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欠她一句:別走,我愛你!

作者 | 劉娜

本期插畫作者:Kathrin Honesta

來源 | 閒時花開(ID:xsha369)

01

週末的情感傾訴中,收到一位讀者的電郵。

電郵中,她聊到自己的閨蜜,一位兩個孩子的母親,幾天前突然選擇了自殺。

聽聞這個消息,朋友們無不驚訝。孩子們開學前幾天,幾個要好的姐們兒還小聚。

當時,閨蜜攜子帶女,穿著好看得體的衣服,化著精緻大方的妝容,談孩子談男人談家庭,一副歲月靜好的模樣。

“我們這幫女人,離異的離異,單身的單身,唯有她,順風順水,兒女雙全,家庭美滿。”

發電郵的讀者說,她萬萬沒有想到,那個看似幸福的女人,竟揹著如此沉重的負荷。

閨蜜自殺的直接原因是抑鬱症,間接兇手卻是婚姻和情殤:

男人出軌,和第三者同居,一次次逼她離婚,且有5年的歷史。 這5年中,為了顏面和家庭,為了孩子和老人,她硬是沒有對任何外人提及過此事,哪怕是最親的父母,最好的朋友。 為此,她患上了抑鬱症,且有不短的時間,一直在服藥治療,只是無人知道。

“當初,她結婚時,父母是反對的,覺得男人太上進太要強,也不夠穩當。她執意要嫁給他,三年內生倆孩子,辭掉教書的工作,困守在家庭之中,一心一意扶持他的事業。”

寫電郵的讀者說,閨蜜用忍辱負重和顧全大局,一次次把自己包裹在傷害和抑鬱之中。

這個過程中,忙碌而麻木的親朋,竟然無人體察到她笑容背後的病痛,竟然沒人走上前將她拉出絕望的深坑。

“她的自殺,我也不能免責。”

那位讀者在電郵中懺悔道:

作為閨蜜最好的朋友,這兩年為了事業,她忙於創業和掙錢,沉浸忙碌和焦灼,習慣對身邊那些珍貴而重要的人敷衍應付,丟掉了原來秉持的無話不談和珍重以待。

“我欠她一句:別走,我愛你。”

郵件的末尾,這樣寫道。


我們都欠她一句:別走,我愛你!


02

我的朋友圈裡,有個未曾謀面的讀者,是個單親媽媽。

“沒有人知道我得了抑鬱症。”她說,在單位,她是努力上進的員工;在家裡,她是大包大攬的母親;在父母面前,她是孝順貼心的女兒。

翻看她的朋友圈,都是陽光勵志的摘抄段落和熱氣騰騰的生活細節。

其實,29歲那年,她的丈夫就意外去世,她獨自帶娃,守寡至今。34歲那年,她患上重病,子宮被摘除,身體變殘缺。

丈夫的離世,身體的病患,生活的重擔,讓她喘不過氣來。

39歲那年,她被確診為抑鬱症,至今兩年有餘,她一直在積極治療,定時複查,只是不願告訴身邊人:我病了。

“每當黑夜降臨的時候,我心中那個又黑又大的洞,就會把我吞噬。 我一次次跌落其中,無法上岸,又無人搭救。只好坐在洞中,整夜整夜地哭泣。 我感覺自己什麼都無法改變,什麼都做不好,什麼都看不見希望。 我找出積攢很久的安眠藥,試圖全部吞嚥下去,再也不要醒來。”

9月初的深夜,她通過微信發來這樣的留言。

但最終,她還是選擇勇敢地活下來。

因為,她打開存放安眠藥的鐵盒時,在最下層看見了兒子的6封信——那個考上高中的孩子,很早就發現了母親的異樣。

暑假裡,他斷斷續續給母親寫了6封信,但一直沒勇氣拿給她看。

8月底,讀高一的他要住校了,擔心獨自在家的母親,就把所有的信都壓在安眠藥下。

信中,那個孩子回憶了過往15年裡,母子兩人相處的點滴美好:

母親第一次教他炒雞蛋,第一次帶他去看大海;在他自卑時堅定地告訴他,父親在另一個世界為他鼓掌;在他陷入早戀時敞開心扉,和他聊起愛與責任……

每封信的末尾,那個孩子都寫道:

“媽媽,等我回來。我愛你。”


我們都欠她一句:別走,我愛你!



03

昨晚睡覺前,在雜誌上看到一個日本男人的故事。

他是出版社的一名職員,因行業不景氣而失業;他的妻子愛上了別的男人,選擇離開;他試圖重振旗鼓,在寫作上精進,但出版的書根本就沒有人看……

他自暴自棄,窮困潦倒,困守家中,除了購物,再不出門,直至患上抑鬱症。

“抑鬱的反面不是快樂,而是活力。”

因為身體的怠懈和交流的匱乏,焦慮和絕望像野草一樣在心底瘋長。

漸漸地,他對一切喪失興趣:跑步,讀書,寫作,種花,做飯,交流,旅行,統統都不想去做。

與此同時,“你真沒有用”“你一無是處”“你無藥可救了”“你最好去死”的念頭,一遍遍在腦海中強化,形成一個又黑又深的坑,把他拽入其中。

他決定自殺。上路前,他回到鄉下,最後一次探望獨居10多年的母親。

70多歲的母親,看見他回來,高興地做了他最愛吃的飯菜,並拿出親手給他縫製的和服。

然後,母親帶他去自家的果園裡散步,並絮絮叨叨地給他講:

太陽昇起時,自己怎麼邊為花草樹木澆水施肥,邊向它們問好; 夕陽西下時,自己又怎麼和園子裡的樹木鳥獸,輕聲道別; 果子成熟時,自己怎麼製作果醬和甜點,分享給身邊的鄰居;
大雪封門時,自己又怎麼煮雪喝茶,圍著爐子慢慢地做手工……

“媽媽,你很幸福啊。”男人感慨道。

“總是後悔沒有做的事情,總是追逐做不到的事情,又談何幸福呢。”母親微笑著說,“珍貴當下的一切,才會幸福啊。”

他坐電車返城時,母親送他。電車來了,母親忽然拉住了他的衣袖懇求道:

“孩子,別走,留下來。我愛你。”

他留下來,在自然和勞作中治癒自己,也在寫作和思考中名聲大噪。


我們都欠她一句:別走,我愛你!


04

前幾天,峨眉山景區,有個21歲的女孩,不顧勸阻,跳崖身亡。留下的遺書裡,她這樣寫道:

希望大家關注抑鬱症這個群體。

這個悲傷的新聞,卻留下無限的慈悲:

一個怎樣仁愛純良的女孩,在決絕地離開人間時,還呼籲大家關注同病相憐者?

她是否也曾以笑容為掩飾,向熟悉的人們發出求救,卻遭到熟視無睹;

她是否也曾擺脫孤獨絕望,嘗試從內心黑洞裡爬出,卻再次跌落其中;

她是否也曾試圖學會堅強,回到親愛信賴的人身旁,卻沒能獲得力量。

我們不得而知。我們知道的,是以這樣的方式認識她,卻沒有機會對她說一句“別走,我愛你”。

凡是幸福無法治癒的,藥物也無能為力。

這是馬爾克斯在《愛情和其他魔鬼》中的名言之一。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估算,全球有超過3億的人罹患抑鬱症,其中中國有5400萬人

一個喪失幸福感的社會,勢必導致抑鬱症的爆發。

信仰的坍塌,焦灼的控制,讓我們把大部分的時間貢獻給賺錢的慾望,或陷入膚淺的娛樂,唯獨對身邊的親人朋友敷衍懈怠,缺乏應有的珍重和疼惜。

我們偏執於眼前的苟且,看不見天地的遼闊;我們盛怒於微末的小事,看不見花草的枯榮;我們熱衷於獵奇的談資,看不見情感的珍貴;我們追逐於虛幻的假象,弄丟了敬畏的靈魂……

直到有一天,悲劇爆發,我們才發現,很多人來不及告別,已見過最後一面。

而對那個猝然離開的人,我們都欠他一句:

別走,我愛你。


我們都欠她一句:別走,我愛你!


05

一部關於抑鬱症的美國紀錄片這樣說道,誘發抑鬱症的病因錯綜複雜,治療抑鬱症的途徑只有一個:

除了藥物,更多的是愛和陪伴。

抑鬱症患者,最需要的是這三項:

●說出來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告訴你身邊的人,我病了,我要去面對。

●走出去走出家門,運動起來,在自然天地間,獲得心靈的啟發和重生。

●愛下去行動起來,去戀愛約會,去旅遊遠行,去儘可能拓寬生命的邊界。

而我們,作為旁觀者,面對抑鬱症者,所能做的,就是全力的接納和陪伴,用心的尊重和愛護,並一遍遍地告訴他:

別怕,你可以;別走,我愛你。

是的。

我們活得真誠而溫暖,是傳遞給他人的珍貴禮物。

他人活得寧靜而健康,也是送給我們的美好饋贈。

如此。才好。

——結束,是另一種開始——

我們都欠她一句:別走,我愛你!

閒時花開(ID:xsha369):作者劉娜,80後老女孩,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能寫親情愛情故事,會寫親子教育熱點,被讀者稱為“能文藝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原標題:《別走,我愛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