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十三弟,宠臣怡亲王允祥为什么要在死前吞土?

何事男儿不读书


怡亲王胤祥吞土的起因就是雍正希望胤祥与自己都能葬在清西陵。

雍正皇帝本来将自己的陵寝地址也选在了清东陵的九凤朝阳山下,并运去了大量材料。但是到了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以那里“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为借口而废弃了原有方案,进而另选陵寝地址。之后便找到了易县永宁山,此地为“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也对此非常满意,认为“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也就将此地选为了自己的陵寝地址。而为雍正找到这样一块风水宝地的不是别人,正是怡亲王胤祥。

怡亲王胤祥,是雍正皇帝最为倚重和信赖的大臣和兄弟,而胤祥也真称得上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雍正朝做出贡献要远远多于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表现,再加上为雍正找到了这样一块合适的陵寝福地,所以雍正也让胤祥死后也葬在这里,陪着自己。

胤祥吞土,吞的是河北涞水县的土,为的就是不与雍正葬在一起。

听到雍正让自己葬入雍正自己的陵园区,胤祥马上就不答应了,极力的反对,雍正见到这种状况也没有过多的坚持,而是让胤祥就近选择一块福地,也算是能陪着雍正。

随后,胤祥选择了河北涞水县的云溪水峪地区作为自己的陵寝所在地,此时胤祥已经是身患重病,同时又害怕雍正收回成命,让自己葬在清西陵,所以命人前往河北涞水县自己的陵地取土,并且吞了下去,意思就是告诉雍正,自己已经同他选择的土地融为了一体,希望雍正能够成全。

见到此状的雍正也是大为感动,也就依了胤祥的请求,在怡亲王胤祥死后,将胤祥安葬在了河北涞水的怡贤亲王墓,也就是十三爷坟。

胤祥不接受雍正的封赏,是以退为进,成为了人臣的典范,也是在为后代积福 。

胤祥不接受雍正的安排,不肯葬入清东陵,按照怡亲王自己的话说是自己没有资格,但是从雍正对于他的倚重与他所作出的贡献,是绝对配得上这份殊荣的,但是胤祥最终还是拒绝了。一来,为人臣,就是要尽臣本分,不能有僭越之心,这一点,胤祥深有体会,特别是见证了年羹尧和隆科多的崛起与迅速衰亡,更明白了为人臣者的职责;二来,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着想,希望子孙的起点不至于太高调,也希望以此能够能够平安与富贵。

其实,早在雍正登基的时候,怡亲王胤祥的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就已经得到了破格的殊荣了。

于怡亲王胤祥的生母章佳氏,在康熙朝时为庶妃,死后被追封为敏妃。雍正登基后,“母以子贵”才被册封为敬敏皇贵妃,棺椁也从原来的陵寝中抬出,重新按照皇贵妃的标准下葬,并且是同康熙合葬入景陵地宫中,这也开创了清朝皇贵妃从葬帝陵的先例。

而这也看出了雍正与胤祥的感情至深,以及兄弟间的倚重与信任。


雍亲王府


因为雍正允许他死后安葬在自己选择的地方

(《雍正王朝》中胤祥的形象)

允祥是雍正帝的弟弟,也是他的知己,允祥一直由雍正的生母抚养,二人一同长大成人,感情非常好。

在九子夺嫡中允祥始终追随雍正,始终维护雍正的利益,因此卷入政治漩涡中。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允祥受到废太子事件的波及,被短暂囚禁了一段时间。被释放出来后康熙对他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轮班制和出去巡游都没有允祥,以前康熙每次出巡都会带着允祥。

康熙五十年允祥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康熙虽然在废太子之后不再像从前那样喜爱他,但是在回复皇三子的奏折中询问允祥的身体情况,胤禛为他寻遍名医。

(《雍正王朝》中胤祥与胤禛的形象 )

1722年雍正继承皇位,在康熙朝受到冷落的允祥迎来了自己的春天,雍正帝任命允祥为四位总理事务大臣之一,成为了雍正帝的台柱,康熙帝、雍正生母的丧事都由他处理,户部、西北军事、水利等事务雍正帝也交与他处理。

后来雍正帝命允祥处理陵寝事务,他到泰宁山为皇帝陵寝选址,他选中一块“上吉之壤”,雍正帝对这块土地非常满意。他想到允祥劳苦功高,于是将附件的一块“中吉之地”赐给允祥,允祥听后,坚决不受,认为这等土地不是他能够受用的。

他说他在涞水县境内为自己选定了一块墓地,认为这块土地才与他的身份相配,在与雍正再三商讨后,雍正同意了他。允祥非常高兴,于是派人去涞水取土,侍卫将土取回呈给允祥,允祥竟拿了一小块土,手捧着吞了下去,而且还说道:“这样的话,我就心安了,而且子孙也会蒙福了。

(雍正王朝中雍正帝与允祥)

允祥的身体一直不好,1729年冬天他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但是他还亲自与高其倬一起翻山越岭,往来审视,为了不叨扰百姓,他在黄昏的时候才吃饭。

1730年允祥打算出视察北运河,但是他的身体已经支撑不了了,甚至连先农坛的亲耕礼都不能去参加,同年五月初四,允祥积劳成疾去世。

允祥去世后,雍正帝非常伤心,他将其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是清朝唯一一个不避皇帝讳的臣子。

(胤祥的奏折)

胤祥重情重义,被称为一代“侠王”,《雍正王朝》中刻画的十三爷也深入人心。


司马长史


清雍正时的两江总督高其倬不但为官政绩斐然,而且他还是个风水大师。甚至雍正皇帝在选择陵地的时候,都听取他的意见。本来清军入关后,去世的帝王顺治、康熙都葬在了东陵,就是现在的河北遵化。雍正当上皇帝不久,也命张廷玉在东陵为他选择吉地,后来定址九凤朝阳山,这里靠近孝陵和景陵,最初雍正也比较满意。但有大臣提出此地规模宏大,但地形并不完整,而且此地的土壤中夹带砂石,也不利于凿穴,因此不是陵地的理想选地。


于是雍正帝就把选陵的问题交给了他最信任的十三弟允祥。允祥就和两江总督、风水大师高其倬在易县永宁山发现了一处宝地。雍正也认为此地山水条理,实为上吉之壤。

雍正于是在此地附近选了一块中吉之地赐给了允祥,希望百年之后这两兄弟还是相依相伴。但允祥坚辞不受,反而在距60里之外的涞水为自己另找了一处墓地,并亲自吃掉了取自墓地的一抔土。这又是为何呢?

允祥是雍正夺嫡大战中坚定的支持者,是雍正的铁哥们。在康熙朝,允祥因受夺嫡风波累及,备受父皇冷落。雍正继位后,允祥受到四哥雍正的恩宠,马上被封为怡亲王,任议政大臣。允祥在14岁时,母亲敏妃章佳氏就已去世,这时母凭子贵,雍正又一下把敏妃的封号提升为敬敏皇贵妃。

可贵的是,允祥侍宠不骄,他对四哥的深宠以忠贞勤恳作为回报。


雍正即位之初,根基不稳,身为总理事务大臣的允禩不甘心夺嫡落败,伺机而动;而居功自傲的隆科多也大权独揽,甚至在遴选官员的时候,不经奏请,径直作主,当时朝廷选拔官员都直接被称之为“佟选”。在这种形势下,允祥在政治漩涡中,力挽狂澜,殚精竭虑助雍正剪除政敌,稳固政基。

从1722年12月雍正继位到1730年允祥去世,允祥勤勤恳恳,八年如一日,不辞劳苦地为雍正办差。从主政户部到治理水患,允祥身兼数职,事务繁杂。对雍正交办的事务,允祥兢兢业业,事必躬亲。

更难能可贵的是,随着圣眷日隆,允祥深谙臣子之道,越发谦逊低调,明哲本身。因为他和雍正是一起长大的兄弟,他深知四哥猜忌刻薄的心性和雷霆万钧的果敢手段。早在雍正元年的时候,雍正依亲王之标准,赐给允祥钱粮23万两,允祥就固辞不受,最后经雍正一再宣谕,只得收下13万两。

雍正三年的时候,雍正又给允祥在亲王之外加封了一个郡王,允祥可以指定其子一人获此爵。可是这一次允祥又婉拒了。


雍正赐给允祥陵地,让他百年之后陪葬在自己身边,这是无上的恩宠。可是进退有据的允祥以自己没有资格陪葬为由,请求雍正收回成命。而自己另择墓地,请求以皇帝之名赐地,然后亲吞墓地黄土。

允祥亲吞黄土,表明自己别葬涞水心意已决。允祥在吞土后,曾称“臣心安,子孙蒙福”。允祥在圣眷正隆时,仍清醒地居安思危,婉拒陪葬皇陵的恩宠,以低调求自身和后世的保全。

值得一提的是,允祥保住了自身,却保不住子孙。第六代怡亲王载垣是咸丰帝临终之前任命的八大顾命大臣之首。在辛酉政变中,载垣被慈禧太后赐自尽而亡。


岁月是一条河流


如果马云给你一个亿,你会为他吃土吗?

我先来回答。支付宝每天只给我几块钱红包,我都已经在天天吃土了!要是真给我一个亿了,我可以把马云吃破产。。。

更别说胤祥了。雍正不仅给了他荣华富贵,还赐予他无上荣耀“铁帽子王”!他真可以为雍正去做任何事。而且,他的“吞土”行为,更是为了在临死前向雍正表示谦逊和感恩,为他的后人铺条好路。

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更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

胤祥在20岁之前,就很受康熙帝喜爱。在胤祥12岁以后,康熙帝只要出京,都会带着随身胤祥。这份殊荣,让所有皇子都很羡慕。而胤祥自己也很争气,性格温文尔雅,为人处事随和,办事能力又强。17岁时,已经是骑马射箭样样精通,而且,他在书法上也很有造诣。

可是,一切的宠爱在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太子第一次被废时发生了变化,这年胤祥22岁。胤祥不知为何也被短暂圈禁起来。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把胤祥被软禁和太子私自调兵逼宫的事联系上,也算是一种假设吧。也是在此事之后,胤祥渐渐不再像往日一样受宠。

康熙五十年,胤祥腿部突然长了一种毒疮:"起白泡,破后成疮,时流稀脓水" 。胤祥这一病,更让他无法像往日那样陪伴在康熙帝左右。同时,由于身体原因,他也无法像其他皇子那样参与政事。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胤祥是第二次被康熙圈禁(长达十年)起来,而不是病了。历史上,胤祥并没有被圈禁十年!

不过,等到雍正登基以后,胤祥再次被启用。

雍正在继位之前,就和胤祥关系特别好。等雍正上台以后,马上晋升胤祥为和硕怡亲王,并出任四位总理事务大臣之一。雍正三年,雍正甚至破例允许胤祥在儿子中任意指认一人,加封为郡王!

雍正四年,胤祥更是接替老八允禩,出任总理王大臣(全称:大清国总理事务王大臣)。他也是雍正朝最后一任总理王大臣,胤祥的地位也真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回归正题,说下“怡王吞土”的事。

胤祥奉旨为雍正选取陵地,最后定在泰宁山的"上吉之壤"。雍正为了表彰胤祥,把陵寝旁边的一块"中吉"之地赐给他。

胤祥虽然深受雍正宠信,但是,他在这七年的“伴君”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而且,自己只是“臣子”,怎敢用为皇帝选好的陵地?

日后,如果有人拿此事做文章,说自己“僭越”。那么,胤祥的后人就会遭殃。毕竟,他也不能保证后人还会受到皇帝恩宠啊。所以,胤祥非常惶恐,求雍正收回赏赐。

于是,胤祥一边又在60里以外的涞水县境内为自己选定了一块“平善之地”。一开始,雍正坚持要让他葬在自己陵寝旁边。直到胤祥病重之时,趁着雍正来看望自己,胤祥又再次恳求葬在60里外的“平善之地”。此时,雍正才答应了胤祥的恳求。

胤祥觉得自己“躲过一难”,同时,又感谢雍正的恩典。所以,他赶紧让人从自己的“平善之地”取土,并拿起一块土,吃进肚子里。

在即将离世之前,胤祥又再三告诫家人要低调。对于他的丧事要一切从简,陵寝规制要精简。不过,雍正很喜欢这位谦逊的弟弟。在胤祥死后,亲自操办其葬礼事宜。胤祥的墓葬被扩建,成了亲王中规制最高,最豪华的。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关于怡亲王吞土这件事,并不是胤祥临死前做的。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众所周知,胤祥是雍正铁杆中的铁杆,一直跟着四哥鞍前马后、出生入死。因此,雍正即位伊始便封这位在康熙年间没有任何爵位的十三弟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年之前,无论大事小事,雍正基本上只负责决策层面的东西,具体系性事务几乎都交给了胤祥来处理,这其中就包括选陵址这件事。



中国古代将就视死如视生,绝大多数皇帝生前已经开始为自己建陵,四十多岁即位的雍正自然也不例外。于是,这件事也落到了胤祥肩上。胤祥带着人不辞辛劳、到处奔波,最后终于找到了一处万年吉地,即现在的清西陵泰陵。事后,雍正也觉得这地方很不错,于是将附近一块中吉之地划给了胤祥作为墓地。胤祥觉得这是皇陵区,自己连这中吉之地都配不上,不敢接受,拼命推辞,雍正最终只好作罢。



之后,胤祥派人在直隶涞水找了一块自己觉得和自己身份相配的墓地,并请雍正把这块地赏赐给自己作为百年之后的容身之所。雍正最终拗不过胤祥,同意了。之后胤祥派人去当地取土,当人把土取来之后,胤祥吃下了一小块自己所选墓地的土。并且说,如此一来自己就安心了,子孙后代也会因此蒙福。



这话弦外之音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皇帝不是我能当的,我没有那个野心、也没那个能力,只想安安稳稳做好我的怡亲王。这样我就安心了,四哥你也安心了,我的子孙后代也就都安全了。不是吗?要不怎么胤祥能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能全身而退,而且死后哀荣、泽被子孙呢。连小小一块墓地这么注意,更何况其他事情?兢兢业业为四哥做事,却又能时时刻刻摆正自己的位置,怎么能让四哥不喜欢?



这实际上只是胤祥向雍正示弱兼表忠心的一个小故事而已,并不是发生于胤祥死前。胤祥之所以能够拥有巨大的权力而不引发雍正的猜忌,并且最后还获得了一定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绝对和胤祥严格的律己是分不开的,时时刻刻认清自己的位置,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自专、不僭越。


不务正业歪医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