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指挥艺术》书中的几个故事

《刘伯承指挥艺术》书中的几个故事

刘伯承指挥艺术

《刘伯承指挥艺术》书中的几个故事

刘伯承元帅

刘伯承元帅戎马一生,曾经担任过红军总参谋长,参与红军的最高层决策。刘帅长期担任我军一个方面军的统帅 ,在长期的革命军事斗争中,为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刘帅的军事谋略和指挥艺术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带兵、练兵、用兵方面皆为后辈将领的楷模。

刘伯承早年参加推翻清王朝的斗争,后又参加了讨袁、护国、护法等战役,在战斗中展示出不凡的军事才能,被誉为川中名将。一九二七年参与组织和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刘帅一生身经百战,本文无法尽述,只能简述其中的几个故事。

《刘伯承指挥艺术》书中的几个故事

刘伯承塑像

长征时,红军面临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毛主席指挥四渡赤水后,决定北渡金沙江入川,刘帅随先遣部队来到金沙江畔,他查明敌情,指挥前卫连,利用仅有的两条渡船,偷渡金沙江,迅速歼灭守敌,继而巩固阵地,搜集船只,联络大部队,安排全军渡江,一切工作秩序井然,将几十万敌军远远地甩在身后。毛主席事后对同志们说,前段时间有的人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堵,担心红军过不了金沙江。我说没有关系,四川人说刘伯承是一条下凡的龙,他会带我们过江的。

在长征时期,刘帅不仅参与一些重要的军事决策,而且经常亲临一线,指挥部队克服各种困难,出色的完成中央交给的各种任务。朱总司令对刘伯承和他所带领的部队,给与高度的评价,他称赞道:“有时任先遣,有时做殿后,所负任务,无不完成。”

《刘伯承指挥艺术》书中的几个故事

敌进我进中的129师

抗战时期华北沦陷,日军对八路军实施什么“铁壁合围”,“辗转清剿”,“反转电击”等战术。刘帅面对日寇的疯狂进攻,提出“敌进我进”的战略战术。其做法是动员部队,不怕脱离自己的后方基地,在敌合围将拢未拢时,除留少量主力部队坚持内线斗争,大部分主力消灭前来合围的敌人中较弱的一路,跳出包围圈,深入相对空虚敌占区,白天隐蔽,晚上出动拔据点、炸仓库,把日军的瓶瓶罐罐砸他个稀巴烂。日军在我根据地找不到八路,自己的后方又遭到严重的打击,只得无功而返。

刘帅总结“敌进我进”的作战原则,他说“坚壁清野太被动,打伏击也不是完全主动,敌进我进,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就完全主动了。”

日军对八路军的“敌进我进”很是无奈,他们的总结中说:“皇军大大的去,八路小小的有,皇军小小的去,八路大大的有。”

毛主席赞赏地对刘伯承说:“伯承呀,你那个‘敌进我进’的办法好啊,搞得日本人没办法。”

《刘伯承指挥艺术》书中的几个故事

淮海战役结束二野、三野首长合影

解放战争时期刘帅指挥的仗越打越大,越打越妙。我在这里讲一段刘帅在山东鄄城指挥的一场战斗。由于篇幅有限只能简述故事的梗概,详见陈锡联上将所著《刘帅军事指挥艺术中的辩证法》。

一九四六年十月二十七日,我中野二纵、三纵、六纵、七纵,按野司命令向鄄城机动,敌王敬久集团辖新五军和整编十一师,(蒋军的整编师相当于军,这两个军都是国民党所谓的“五大主力”)他们从巨野向郓城方向推进。敌孙震集团刘汝明部一一九旅,从菏泽向郓城、鄄城方向进攻。这两股敌人妄图寻找中野主力进行决战。

刘帅命令各部,边撤边以小部队构筑工事,与敌短时间接触后即撤退,使敌不明白我军的意图。为了进一步迷惑敌人,刘帅令三纵在撤退的路上,制造翻车现场,将米撒在路上。美国在华救济总署的特工得知信息,将这一情报告知蒋军

敌刘汝明部得知情报,误以为我军仓皇撤退,便命其一一九旅单独突进鄄城方向,妄图捞一把。致使其与敌主力部队拉开四十余华里的距离。

十月二十八日刘帅得知情报,电令二、三纵部队在撤往鄄城南的路上,对鄄城南的村庄地形进行详细勘察,做好杀敌“回马枪”的准备。

十月二十九日敌一一九旅,如期钻入刘帅布置的口袋,敌军驻地与我设伏部队的驻地,有的相距仅五至十里地。我军当即将敌一一九旅分割包围。敌人被包围时连电话都没有来得及布设,只得在电台上喊。结果让我军迅速查明了敌军的各级指挥系统和兵力部署。

在二、三纵发起攻击时,七纵奉命阻击敌新五军和整编十一师,任务艰巨担子很重。这时六纵还未赶到,刘帅将如何安排六纵的作战任务?刘帅分析敌一一九旅非国民党嫡系,因此敌新五军和整编十一师不会对其全力救援,加上该敌曾与我军交手,吃过苦头,对我军心有余悸;再就是敌人目前不掌握我军主力的位置,心存疑虑。基于上述分析,刘帅设想由七纵单独阻敌,七纵杨勇司令向刘帅表示,保证完成阻击敌军的任务。刘伯承最终下决心,命令六纵参加对敌一一九旅的总攻,要求二、三、六纵两天内消灭敌一一九旅。三十一日中午战斗结束,除敌旅长等少数敌人逃跑,歼敌九千余人,缴获美制105毫米榴弹炮八门。而敌新五军方面正如刘帅所料,仅向前推进了四至五里。

一九四八年九月二十四日粟裕向军委建议,发起围歼黄伯韬的淮海战役,后得到军委的批准。此时中野分兵两处,一部由陈毅、邓小平率领攻克郑州,向东威胁徐州。一部由刘伯承、邓子恢、李达率领,牵制白崇禧,吸引黄维、张淦兵团。

刘帅不但在战斗的细节方面细致入微,而且善于悉心观察战场全局,领会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战略决心。刘帅在十一月三日(即打响淮海战役的前三天)敏锐地发现淮海战役蒋军的致命要害,他致电陈毅、邓小平并上报中央。提出:“首先截断徐(州)、蚌(埠)间铁路,造成隔断孙兵团,会攻徐州之形势,亦即从我军会战之西南面斩断敌人中枢。”的建议。中央军委采纳了刘伯承的意见,十一月十五日我军攻占宿县。将徐州之敌与南京大本营之间的运输补给线彻底切断。刘帅的这个建议,受到了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高度评价。为华野聚歼黄伯韬兵团提供保证;提前实现对徐州蒋军的战略包围;还为消灭黄维兵团预先准备了良好的战场。将原先的小淮海战役,成功地转化为后来的大淮海战役。

刘帅一生功勋卓著,战功赫赫。在我军享有崇高的威望。诚如朱总司令说的:“在军事上,伯承同志不但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而且在军事理论上造诣很深,创造很多,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内不可多得的将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