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帝國皇帝為什麼被稱為“沙皇”?

關於羅斯人的來歷,還有好多種說法,英國人霍斯金認為羅斯人應該是維京人,還有學者認為他們應該是瓦蘭人。“沙皇”是俄羅斯最高統治者的稱呼,雖然和中國的“皇帝”一樣都有一個“皇”字,可意義卻有很大不同。“沙皇”這個稱謂和俄羅斯的“國教”——東正教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俄羅斯人為什麼信仰東正教?

俄羅斯是世界上幅員最遼闊的國家,可是在公元1000年以前,在俄羅斯大草原的東南部,活躍的只是東斯拉夫人的一支,被稱為羅斯人的部落。關於羅斯人的來歷,還有好多種說法,英國人霍斯金認為羅斯人應該是維京人,還有學者認為他們應該是瓦蘭人。

羅斯人的名字,來源於他們生活在第聶伯河流域的支流——羅斯河附近。羅斯人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受到西邊強大的拜占庭人的巨大影響。在長期與拜占庭交往中,羅斯國家的國際地位慢慢得到了承認,9世紀的時候,古羅斯國家在君士坦丁堡設立了自己的大使館。他們還多次幫助拜占庭人打敗圍城的敵人。


俄羅斯帝國皇帝為什麼被稱為“沙皇”?


莫斯科公國的崛起

作為拜占庭帝國的鄰國和軍事外援,羅斯人也順勢在外交上得到了很多好處。同時,更重要的是,羅斯人獲得了和拜占庭皇室通婚的機會。這對東正教進入羅斯統治階層起到了決定性的因素。特別是10世紀的時候,羅斯國家中的強大公國——基輔公國的實際統治者奧莉加就是一位出生在拜占庭皇室的東正教女性。

但是整個基輔皈依到上帝的旗幟下,並不僅僅是家族傳承的結果。事實上,奧莉加信奉東正教的事情並不廣為人知,貴族們對上帝也並不感興趣。


俄羅斯帝國皇帝為什麼被稱為“沙皇”?


女大公奧莉加雕像

在草原上,羅斯人由一個個鬆散部落組合成了聯盟,而各部落都有自己的神,並不接受其他部落的神。這樣一種鬆散的形態,在面對已經形成中央集權國家的拜占庭、阿拉伯等國家的時候,就顯出了政治上的落後。而羅斯聯盟中的強大公國——基輔,在統治者弗拉基米爾的時候,開始了統一的進程。

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一直想將所有俄羅斯諸侯國統一成強大的國家,但這個計劃卻始終得不到響應,其中很大的問題就是信仰。他曾經嘗試建立一座類似羅馬帝國的萬神廟,將所有部落的神祇都收歸在裡面。但這個嘗試失敗了。怎麼辦呢?只能找一個唯一的神來取代“萬神”了,於是,他決定求助於東正教。

關於弗拉基米爾為什麼會選擇東正教,其中還有一個著名的“公案”。為了弄清楚哪種“一神教”更適合,他派人去考察伊斯蘭教徒、猶太教徒、基督教(天主教)徒和東正教徒。結果猶太教要割禮、伊斯蘭教不能喝酒、天主教的修士提倡禁慾,這些羅斯人都受不了,只好選了東正教。

然而這個故事就算是真的,也只能算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原因。其實羅斯人選擇東正教,最重要的還是貴族階層在長期強大鄰國拜占庭東正教文化的耳濡目染下,出於對統一全羅斯這一現實政治需要的必然選擇。

988年,弗拉基米爾率軍攻佔了希臘的科爾松城,他派人到君士坦丁堡,要求東羅馬帝國皇帝巴塞爾二世把妹妹安娜嫁給他,否則,他就要圍困君士坦丁堡。巴塞爾二世說,如果弗拉基米爾能夠受洗皈依東正教,他不僅能娶皇妹,還可以與拜占庭結為同盟。


俄羅斯帝國皇帝為什麼被稱為“沙皇”?


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受洗

弗拉基米爾非常高興,於是婚禮和洗禮一起,就在科爾松舉行。安娜公主見證了大公的洗禮。在受洗之後,弗拉基米爾回到基輔,宣佈東正教為國教,禁止人民再崇拜原來的神靈。他命令全城的百姓必須在一個規定的時刻到第聶伯河集體受洗,不參加的將被嚴懲。

之後,每征服一個新的地區,他就強迫當地人民改信東正教。這個事件,就被稱作“羅斯受洗”。雖然伏爾加流域的人民到了12世紀時仍未完全接受東正教,而且傳統民間信仰依然普遍流行,可是東正教對統一俄羅斯文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傳播福音和禮拜所用的斯拉夫文字,將成為俄羅斯人民使用的通用文字。

“第三羅馬”與“沙皇”

13世紀,強盛一時的基輔公國被蒙古消滅。蒙古人建立了金帳汗國,而東邊的莫斯科乘勢崛起。最初的莫斯科公國只有3個小鎮,勢單力薄,但是它位於東北羅斯的腹地,境內的奧卡河、伏爾加河既是商業、稅收命脈,也是防禦外敵的屏障。

逃避戰亂的手工業者紛紛遷入莫斯科,為公國的發展提供了必需的勞動力。1325年,莫斯科伊凡大公用重金賄賂金帳汗國的大臣,得到了弗拉基米爾和全俄羅斯大公的稱號。而後,他說服總主教彼得將駐地從弗拉基米爾移到了莫斯科。從此至15世紀,莫斯科教會的首領就贏得了“基輔和羅斯總主教”的頭銜。

在面臨民族危難的關頭,宗教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對此,別爾嘉耶夫說:“俄羅斯已經成為模糊的概念,而宗教卻比任何東西更能夠把俄羅斯人聯繫在一起。”莫斯科大公也看到了這一點,他非常注意藉助宗教的權威,他將大片的土地贈送或低價轉讓給教會,在莫斯科建立起第一座磚石結構的大教堂——聖母安息大教堂。而教會則通過宗教途徑,不斷加強莫斯科公國的影響力。


俄羅斯帝國皇帝為什麼被稱為“沙皇”?


莫斯科公國的崛起

就這樣,莫斯科公國利用各種手段不斷地兼併別的公國,壯大自己,並開始實行擺脫金帳汗國統治的政策。到伊凡三世前期,以莫斯科為中心的政治統一已經基本完成。1480年,伊凡三世率軍打敗了阿合馬汗的進攻,從此蒙古人逐漸放棄了對羅斯人的統治。

與之對照,拜占庭帝國卻於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滅亡。1472年,伊凡三世贏取拜占庭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亞為妻,將拜占庭宮廷禮儀引入莫斯科,同時採用拜占庭帝國雙頭鷹的標誌為自己國家的國徽。

更為重要的是,莫斯科成了“第三羅馬”。所謂第三羅馬,是相對於“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這兩個羅馬而言的。它不僅是個政治概念,更是個宗教文化概念。

公元313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92年,基督教被定為羅馬帝國國教,走上了與政權緊密結合的路程。西羅馬帝國覆滅以後,東羅馬帝國繼續存在了近千年,東部基督教會自稱正教,強調繼承了正統的基督教,以示與西部教會相區隔,東羅馬帝國是第二個教權和政權緊密結合的帝國。如今,東羅馬帝國覆滅,教權和皇權理應由強大起來的俄羅斯繼承。

既然如此,俄羅斯的最高領導人就不能再被稱作大公,而應該使用兩個羅馬的最高統治者的稱呼——凱撒。於是,在斯拉夫文中取凱撒(Caesar)的音“沙”組成“沙皇”(俄文為:царь)一詞,這就是“沙皇”的來歷。

1547年,在克里姆林宮的烏斯別斯基教堂舉行的加冕禮上,伊凡四世被授予“沙皇”的稱號。大主教馬卡里在伊凡身上畫了個十字,並將王冠戴在他頭上,這象徵著他的權力既來自於拜占庭帝國,又來自於上帝。一個新的政教合一的專制國家就此產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