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論語易解》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第一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知識和道理,能夠及時、適時並不斷地實踐它,不也很高興嗎?有朋友從遠方來相聚學習,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自己,卻不怨恨煩惱,這不就是君子嗎?”

【註釋】

(1)程樹德《論語集釋》(下簡稱《集釋》)引馬融曰:“子者,男子之通稱,謂孔子也。”

(2)《集釋》引焦循《論語補疏》曰:“當其可之謂時。說,解悅也。‘不悱不啟,不悱不發’,時也。‘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時也。‘求也退,故進。由也兼人,故退’,時也。學者以時而說,此大學之教所以時也。”

(3)朱熹《四書集註》(下簡稱《朱注》):“習,鳥數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飛也。”“朋,同類也。自遠方來,則近者可知。”

(4)李澤厚《論語今讀》(下簡稱《今讀》):“首章揭示的‘悅’‘樂’,就是此世間的快樂:它不離人世、不離感性而又超出它們。而且此‘樂’還在‘悅’之上。‘悅’僅關乎一己本人的實踐,‘樂’則是人世間也就是所謂‘主體間性’的關係情感。”

(5)何晏《論語集解》(下簡稱《集解》):“慍,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

【解讀】

《論語》首章即論學習,意義重大。我們知道,孔子極端重視學習問題,《論語》多次談到“學”以及“好學”“為學”“共學”“博學”等,他甚至將“好學”這個品質,提高到比“好仁”“好智”“好信”“好直”“好勇”“好剛”都要重要的地步(見17.8)。單就此點而言,已充分說明了孔學的開放性。蓋孔子認為,單純地好仁容易流於“愚”,單純地好智容易流於“蕩”,單純地好勇容易流於“亂”,如此等等;而唯有好學,才能使一個人保持對萬事萬物的敏感性,才能警惕並糾正以往的錯誤,進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並避免以上問題的發生。《周易》以六十四卦象徵天道,天道當然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所以六十四卦亦以未濟卦結尾;在天道面前,人的謙卑是極端重要的,所以《周易》不僅以謙卦對此專門論述,還在《繫辭下》中以“懼以終始,其要無咎”為易道做註解。孔子之強調學習,乃是《周易》謙卑精神的體現,亦是孔學保持世代常新的秘訣,學習被列入《論語》首章當非無意之舉。

但是,到底什麼是“學”?又什麼是“習”呢?學並非僅指讀書,“學”繁體字作“學”,許慎《說文解字》雲:“學,覺悟也。”方以智《通雅》曰:“學、教、覺,俱從爻。學字本於孝,聲生於覺,孝、覺始於爻交……古孝字從爻從子,謂子效父也……可信學也者,覺悟交通、誦習躬效而兼言之者也。”我們知道,《周易》卦畫是以爻(陰爻、陽爻)為基礎建立的,而《繫辭下》則雲:“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綜上可知,所謂“學”當指對天地變化規律以及祖輩人生經驗的效仿和覺悟也。而“習”,繁體字作“習”,《說文解字》雲:“習,數飛也。”朱子謂“如鳥數飛也”即本此,可見“習”也不單純是指對知識的溫習或者複習。《周易》第二十九卦為坎卦(

「特稿」《論語易解》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又作“習坎”,其卦辭為:“有孚,維心亨,行有尚。”坎者,陷也,險也;陽陷於陰,則險莫甚焉。李光地說:“習須依古注訓‘便習’,便習者,習之不已,以至於便熟也。蓋八卦皆人心之德,獨險非善道,不可以心德言。故加‘習’字以名之,能便習於險,即人心之德也。便習於險,在乎內有實德,無實德,則無習之本。又驗於心之亨通,非亨通則無以見習之之效。其中至實而其道不窮,則無入而不自得,故行則有尚。”(《周易觀彖》)蓋人生何處無險?“習之不已”可也,故習之為用可謂大矣!綜上,這裡的“學”大約相當於當代漢語中的“學習”,而這裡的“習”則相當於我們平常所說的“實踐”;而其內容當然也絕不限於書本知識,而是包括天地變化之道和人倫道德等等一切東西在內的。誠如朱子所說,“學之不已”即為“習”,兩者的關係當然是極為密切而不可分的。

本章還談到了“時”。將“學”與“習”聯繫起來的就是這個“時”。何謂“學而時習之”?這裡的“時”究竟怎樣理解?皇侃《論語義疏》謂“所學並日日修習不暫廢也”,即將其解為“時時”。但除此之外,“時”字似還兼有另外二義:一是“及時”,如《乾文言》所說“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即將所學的知識及時地運用到實踐之中,當然是高興的事;二是“適時”,此即焦循所謂“當其可之謂時”,也就是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踐中的時候必須注意把握時機,焦循舉的例子可以參考。此三義,竊以為都有道理,或可並存。我們知道,《周易》對時的問題極為重視,分析六爻之吉凶,時與位是兩個關鍵因素。《周易》對時的論述非常之多,如講“與時偕行”(《乾文言》、損益二卦《彖傳》》)“承天而時行”(《坤文言》)“應乎天而時行”(大有卦《彖傳》)“與時消息”(豐卦《彖傳》)“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艮卦《彖傳》)等,還提到“隨時”(隨卦《彖傳》)“時中”(蒙卦《彖傳》)“時用”(坎卦、睽卦《彖傳》)等等。蓋人生在世,時間、時機問題以及與之相伴而生的“時行”問題,對於一個人來說實在太重要了!孟子曾盛讚孔子為“聖之時者”(《孟子·公孫丑上》),可見其“時止則止,時行則行”的功夫之深。(此處借對“學而時習之”的分析先對“時”稍作解釋,此後還會適時展開論之。)

本章中的“悅”“樂”二字,被李澤厚先生特意拈出,為其提出的“中國文化是樂感文化”張目,值得關注。的確,和西方以《聖經》為代表的“罪感文化”相比,《周易》和《論語》當然屬於“樂感文化”的範疇,而且這種快樂明顯具有“世間性”的特點。這是因為,中國文化並沒有外設一個人格神,天地人從來就是貫通一氣的(故李澤厚有“一個世界”之說)。站在人的角度來說,人能“贊天地之化育”而“與天地參”(《中庸》),無論是“悅耳悅目”“悅心悅意”還是“悅志悅神”,當然都是快樂的事。《繫辭上》講“樂天知命,故不憂”,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即:一個人能夠認識天道並意識到自己的天命所在,所以從不憂慮。《論語》此處講的“悅”“樂”以及“不慍”與此相通,它們雖然看上去很具體,但實與“樂天知命”的易道精神相一致。當然,此處之“悅”“樂”,有可能是一己的,也有可能是人際的,還有可能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並無必要像李澤厚那樣分辨開來。此外,作為《周易》之基礎的八經卦,其中有一卦曰兌卦,兌為澤為說(悅),亦與此相通。而作為六十四別卦中的兌卦,其《象傳》更明確指出:“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蓋朋友相聚,互相切磋講習,固為人生一大樂事也。

關於“人不知而不慍”句,何晏解為“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又王衡《論語駁疑》引羅近溪雲“愈學而愈悅,如何有厭;愈教而愈樂,如何有倦;故不慍人之不己知者,正以其不厭不倦處”,均妙。蓋“人不知而不慍”者,恰如乾卦初九之“潛龍”也。《乾文言》雲:“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其中“不見是而無悶”句,就是不被他人認可但依然不愁悶的意思,和這裡的“人不知而不慍”何其一致也!


《論語易解》作者,孫福萬教授,1964年生於山東省臨清市,現為國家開放大學教授,中國成人教育學會、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學術委員。1986年山東大學哲學系本科畢業;1989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長期從事哲學、教育學及遠程教育研究及教學工作,曾在英國、比利時、馬來西亞、臺灣等國(境)外多所大學或機構訪問或學習,並在本校負責哲學引論、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管理學、教育學等課程教學。著有《遠程教育哲學導論》、《敝帚集》,《遠程教育百詞辨析》、《遠程教育概論》和學術論文多篇。

「特稿」《論語易解》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孫·教授的《論語易解》是他潛心十年的力作,以《周易》精神逐章解讀《論語》,是一部比較全面而系統的以《易》解《語》,以《語》證《易》的學術性著作。書中提出了諸多新見解和新認識,對於弘揚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本書的重點在於對《論語》的解讀部分,書中大量彙集引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對於研究者來說是一部很好的學術性參考資料。同時,對《周易》和《論語》的愛好者來說,也是一部很好的普及性讀物。好,我就說到這,隆重向您推薦孫福萬教授的《論語易解》。

「特稿」《論語易解》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