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降准直击“融资难融资贵”难症——2019年1月降准点评

中信证券宏观研究 CITICS宏观研究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有道云等方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使用本资料。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email protected]

全面降准直击“融资难融资贵”难症——2019年1月降准点评


核心观点

此次全面降准(1月15日和1月25日)预计共释放约1.5万亿流动性,并将逐步置换一季度到期的MLF(约1.2万亿),流动性工具结构有望继续优化。1月降准并置换MLF与中信证券研究部宏观组先前判断一致(见《2018年11月金融数据点评—实体融资仍在筑底,1月降准或在弦上》(2018-12-11)),而在操作方式上有三大特征值得关注。我们认为接下来需要关注的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联动,后者的接力是下一个重要关注点。

事项

2019年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其中,2019年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别下调0.5个百分点。同时,2019年一季度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不再续做。这样安排能够基本对冲春节前由于现金投放造成的流动性波动,有利于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支持力度。

评论:

特征一:降准首次宣布分两次执行。根据公告,此次1个百分点的普降将净释放约1.5万亿的流动性,但将分两次执行。从对应时间点来看,分两次执行对应了银行2次的缴准日期(1月15日及1月25日)和一次缴税日期(1月15日),因此预计能够更好的平滑市场的资金面情况,有利于节前资金的平稳过渡。

特征二:首提置换整个季度的存量到期MLF。此次央行在答记者问中提到,今年一季度到期的MLF将不再续作。根据我们估算,一季度到期MLF约1.2万亿,这也是首次央行给予如此明确的长时间置换,与我们反复强调的央行“缩短放长”的行为预判一致。而从潜在效果上评估,央行对置换MLF的效果进行了测算,即将每年直接降低相关银行付息成本约200亿元,客观能够推动银行让利于借贷企业,一定程度降低市场融资利率,帮助解决实体经济融资贵的问题。

特征三:此次全面降准和1月2日调整普惠金融标准的降准政策互为补充。央行于1月2日公告调整了普惠金融定向考核标准,从500万元放松至1000万元,先前也推出了新型定向货币工具TMLF,但两者对应具体定向释放的规模未有明确公告。从这次公告看,

结合1月2日公告,倒推可算出先前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标准放松以及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等工具的运用共释放的规模约为5000亿元(央行预估长期净释放8000亿元-1.5万亿本轮降准净增加+1.2万亿MLF到期量=5000亿元)。因此,1月2日公布的普惠金融口径调整预计将净释放约5000亿元流动性,此为定向的流动性释放。综合来看,若以一季度末来考察流动性情况,假设其他流动性工具数量在一季度保持不变,两政策相加实为3000亿元全面降准和5000亿元普惠金融降准+TMLF的释放规模,综合可理解为一次较为特殊的定向降准+MLF置换的操作。

向后看,财政政策发力料将接替货币政策,预测二季度前不会继续降准。从12月末的多项指标来看,经济运行的三驾马车均面临一定压力,由于春节等季节性因素的扰动,投资在一季度集中发力的机会窗口也较为有限,因此经济基本面还将继续面临压力。效果上看,此次全面降准将进一步助于对冲经济持续下行压力,但单一货币工具的效果仍具有局限性,我们判断还需要财政政策的持续发力来进行接力(此次降准预计也将有利于专项债的发行)。向后看,降准在一季度料不会继续,后续的春节前流动性补充或采用传统CRA方式进行对冲,而是否在二季度继续降准还有待观察,我们对于二季度前是否进行进一步利率调整(适度调整政策利率)保持谨慎。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19年1月5日发布的报告《全面降准直击“融资难融资贵”难症——2019年1月降准点评》,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相关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全面降准直击“融资难融资贵”难症——2019年1月降准点评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email protected]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