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體育部系列開年言論摘選(2013-2018)

人民日报体育部系列开年言论摘选(2013-2018)

又是新的一年——在今日推送的第一篇微信文章中,由人民日報體育部隆重推出的2019年開年系列言論與大家如約而至。本篇微信將2013年至2018年推出的系列開年言論中的首篇進行整理集結,以饗讀者。

2013 年

辦群眾滿意的體育

——關於中國體育轉型發展的思考之一

人民日報 2013.01.07 第15版

鍾 文

時下,很多體育人常常感到不解甚至委屈:為什麼獎牌拿得越多,被罵得越厲害?為什麼越到緊要關口,批評的聲浪越高?

對於體育人來說,每一枚獎牌都來之不易。為了奪得一枚獎牌,很多人付出的也許是畢生的精力。還有什麼比自己的付出得不到社會的認可更痛苦的事呢?

體育辦得好不好,群眾最有發言權。體育人的苦衷固然令人同情,但他們更該跳出自怨自艾的藩籬,反躬自省自身工作與社會期待為何難以合拍?

讀懂社會需求,拓展體育內涵,這並不是體育界按慣常思維推進工作的必備內容,卻是形勢逼迫和時代呼喚雙重作用下的必然使命。

伴隨時代發展社會進步,體育以競技獎牌打天下的單一發展模式已經不合時宜。不能說競技體育已經沒有發展的必要,需要明確的恰恰是如何發展令人滿意的競技體育。如果中國體育依然可以在獎牌榜上風光無限,但在群眾喜聞樂見的三大球項目和國際普遍認可的基礎大項上始終挺不直脊樑,這種簡單追求數量增長的獎牌觀怎麼說都難以服眾。而全民健身難以滿足群眾需求、體育產業遭遇發展瓶頸、體育文化難有改觀的現實困惑,並不比競技體育權衡結構調整與獎牌數量孰重孰輕來得簡單。

這個時代依然需要獎牌,尤其需要有社會影響力的獎牌。如果在獎牌的投入產出方面不再那麼失衡,如果在提升獎牌含金量與提高獎牌數量間適時做出正確取捨,獎牌迴歸其固有價值只是時間早晚問題,而獎牌重新贏得人心同樣值得期待。在贏得人心方面,比獎牌更有說服力的是體育服務的提供與體育消費的滿足。如果說到體育環境與發展內涵的最大改變,那一定是過去的體育發展一直遵循“只讓你看很少讓你做”,現在的體育發展則應進入“發展過程受社會監督,發展成果與社會共享”的嶄新階段。主動適應、轉型發展,中國體育前景光明;怨天尤人、墨守成規,則中國體育仍將原地踏步。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對於已經錯過不少轉型發展良機的中國體育來說,當下沒有什麼比“發展方向對接群眾需求”更重要。

2014 年

敞開心胸辦體育

——關於體育改革向縱深推進的思考之一

人民日報 2014.01.06 第15版

鍾 文

走過了不平靜的2013年,轉眼跨入機遇與挑戰並存的2014年。對於體育人來說,這意味著更多的擔當與付出,而不是按部就班過日子。

2013年體育界的不平靜,來自於改革大潮的洶湧而至和社會各界要求改變體育發展現狀的倒逼與追問,當然也還來自於體育界自身在改革破冰過程中所感受到的困惑與糾結。

2014年體育界的機遇與挑戰,來自於求新求變所積聚的內在動力,來自於改革大勢所釋放的利好與激勵,當然也還來自於改革所必然觸動的自身利益以及由此帶來的挑戰。

越是體育界所執著的發展路徑、管理方式,越容易受到社會各界的質疑與詰問,這是新中國體育歷經幾十年發展所遭遇的最大悖論。比如奧運爭光計劃,每一枚奧運獎牌的獲取,的確集中了集體智慧,卻也耗費了鉅額投入,所以獎牌帶來的並不總是掌聲和鮮花;比如全運會,體育界竭力維護這個全國最高水平綜合性運動會的合理性,以保住這個平衡國家利益與地方利益、調動地方投入體育積極性的寶貴平臺,但不盡如人意,恐怕也是不爭的事實。比如被體育界視作核心利益的組隊權和辦賽權,體育主管部門一直將其牢牢握在手中,即便積怨沸騰、訴求聲聲依然難改體育界關起門來辦體育的現狀,在一些頗受市場追捧的項目上,甚至出現體育主管部門對社會辦賽力量頤使氣指、隨意擺佈的惡劣現象。

所謂“當局者迷”,體育界的矛盾和糾結,很多源於對自身的認識和定位模糊不清。奧運爭光計劃本無錯,但以奧運獎牌綁架財政投入和社會支持,一而再、再而三地以急功近利的手段攫取獎牌,難免令人反感;全運會也無錯,但如果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積重難返的賽風賽紀問題,講再多別的道理恐怕都難有說服力;至於組隊權和辦賽權,並不是體育主管部門天經地義的權力,下放一些可能給公眾帶來以組隊和辦賽為名行聚財、尋租之實印象的組隊權和辦賽權,既有利於重塑體育形象,更有利於體育發展。說到底,體育人應該明白:以奧運獎牌和大型賽事簡單愉悅公眾的時代已經遠去,以服務體系建設和親民活動直接服務公眾的時代已經到來。如果在此種情境下依然堅持維護部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正當性,那麼等待體育界的將是更猛烈的質疑、詰問和更難以收拾的殘局。

體育辦得好不好,很長一段時間是和獎牌多少直接掛鉤,實際上最有資格對此作出評判的是群眾。繼續關起門來封閉辦體育註定沒有出路,而以群眾是否滿意為標準推進體育工作開展,敞開心胸敞開大門辦體育方是大勢所趨、潮流所向。

2015 年

拋開雜念辦體育

——關於體育改革如何落到實處的思考之一

人民日報 2015.01.05 第23版

鍾 文

剛剛過去的2014年,中國體育壓力之大可謂前所未有,體育人觸動之深可謂刻骨銘心。

以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加快體育產業 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為指引,以中央巡視組向國家體育總局反饋情況為參照,中國體育在這一年感受到的是多年未遇的窘迫與尷尬:體育系統對於改革的思考與探索明顯滯後於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體育系統對於圍繞賽事的不正之風的認知與警醒難以對接社會層面的訴求與期待。

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體育界延續多年按部就班推動體育事業發展的思維定式與慣常做法已經到了必須做出改變的時候。體育改革的動力源自哪裡?體育改革又該向何處發力?國務院印發的《意見》已經說得清清楚楚,中央巡視組反饋的情況更是點明瞭突出問題,現在需要體育系統做的就是拋開雜念、返璞歸真,以應有的責任與擔當將吐故納新、重塑形象的改革行動持續推向深入,而不是在倒逼改革的情境下依舊行動遲緩、避重就輕。

“拋開雜念、返璞歸真”,說起來輕鬆自然並不拗口,做起來卻要傷筋動骨頗費周折。既然改革方向已明,體育人就應準確定位自身所處的位置、明晰自身所要發揮的作用,恪盡職守、秉公行事,將以往因多重羈絆浪費的時間、損失的成果想方設法彌補回來,而不是口頭上抱怨改革方案缺少細則一味等待觀望,行動上從本位主義出發費盡心機謀求一己私利。辦體育就要按照規則行事,就要讓體育成為陽光、健康、公平、公開、公正的代名詞,就要讓體育帶來激勵人、鼓舞人、感召人的正能量,對照這樣的標準、瞄準這樣的目標,體育才可稱之為體育,體育改革也才能煥發勃勃生機。

畢竟承平日久,面對國內體育改革的步步緊逼與國際奧委會改革的強勁勢頭,體育界猛然間感到千頭萬緒、茫然無措也屬正常。但鎮靜下來之後,理應明白早改早適應、越晚越被動的道理。順應國內外體育改革潮流所向,規劃改革的時間表與路線圖、尋找撬動改革的支點,體育人有能力在“二次創業”中找回自信、再立新功。而在推進體育改革的探索中,正確處理競技與群體、市場與社會、奧運與大眾、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的辯證關係,既是實戰考驗,亦是突破良機。

打破利益樊籬、理順體制機制、釋放社會活力、尋求各方支持,體育改革要有勇氣打攻堅戰、更要有耐心打持久戰。只要方向對頭、措施得力,人們不會苛求多年積弊一朝改觀;怕只怕私心雜念難以擯除,正本清源難以實現,則體育改革又怎能做到令人感到樂觀?

2016 年

換個思路辦體育

——以新理念引領體育發展新格局的思考之一

人民日報 2016.01.04 第13版

鍾 文

轟轟烈烈的體育改革正處在攻堅階段:率先破冰的足球改革不無意外地遭遇了阻力,卻仍在有條不紊地奮力前行;追隨足球改革的腳步,其他運動項目的改革將毫無例外地陸續展開。

體育改革從足球項目起步,大抵和這個項目的社會影響力相關;而體育改革的整體進展並未帶給人們驚喜,可能和體育系統缺少主動求變的銳氣不無關係。

時至今日,再去討論體育改革有無必要,已屬落伍。但體育系統對改革抱有什麼態度、採取什麼行動、希望達到什麼效果,卻對改革進程有著實實在在的影響。

從本位主義出發看待體育改革,看到的可能只是既有利益的漸行漸遠,想到的可能只是優裕生活(以獎牌換獎金)的一去不返。從這樣的角度看問題、想問題,就會有千方百計將既得利益改頭換面後重新攥在手中的衝動,就會生出以阻礙改革進程為代價留住優裕生活的念頭。儘管改革浪潮勢不可擋,儘管社會監督無處不在,但相信打這樣算盤、動這樣念頭的頑固分子並未絕跡。

明知舊有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依然鋌而走險試圖保住“從中漁利”的可能,這不僅是頑固分子的貪念使然,更與管理部門的失職緊密相連。作為一場顛覆舊有發展模式的大變革,體育系統僅僅按部就班推動改革舉措的落實還遠遠不夠,真正做到認識高度、行動自覺與改革進程高度匹配方為上策。

推進體育改革,需要換個思路辦體育;爭取社會支持,同樣需要換個思路辦體育。當體育不再僅僅承載爭金奪銀的單一功能,當體育產業已經成為吸納社會資本的上佳載體,當全民健身終於上升為國家戰略,以敬畏之心辦體育、以服務之實辦體育、以高遠之志辦體育,理應逐漸內化為體育人的執著追求與自覺行動。而在此基礎上謀劃以新理念引領體育發展新格局,不僅是推進體育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更是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的水到渠成之選。

能否換個思路辦體育,能否以新理念引領新格局,事關體育改革的成敗得失,事關體育強國夢的實現路徑。又逢各方角力的奧運年,時值體育改革的關鍵階段,曾經一次次與轉型發展擦肩而過的中國體育,已經沒有貽誤戰機的資本,唯有踏準節拍、順勢而上,中國體育才能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2017 年

凝心聚力辦體育

——關於深化體育改革的思考之一

人民日報 2017.01.03 第15版

鍾 文

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中國體育正處於關鍵發展階段。

如果說競技體育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是我國成為體育大國的重要標誌,那麼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也就意味著競技體育的國際競爭力非但不能下降,而且在一些有廣泛社會影響的項目上還要有新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讓廣大群眾從體育事業發展中獲益,不斷增強廣大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同樣是我國邁向體育強國的基本要求。

重競技輕群體,曾是體育界一些領域行之多年的工作現實。即便這種現象近年有所好轉,但不能從根本上認識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性,也就無法做到全民健身工作令群眾真正滿意。中國體育的國際競爭力要向國際通行標準靠攏,而不是僅以金牌數量論英雄;中國體育的群眾滿意度理應成為體育工作的基本衡量標準,而不是對待全民健身敷衍了事就想矇混過關。持續提升中國體育的國際競爭力已然遭遇嚴峻挑戰,穩步提升廣大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更需開創性的工作作為支撐,中國體育要想在這樣的發展階段爬坡過坎、闖關奪隘,就不能不統一認識,就不能不提升專注度,就不能不凝心聚力、奮勇前行。

凝心聚力辦體育,意味著體育界對當前的體育發展現狀應有清醒判斷。中國體育在2016年裡約奧運會上所取得的成績已經證明,優勢項目的競爭力已經變得參差不齊,弱勢項目的突破也還看不到明顯跡象。而在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領域,基本的發展氛圍已經形成,但全民健身的覆蓋面與精準服務還難稱令人滿意,體育產業的基本架構與虛熱現象也還存在先天劣勢與值得警惕之處。

凝心聚力辦體育,也還意味著更多堅守與傳承、開拓與創新。對於理應堅守的中華體育精神,非但不能產生絲毫動搖,而且還需在實踐中得到鞏固與強化;對於發展理念與發展路徑的認識,樹立“大體育”理念,努力實現體育工作全地域覆蓋、全週期服務、全社會參與、全球化合作、全人類共享,不斷增強廣大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理應成為統一思想的壓艙石與務實行動的領航器。

體育是社會發展與人類進步的重要標誌,是綜合國力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歷經幾十年努力,體育人用心血與汗水收穫了沉甸甸的成就;在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征程中,體育人更應凝心聚力、開拓進取,收穫更大光榮。

2018 年

辦以人民為中心的體育

——新時代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的思考之一

人民日報 2018.01.02 第15版

鍾 文

時光荏苒,匆匆又是一年。

以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的歷史使命審視體育事業發展,時光飛逝留下的已然不僅僅是感慨,以雷霆之勢強力推進體育改革則屬必然之選。

足球改革持續深入、協會實體化改革次第展開、全民健身工作部級聯席會議制度應運而生、體育總局機關管理模式與運行機制大幅調整、全運會改革精彩亮相且收效不凡……所有這些改革舉措,面世之初或有眼花繚亂的觀感,時日漸長則可讀懂改革決心之大、用力之深。在以體育改革推動事業發展已成潮流之時,思想上的糾結、行動上的遲緩,帶來的後果只能是落伍於時代而不自知。

第十三屆全運會首設群眾性比賽項目,受益群眾真正體驗到什麼是尊重與成就。對於有能力參與全運賽事卻一直沒有機會參與的體育愛好者來說,這是一份實實在在的改革紅利;對於一些全運會賽事組織者與觀賽者而言,此舉更多意味著不確定的賽事組織工作與不純粹的觀賽感受。面對前所未有的全運會改革,不同的人身處不同的位置總有不同視角的解讀。但若將這樣的改革舉措放到以人民為中心的體育發展框架中考量,則改革深意一目瞭然、相關疑問迎刃而解。

體育的發展在不同時期需要承擔不同使命。將體育健兒爭金奪銀與提振民眾士氣、凝聚民族精神聯繫在一起,有特定時期的特殊作用;“奧運爭光計劃綱要”的實施,也曾為中國體育在世界體壇佔有一席之地發揮重要作用。只是片面強調競技體育、用相對功利的手段獲取大賽獎牌,也為體育可持續發展留下隱憂。時至今日,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推動體育事業發展,從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人類文明進步的高度認識體育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把滿足人民健身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體育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已經成為新時代體育事業發展的根本遵循。

推動新時代體育事業發展,有必要釐清其邏輯起點、明晰其歷史方位。比如多年造就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現狀,便不可能冀望短期內就能解決;比如越是深化體育改革,越有可能引發或是大幹快上,或是畏首畏尾的衝動與偏差。事實證明,唯有將體育擺到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復興的高度進行定位,唯有從大局出發認識問題、解決問題,才能開闊視野、凝聚共識,才能找到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的可行路徑。

堅持祖國至上的價值導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方向,這是新時代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的必由之路。而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更多還要依託體育改革的持續深入。體育改革仍在路上,其間或許還要交學費付代價,但只要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途遙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