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成功需要借勢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成功需要借勢

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要想取得事業的成功,就應該藉助各種有利條件,為我所用,從而增強自己的實力,為日後成功奠定基礎。

公元617年5月,一直在韜光養晦的隋朝太原留守李淵,見時機成熟,毅然起兵反隋。當時東、西突厥再度強盛,太原又地處突厥騎兵經常出沒襲擾的地方,為解後顧之憂,李淵用十分卑恭的口氣親自給突厥寫信求和,並以厚禮相贈,希望得到援助。突厥始畢可汗卻回答說,李淵必須自立為天子,突厥才會派兵馬來援助。見強大的突厥希望李淵成為天子,李淵屬下的將士包括文臣謀士,無不歡呼雀躍,紛紛勸李淵趕快做把龍椅,登上皇位。李淵當然也在做稱皇稱帝的美夢。但此時,他卻異常冷靜,考慮得很多。

當時全國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他們大多打著明確的推翻隋王朝的政治旗幟,使飽受隋煬帝橫徵暴斂的窮困百娃爭相投奔,農民軍聲勢迅速壯大。李淵當然也要取代隋煬帝,但他想,他還不是農民起義軍,因為他所要依靠的對象主要是新興的貴族、官僚和豪強。這股勢力中的人與農民不同,他們具有濃厚的“忠君"意識,他們只反對某一個皇帝,只要用一個“明主賢君"去代替當朝的“暴君昏君",不容許有人推翻整個政治制度。而今隋王朝行將沒落,中央集權名存實亡,而地方貴族、官吏則擁兵自重,具有很大的實力,他們為確保自己割據地位而控制的武裝力量,無論在武器裝備還是在戰鬥力方面,並不亞於朝廷的正規部隊,而手持鋤頭竹竿的分散的農民力量是無論如何也無法與其同日而語的。

再說,從隋煬帝前不久鎮壓楊玄感反兵之迅速、果斷和殘忍來看,楊廣對於貴族階層的叛亂更為深惡痛絕。隋朝雖行將就木,但它畢竟是一國之政權所在,如果隋煬帝集中力量來剿滅李淵,那麼此時此刻恐怕有十個李淵也是難逃滅頂之災……

經過再三考慮,李淵否決了部下的建議,不僅沒有自立,反而打出了“尊隋"的旗號,尊隋煬帝為太上皇,立留守關中的楊廣之孫代王楊侑為新皇帝,並移檄郡縣,改易旗怾。這樣,在突厥方面看來,李淵聲勢浩大,馬上便要自立,自己的建議已被採納,不再隨意侵犯,並有條件地給予了支持。而在隋政權看來,當然懷疑到李淵身藏野心,但畢竟打著尊隋的旗號,現在明目張膽要推翻隋政權的農民軍多如牛毛,已無力對付,哪還能專力去攻李淵?因此,除了做一些少量的防禦佈置外,一時間從未對李淵發起過主動的攻擊圍剿,李淵便乘機有計劃有步驟地發展壯大起來。

更重要的是,李淵的尊隋旗幟迎合了“忠君''思想濃厚的貴族士大夫階層。而且李淵新立代王楊侑為帝,在這批人看來,朝廷官僚便有一次大換班的過程,對他們是一次難得的升官發財的機會,誰先加入李淵部隊,誰便會搶到更好更多的先機。於是,眾多手握精兵的貴族士大夫們紛紛湧入李淵部隊。李淵的實力迅速強大起來。

當然,李淵尊隋畢竟是個權宜之計,他只把隋朝當做一棵正在快速速腐朽的大樹,當自己剛剛破土、尚處幼苗之時,靈活機巧地把苗根一下紮在這棵大樹之上,飽吸樹中水分養料(如隋朝的貴族、士大夫階層等),又借大樹遮風擋雨,甚至讓大樹誤認為這棵小苗

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而悉心保護(如李軍與其他農民軍交戰時,

朝往往追迫農民軍而寄妄想於李唐軍隊),從而獲得迅速壯大的有

利條件。而等到時機成熟,李淵便一腳踢開隋朝這截爛木頭,建立

唐王朝,從而去贏得更為廣大的民眾之心。

唐軍正是靠這一辦法與策略,在亂世中迅速壯大了自身的力

量,李淵對外部環境的把握和利用可謂獨具匠心,而這一切的一

切便在於李淵深諳“借''字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