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王莽升迁记

奸臣王莽升迁记

王莽是西汉孝元皇后的侄子,孝元皇后的父兄都被西汉封侯,可以说是家世显赫。到了王莽父亲这辈,王莽的父亲兄弟几个也都封侯当官。只有王莽的父亲去世较早,没有爵位。

王莽家中清贫,但是王莽一方面勤奋好学,一方面在家照顾母亲及家人,名声甚好。

王莽爱好结交豪杰,尊重长辈,为其日后从政广拉人脉。王莽的大伯父大将军王凤病了,王莽得知消息,前去看护。一连几个月衣不解带日夜照顾。王凤觉得这个侄儿胜过其他人,心中很是感动,在他去世之前将王莽托付给太后和皇帝。有了大将军的举荐,王莽得到了他的第一个官职黄门郎,不久后还得到提拔。从此王莽踏上了仕途。

王莽踏上仕途之后,他之前结交的各方豪杰也就都派上了用场。他们有的向皇帝表示愿意将自己的封地让给王莽一些,有些更是直接到皇帝跟前为王莽说好话。皇帝听的多了难免日后对王莽多加留意,成帝看到王莽后认为果然贤能。于是王莽的好事连连,不是晋爵封侯,就是提拔官职。

面对这一连串的好事,若是别人怕是睡觉都会笑醒过来。可是王莽是谁呀,王莽不但没有表现出一丝的得意,反而加倍小心伺候皇上,更加谦卑。王莽的谦卑可不像如今一些政客,只是将谦卑挂在口头上。王莽是将皇帝赏赐的车马衣物转赠给宾客,家中不留多余的。将赏赐的金银拿出来结交朝廷中的文武高官。于是王莽在家里家外、朝廷上下好评如潮,名声地位很快就超过了自己的长辈了。

王莽有了地位就开始干自己想干的事了,他首先想到的是,搬开阻挡自己往上爬的绊脚石。于是他选择了淳于长。至于为什么选择淳于长,史书中没有说。我想从王莽的角度考虑,理由也很简单,一、淳于长位列九卿的地位排在王莽之上;二、淳于长是皇太后的外甥且有才能,搬掉了淳于长,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于是王莽四处搜集淳于长的所谓“罪证”。当王莽拿到了淳于长的证据后,他自己不愿意出面,而是通过大司马王根向汉成帝举报的。大司马为什么这么听王莽的话,为什么甘当王莽的“杀手”,史书未说。更为奇怪的是王根向汉成帝举报淳于长后,就向汉成帝辞去大司马的官位,同时举荐王莽接掌大司马的职权。在淳于长案中王根异于常人的举动,给人们留下了不小的想象空间。你尽可想象王莽在搜集淳于长“罪证”的同时,也搜集到王根的“罪证”。王根有短处在王莽的手中,只得听其摆布了。

经过了淳于长案,淳于长被皇帝处决,王莽升任大司马,且更加受到皇帝的重用和信任了。

好景不长,王莽辅佐成帝一年多成帝驾崩。汉哀帝继位,王莽的姑姑王太后升格为太皇太后。汉哀帝的祖母、母亲参与朝政,几番争斗将王莽逼出朝廷。

王莽在自家封地,其二儿子杀死奴婢,王莽令其自杀。有人将这件事在哀帝面前颂扬,于是哀帝又将王莽召回,不久哀帝去世,哀帝无子。且哀帝的祖母、母亲也已经去世,王莽的姑姑迅速掌控朝局,与王莽商议,决定接中山王以成帝后代的名义继承皇位,称为汉平帝。王莽的姑姑再次成为太后。

王莽工于心计,又有皇太后的支持,在群臣中建立威势,自然就会有人趋炎附势。那些得到过王莽好处的人,以及希望得到王莽好处的人,唯王莽的马首是瞻。

王莽开始对反对过他的人和他不喜欢的人进行清理。王莽先是对这些人罗织罪名,命人写成奏章,交给大司徒孔光,孔光不敢压着奏折,只得报给王莽。王莽再假模假式地禀报太后。王太后批准这些奏折,被指控的人员无一例外,被罢官削爵,流放边地。

王莽素来敬畏叔叔王立,总觉得他在身边会影响自己的作为。就再次撺掇大司徒孔光诬陷王立。说王立当年知道淳于长的罪行,王立接受了淳于长的贿赂,包庇淳于长。王立有口难辩。因为王立是王太后的亲弟弟,太后不忍处置王立。王莽不甘心就再次启奏太后:“国家还不稳定,即便是小心翼翼还难保周全,更何况因为私情失去公正,引起大臣们的非议,不如先将他遣回封地,以后再召回来就是了。”王太后无奈只得应允。

平帝继位年纪幼小,王莽假借为了维护汉室的正统,向太后建议,授予平帝的亲生母亲中山孝王后的称号,同时授予平帝舅舅爵位,让他们继续住在中山封地,不得进京与平帝相聚。其实王莽的真实想法是分开平帝的至亲,以便对年幼的皇帝加以掌控。王莽能将最龌龊做法,冠以最体面名义,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其实王莽的做法,连他的儿子王宇都看出来是包藏祸心。王宇担心将来平帝成人,会惩处王家。于是建议平帝的母亲要求来京,平帝的母亲提出来京的请求后,被王莽拒绝。王宇认为王莽不会接受自己的建议,想利用鬼神恐吓王莽,以期达到促使王莽改变主意的目的。不料事情败露,王宇入狱,并被王莽毒死。王宇的媳妇怀有身孕,王莽将她也投入狱中,待其生产后立即杀死。

王莽为达个人目的陷害同僚,逼死大臣,诬陷自己的叔叔,胁迫自己的姑姑,毒死自己的儿子,杀死自己的儿媳妇。手段歹毒至极。欲知王莽后事,请看下集《乱臣王莽篡国记》。

(谢谢你阅读本文,如果你是用手机阅读本文,且愿意继续阅读本人的其他文章,请点击文章标题下方左侧本人头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