初有全职员工6人,长期志愿者3人。五年过去了,义联现有员工31人,其中12名研究生、16名执业律师,先后有6名海归博士、硕士进入义联工作,长期志愿者维持在10人以上。在维持中心运转的资金中,政府购买服务经费不足15%,其余资金均来自于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等机构的支持及义联发起人的投入。在经费紧张、条件艰难、薪水较低的情况下,义联能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是因为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与专业化的发展方向。

五年来,义联人员逐渐扩充、规模逐渐扩大,内部分工也逐渐细化。内设部门从2007年的法律援助部、咨询部、项目科研部,发展为法律援助部、科研部、项目部、公共事务部四大部门。其中法律援助部负责法律咨询、案件代理、法律实践类诊所课程教学、法律实务类培训以及参与实务研究和交流;研究部负责劳动法律政策研究、社会调查、研究类法律诊所课程教学、国内外学术交流等;项目部负责公益项目策划、文化交流和传播、行业信息分享;公共事务部则提供行政、财务、人力资源的支持工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2011年初,中心开始全面实施部门实体化机制。部门制定“定职能、定岗位、定指标、定流程”的四定方案,根据四定方案进行部门管理。中心层面的管理则包括人事、财务、业务指导和日常监测、对外宣传和交流等方面。这一改革,锻炼了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更大程度地激励了工作创新。

义文化是义联的核心文化。义联之“义”,在于秉持公义理念并以“信义”履行承诺。这不仅是对外的承诺,也是义联团队自身内部的追求。由于资金欠缺、人力不足,早期创业团队的成员几乎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也形成了良好的传统,面对巨大的工作量,加班一直以来就是义联人的家常便饭。发不起加班工资,全体员工讨论制定了调休办法。但是即使这样,很多同事也有大量调休未用,以此支持工作。在他们看来,义联的工作“不是给别人打工,是在做自己的事”。为了这份倾注了深厚感情的工作,在早期,新婚的同事几乎全部放弃了婚假,甚至一位同事结婚当晚还主动承担工作,赶写机构的报告。一位同事的母亲突然病逝,他在匆匆处理完丧事后,悲痛未尽但未卸肩头之责,仍一力承担群体性案件的处理工作。在条件最艰苦的创业早期,咨询电话爆棚,一位同事接电话接到耳朵发炎,每天长时间地倾听劳工的控诉,甚至自己也有了心理问题,但是他在这个岗位上坚持了四年有余,接听咨询电话将近万例。

在义联,坚持意味着在艰苦的环境付出辛勤劳动、在高负荷的工作中实现高标准严要求、在平凡的岗位上挖掘创新成果。这样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传承下来,使得义联人在点滴积累中闪耀光芒。

(二) 打造劳工政策民间智库,积极推动中国法治建设进程

从写作第一本书,我们就确立了研究与实务相结合的运作模式。五年来,义联研究工作以社会调查、提出政策建议、参与立法活动、出版专著、发表论文、举办讲座研讨活动等方式展开,至今出版专著40余本,发表文章150余篇,组织邀请国内学界知名学者和政府权威专家参加研讨会议10次,开展全国范围内调查5次,提交数万字的立法建议,参与全国人大、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内设机构和北京市有关机构立法活动数十次。

自2009年以来,义联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涉及工伤职工情况、工伤保险先行支付、职业病调查等,并于每年年中开展中心内部法律援助工作质量抽查。与此同时,义联团队还注重实务研究与前瞻性研究。义联在大量的案件基础上开展实务研究,专著涉及劳动维权、工伤保险制度、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职业病防治法等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的各方面。2008年2月,义联编著的“五险一金”系列著作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这是义联创立初期在研究工作上的集体亮相,也是第一次在社会保险领域开展研究工作。而后,义联在多种场合宣传法律、政策完善的建议,呼吁制度改善,起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2008年3月,新华社《半月谈》发表义联朱茂林律师的《专家预测劳动争议五大趋向》,该文被国内多家主流媒体转载。2009年5月,国务院法制办邀请义联提交关于简化工伤案件处理程序的立法建议,肯定义联专家在多次会议和意见中强调的社会现状和法律问题。2010年4月我和毛素梅发表于《现代职业安全》名为《职业病防治法变革之道》一文中,发出 “职业病极可能成为一代中国人甚至几代中国人的社会高利贷,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障碍”的警告。在此前后的两年时间里,义联系统地研究职业病防治法,并参与国家修法工作,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全程参与了职业病防治法修法工作的民间机构。

除此之外,义联团队还注重在公共议题和事件中发出声音,并将研究推向国际化的发展范畴。基于对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案件的援助经验,义联将法律经验和能力贡献出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正面引导社会舆论。2008年4月,国务院扶贫办邀请义联专家审订《农民工引导性培训教材》,从法律角度审查教材内容,随后黄乐平应邀在国务院扶贫办“农民工引导性培训经验交流会”做主题发言,开启义联参与农民工扶贫、就业和融入工作的序幕。义联国际交流工作也在稳步进行中。2010年7月9日至10日,义联承办第三届中欧社会论坛“劳工权益保护”分论坛,与欧方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劳动法制的进步,双方就中欧在相关领域内共同面对的问题、遇到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探讨,就将来合作解决有关问题达成共识。义联也重视与国外高校的合作。2011年秋季学期,义联与美国乔治敦大学法学院卫生法研究所合作开设课程,对中国职业病防治和工伤保险制度进行研究。成为国际化的“公共政策民间智库”,是义联研究的发展方向。义联将继续以此为目标,对植根于本土文化的法律制度进行研究,以期对国内立法给予实证支持并贡献立法智慧的同时,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分享。

(三) 在公共倡导中探索劳工领域社会治理新模式

自2008年开始,义联面向劳工持续开展培训活动,共计10场,培训对象220人次,涉及法律援助、劳动合同签订、劳动纠纷中的证据收集、工伤保险法律制度、职业病防治等方面。为了便于工友们参与,2012年以来,义联将培训地点设到了建筑工地和工人聚集社区,并与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开展针对建筑工等专门群体的培训。这种培训和案件处理相结合的机制,使得义联活动的受益对象能够更加积极地维护自身权利,帮助所在群体提高维权能力。义联还吸纳一批劳工参加到法律援助宣传队伍中来。2011年4月,义联法律援助联络员活动正式启动,建立了法律援助联络员制度。这个法律援助联络员网络,既扩大了法律援助的覆盖面,提高了普通劳工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又促进了问题的及时解决,缓解了劳动争议高发带来的维稳压力。一年多来,已有80多人进入义联法律援助联络员队伍。

为了提高劳工问题的社会关注程度,提高业内劳动法律问题的处理水平,义联先后于2008年初、2009年初组织开展了国内十大劳动维权(工伤维权)案件评选活动。活动邀请来自高校、政府、工会、实务界的专家,针对过去一年发生的典型劳动(工伤)案件进行评选并作分析,发现立法、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预测劳动(工伤)案件的发展趋势。两届活动的成功举办,强化了义联引领业界发展的思路。2008年,义联向世界银行•中国发展市场项目报送两个项目申请资助,均获得各自小组第一名,其中一个项目得到资助,用于继续完善已有的中国工伤损害赔偿网,吸纳网站的律师志愿者,开展远程培训和实地培训,引导和支持律师志愿者为当地农民工就近维权。这一系列活动加强了业内的联系,推动有志于劳动维权的法律人提供优质的法律援助服务。

义联注重以培训的形式向政府部门和工会组织专业人员推广劳动法律援助的优秀经验。2007年以来,以黄乐平为代表的义联团队参加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全国总工会、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组织的培训活动共20余次,向公职律师、法律援助工作者讲授法律援助经验,把义联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推广出去。

义联着眼于培养公益法律人才储备,提升青年学生社会问题关注程度。2010年6月,义联与清华大学法学院签署协议,成为该校法律诊所教育实践基地,并于当年9月正式开课,至今已经培养5批100多名学生。2011年2月,义联——北大第一期公益与立法法律诊所开班,至今已有三期,课题涉及工伤先行支付制度设计、跨国企业供应商劳动保护的公益诉讼、劳动能力鉴定制度改进等方面。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义联启动大学生公益倡导竞技性训练项目(YATT),提供长达一个学期的训练课程,第一期培养高校学生25人,邀请国内外在京法律专家作为评审嘉宾参与活动,给学生专业的指导。在成功举办第一期后,义联于2012年秋季学期继续开展第二期活动,得到十三所高校学生的响应。该活动包括演讲、辩论、模拟法庭、接待咨询人等形式,涉及包括劳工、环境、性别、文化等公共领域的问题。义联期望通过此类活动,让青年学生对劳工问题、社会公共问题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和职业化的参与。

义联从事劳工法律援助,同时也积极主张与企业对话。除了在一些案件处理中组织调解工作以外,义联投入人力研究企业行为,尤其是人力资本行为,为加强劳工在经济政策方面的话语权做准备。2011年,我接受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委托,研究设计一套《绿色职工权益报表》,向企业推广,推动企业重视职工权益保障和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我和参与研究的毛素梅、朱茂林基于劳动法的研究基础和对人力资源会计知识的学习研究,成功完成课题。遗憾的是,由于课题过于敏感,委托方找不到合适的企业试填报表。尽管如此,义联仍认为企业重视劳动保护、参与劳工问题治理是劳方、资方、社会共赢的方式,义联将在第二个三年规划中继续推行该成果。义联相信劳工问题的社会管理创新理念将迎来崭新的局面。

行走中的正义

在义联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亲历了典型劳动纠纷处理的艰难曲折、劳动权利现状和维权遭遇、中国最贫弱劳动群体的艰辛和坚持。但令人鼓舞的是,多起案件的妥善处理不仅有律师的努力和智慧,也有来自政府机构、工会组织、媒体部门的关注和协助,更有法律援助的强大支持,这些积极的力量在这一起起案件的台前幕后共同推动正义的实现,护卫贫弱劳动群体获得应有的权利,重树生活的信心,点燃对未来的期待和愿景。

曾经一个记者采访我,问义联人的理想是什么,我说:“什么时候我们义联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我们的律师都失业了,离我们的理想就近了。”还是那句话,行走在通往正义的阳光之路上,为圆一个“愿天下劳工俱欢颜”的梦。

本文是 2012年12月1日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成立五周年的工作报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