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作坊起家成長為億萬富豪,被稱“中國首善”

陳光標1968年7月生於江蘇泗洪縣的西南崗地區。靠種地為生的父母生養了5個孩子,在陳光標四歲的時候,一個哥哥、一個姐姐因為家庭極度貧困,先後餓死,這給童年的陳光標帶來了對飢餓的恐懼記憶,陳光標決定靠自己改變命運,一定要脫貧致富的想法,陳光標10歲的時候已經開始了對創業致富的探索,那時,上小學的陳光標,利用中午放學時間,用兩隻小木桶從二三十米深的井中取水,再用小扁擔挑到離家1公里的集鎮上叫賣,一分錢隨便喝,每天能賺個兩三毛錢。開學的時候要交書本費1.8元,當交完自己的書本費後,他聽說鄰居家的孩子還沒有錢交書本費,就去學校幫他把書本費交了。

一個小作坊起家成長為億萬富豪,被稱“中國首善”

三四年過後,陳光標的生意很快升級,17歲成為家鄉遠近聞名的少年萬元戶,28歲創立了他人生的第一個公司--南京金威利電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2000年組建的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致力於再生資源利用和新型材料製造等朝陽產業,陳光標的事業再上臺階。不過,陳光標真正引人注目的,並不是他這些頗具傳奇色彩的創業經歷,而是他持之以恆地譜寫著新時代“愛”的華章。

在陳光標看來,慈善不只是一種簡單的捐助行為,而是以道德和愛心為基礎,源自社會需要而發自內心的捐贈。同時,慈善也是一種分配機制,能夠有效實現社會財富的“第三次”分配。正是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陳光標將慈善公益變成了他人生中的又一項事業。

十三歲暑假的時候,陳光標開始每天騎著自行車跑十幾里路去賣冰棒。後來,陳光標又做起販糧的買賣,從開始的騎自行車販糧到用拖拉機販糧,從一天賺個5、6元錢到一天能掙到300多元錢,陳光標在致富路上嚐到了甜頭,17歲那年暑假結束的時候,陳光標掙了兩萬元錢,成了全鄉第一個“少年萬元戶”。陳光標正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逐漸積累經商的經驗。在從商磨練的同時,陳光標並沒有荒廢他的學業,他做生意都是利用課餘或是節假日的時間,他一直保持著自學習慣。

一個小作坊起家成長為億萬富豪,被稱“中國首善”

陳光標有兩個兒子,一個叫陳環境,是和前妻生的,一個叫陳環保,和老婆張婷生的。

1996年,正是陳光標事業最困難的時候。也正是在這一年,張婷決定嫁給這個窮得連單人間都租不起的男人。隨後,她拿出自己的工資,甚至借來她父母的工資,統統交給他支持他去創業。

和陳光標的健談相比,張婷不愛多話,但他卻始終牢記著她對他說的每一句話。那些話,激勵著彼時陷於絕境的陳光標奮起。陳光標是個既浪漫,又注重實際行動的人。雖然工作很忙,但只要有一點空就會帶張婷出去旅遊。每次出差回來,他還會給妻子帶禮物,有時實在沒什麼好買的,他就會帶一朵花回家,讓張婷既開心又感動。

一個小作坊起家成長為億萬富豪,被稱“中國首善”

陳光標以其多年善舉,獲得了廣泛的好評,包括此次獲得的“中國紅十字勳章”,陳光標囊括了“中華慈善獎”、“中國光彩事業獎章”、“中華慈善事業突出貢獻獎”、“中華慈善人物”、“全國十大慈善家”、“中國首善”等國家級慈善獎項,實現了慈善事業國家級獎項的“大滿貫”,成為中國慈善事業中的耀眼明星,為推動我國慈善事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他從一個小作坊起家成長為億萬富豪,從一無所有的普通人成長為中國十大慈善家之一,他以捐資過億的慈善之舉,在眾多民營企業家中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創業軌跡,並由此贏得了人們的尊重。他就是2006年中國十大慈善家陳光標,一個擁有9項國家專利的儒商,全國71個市縣的榮譽市民,17個市縣的高級經濟顧問。

陳光標從1998年開始慈善事業,至2012年7月17日,他的捐款總額已超過了20億,幫助特困戶逾70萬,尤其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第一時間出錢出力救災,被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稱為“有良知、有感情、心繫災區的企業家”,被稱為“中國首善”。在陳光標看來,慈善不只是一種簡單的捐助行為,而是以道德和愛心為基礎,源自社會需要而發自內心的捐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