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究竟有多少條衚衕?

老北京究竟有多少條衚衕?

老北京究竟有多少條衚衕?

老北京究竟有多少條衚衕?

北京有多少條衚衕呢?據文獻記載,在明代就多達幾千條,其中內城有900多條,外城有300多條。清代發展到1800多條,民國時期有1900多條。新中國成立初統計有2550多條。後來合併了一些舊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又拆遷改造了一些,發展至今,北京市有名稱的街巷約有4000條。

老北京究竟有多少條衚衕?

老北京究竟有多少條衚衕?

衚衕是元朝的產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衚衕,據說這在蒙古語中指水井。莫非那時候每條衚衕都挖有一眼水井(做微型水庫),供居住的軍民飲水?想一想也可以理解,來自沙漠與草原的遊牧民族,是很重視水源的。

老北京究竟有多少條衚衕?

老北京究竟有多少條衚衕?

當年水井可是深宅大院的居民們抬頭不見低頭見、摩肩接踵的社交場所,在井邊與左鄰右舍談天說地、噓寒問暖,恰恰可以彌補四合院的封閉性所帶來的不足,這樣既保護了每個家庭的隱秘空間,又為鄰里之間提供了交流的機會。

老北京究竟有多少條衚衕?

老北京究竟有多少條衚衕?

衚衕與四合院的完美組合,體現出元大都統治者在城市建設與管理方面的聰明之處。衚衕橫平豎直,四合院錯落有致,怎麼看都像是軍事化管理的結果。有了衚衕的分割與疏通,北京城便成了一座由遊牧民族安營紮寨的大軍營。難怪汪曾祺要讚歎:“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裡有大街,有衚衕。大街、衚衕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方位感強恐怕也是蒙古族人的遺傳,他們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游牧時,一般都要根據日出日落來辨認方向,才不會迷路。

老北京究竟有多少條衚衕?

老北京究竟有多少條衚衕?

老北京的地名生活化,不像其他城市的衚衕街道,總喜歡用城市名稱來命名,比如“南京路”、“廣州路”等。北京的“扁擔衚衕”有11條,“井兒衚衕”有10條。人們開門就有七件事,所以北京也就有了柴棒衚衕、米市衚衕、油坊衚衕、鹽店衚衕、醬坊衚衕、醋章衚衕和茶兒衚衕;既然人在生活中經常要接觸金、銀、銅、鐵、錫這五種金屬,於是就又有了金絲衚衕、銀絲衚衕、銅鐵廠衚衕、鐵門衚衕和錫拉衚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