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你恨過你的父母麼?”

一、片名

《狗十三》片名就簡練生動的將兩個主人公擺在觀眾面前:狗,和十三歲的女孩。這就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初讀“狗十三”這幾個字,那種放浪不羈和憤世嫉俗的意味便在唇齒間氤氳不散,頗有些罵街的意思。為什麼有這個意思呢?因為中國的語言博大精深。片名的英文翻譯為“Einstein and Einstein”,如果直譯成“Dog and Thirteen”,那麼片名裡那股狠勁兒便藏而不露了。於是乾脆譯成“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表面看起來是前後兩條來到李玩兒家的寵物狗,實則也暗喻李玩如狗一樣任人冷落、玩弄、拋棄的命運。面對一個單親家庭的青春期少女最叛逆懵懂、孤獨痛苦的成長蛻變,在她沒有能力洞察社會那些明裡暗裡的道理、也不願向世俗之道和成人世界妥協的時刻,是愛因斯坦帶給她親人般的溫暖和陪伴,而她身邊所謂的親人只是以一種粗暴的方式要求她,迫切的將她打造成一個合適在這個社會生存的形狀。不可否認,那是愛,只不過愛得太迫切,太急於求成,毫無顧忌的將少女珍貴的自尊和細密的心思踐踏和辜負。


《狗十三》“你恨過你的父母麼?”


二:符號

1、牛奶

影片開場不久就出現李玩上學前,奶奶強迫她喝牛奶的情節。李玩搪塞不過,匆忙喝幾口便吐出來,小愛因斯坦趕緊上前舔乾淨地上的牛奶,繼而李玩將一碗牛奶都餵給愛因斯坦。這是在影片的開端部分,看似著重塑造李玩與愛因斯坦日益增進的感情,實則暗示奶奶並不關注李玩的生活習慣。影片開頭便交代過李玩同父異母弟弟的降生,也特意告訴觀眾,“李玩”這名字是“隨便起的”,而弟弟的名字“昭昭”不能隨便。


《狗十三》“你恨過你的父母麼?”


第二次出現牛奶,是在李玩和爸爸的飯局上。爸爸答應她去天文館作為考試優秀的獎勵,但卻因為“提前約好”的飯局而與女兒爽約。爸爸帶著女兒出席酒場,在被詢問“有事兒啊”時,爸爸衝口而出的那幾句話無疑深刻的刺傷了李玩。“跟您吃飯就是這輩子最大的事兒”,“人的事兒還沒搞明白呢還去管天上”,這在成人看起來曲意逢迎的客套話在一個未諳世事的少女心中一定被誤解為父親對她和她理想的輕蔑和不屑。而這時,父親並沒有意識到他的話對女兒的刺激,而是執意讓女兒給主人敬酒,酒杯中是李玩從小喝了就吐的牛奶。此情此景,牛奶的出現無聲的將一個忽略女兒成長的父親形象刻畫的淋漓盡致。他或許能夠給女兒買狗、買旱冰鞋,或許能夠坐在女兒對面談人生談理想,但在女兒十三年的成長歲月中,他是缺席的。


《狗十三》“你恨過你的父母麼?”


第三次出現牛奶,是在第二個愛因斯坦被送走後,李玩遍尋不著,便找到姐姐的男朋友,也是後來喜歡上她的男孩子胡吃海喝。男孩遞給李玩一杯牛奶,她愣了一下,繼而仰起脖子一飲而盡。下一個鏡頭便是李玩在衛生間嘔吐,男孩子站在身後關切的拍著她的背。當然,剛與李玩相識不久的男孩肯定不知道她不喝牛奶的習慣,他只是把他認為的關愛強加給他,而這,李玩並不需要。就像接下來男孩慢慢靠近李玩的嘴唇但被拒絕,他因為李玩“需要安慰”,其實李玩只是需要了解。


《狗十三》“你恨過你的父母麼?”


最後一次牛奶的出現是在片尾。當屬於李玩的這段風波過去,生活看似迴歸平靜之時,鏡頭轉向李玩的弟弟昭昭,開始記錄他溜冰的訓練。而訓練的開始就是一人必須喝一杯牛奶。巧的是,昭昭也不能喝牛奶。接下來便是一組昭昭溜冰訓練的記錄。他不斷的摔倒,不斷的重複自己不想再練,可教練依舊執著的強迫他站起來。這時給在旁邊旁觀的李玩一個反打,讓人不難想起在影片開始,李玩與父親關於報物理還是英語補習班的爭執。或許導演想告訴我們,一代又一代,我們就是這樣被父輩的思想綁架著長大,總有那麼一段孤獨的歲月,沒有人能夠聽懂我們內心的聲音。


《狗十三》“你恨過你的父母麼?”


2、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是爸爸為了討好李玩而送給她的禮物。影片中,愛因斯坦與李玩的關係從起初的排斥,到接受、喜愛,直到狗走失後李玩因狗而與家人的矛盾衝突,再到被迫接受新愛因斯坦,最後新愛因斯坦再次走失,李玩的感情隨著愛因斯坦兩起兩落,也通過這條敘事線索細膩的訴說著李玩從單純的女孩成長為社會動物的過程。


《狗十三》“你恨過你的父母麼?”


對於片頭愛因斯坦的到來,起初李玩是排斥它的,作為被父母忽略的女孩子,李玩一個人孤獨生活在爺爺奶奶家,與他們間的代溝導致李玩的少女心思無法向外人宣洩,叛逆乖訛,方枘圓鑿,碰巧這時,有個陪伴她,甚至依賴她的玩伴出現,李玩細密的心思逐漸被這個弱小的生命打動,接受了愛因斯坦,並很快將它當做自己的閨中蜜友,同吃同睡。這一階段,李玩尋求動物作為陪伴,是影片第一次展現李玩的孤獨。


《狗十三》“你恨過你的父母麼?”


當愛因斯坦走失後,一直被壓抑的李玩突然爆發,悻然陷入與全家人的對立關係。豆瓣網友說,她從李玩身上,“看到的正是那個年紀,除了寵物,宇宙,幼稚的原則,一無所有的弱小自己。”在一個女孩十幾歲的年紀裡,丟失一條陪伴自己,形同家人的寵物狗,是天大的事情。由於李玩不顧一切的找尋愛因斯坦,爺爺受傷,奶奶走失,連家人買另一隻“愛因斯坦”來哄騙她也無濟於事。李玩以為自己依然擁有小孩子的特權,無理取鬧的沉浸在自己尋狗的世界中,無視爺爺奶奶受到的傷害,也無意與家人妥協。李玩對"父權"的挑戰結束在突如其來的暴力中。爸爸一改往日的慈眉順目,面目猙獰的摁碎李玩手裡的酒瓶,嘴上的訓斥怒罵和手上的拖拽扭打沒有一絲一毫留情。接著卻又因為自己的暴躁和魯莽傷害了女兒,硬要女兒接受自己的歉意,將她抱在腿上和顏悅色的安慰著。像極了一頭野獸在發怒過後舔著自己身上被誤傷的傷口,滿是抱歉和遺憾。 一動一靜兩場戲作為片中的重場戲,是迫使李玩態度轉變的關鍵點。正是父親既暴力又和藹的一番教育,讓李玩迫不得已的接受父親和一切成年長輩所遵循的所謂“規則”。父愛的沉重和強勢躍然熒屏,在這種力量的籠罩下,李玩只能妥協,放棄找尋愛因斯坦,也藏起自己稜角和執拗。傷害與被傷害的交替過程,暫時平衡了李玩與家庭之間的矛盾對立。這可以看做是李玩成長之前的最後放肆,也是對這個家庭長久以來的忽略和冷漠的最後報復。

此後,李玩不敢再排斥新愛因斯坦,只能無視它家中的存在,以此和平共處。接著,電影開始將鏡頭對準李玩同父異母的弟弟。由於弟弟是獨生子,又是男孩,父母以及爺爺奶奶對他的悉心呵護和謙讓使得弟弟身上存在著很多壞毛病。當弟弟拿著晾衣杆打遍了家人而未遭到責怪時,他開始向新愛因斯坦挑戰,而家人縱容的在一旁看熱鬧,卻不予制止。新愛因斯坦與這些看熱鬧的家人分立兩派,誰也不敢再上前一步先動手,生怕對方傷害到自己。這時,李玩伸出手,輕聲喚著“不怕,愛因斯坦”時,它竟然安靜下來,安分順從的俯臥在李玩腳下。這是李玩第一次喚它“愛因斯坦”這個名字,她終於從情感上接受了新愛因斯坦,也預示著她終於明白,自己在家中原來像這隻狗一樣,與全家人僵持的對立著,只是這個家庭的附屬而非中心,她不能有飛揚跋扈、蠻橫無理的張揚姿態,只能小心翼翼、卑微、順從的苟活。

終於,當新愛因斯坦傷害了弟弟時,家人還是絲毫不顧及李玩的感受,將它送進後媽口中的“狗肉火鍋店”。後來我們卻知道,儘管它是被爸爸憐憫,送進了流浪狗收容所而逃脫了成為盤中餐的命運,但卻因為絕食而死去。同時,我們不難看出作者的隱喻:狗尚能如此忠於自己的主人,而人在社會中生活,有時卻無法執著於自己的原則和立場,甚至無法控制和決定自己的命運。你得趴得比狗更低,舌頭伸得比狗更長。


《狗十三》“你恨過你的父母麼?”


三、總結

成人世界是什麼?是對所有人都滿懷敵意,卻還有拼命討好的殘酷?還是那句你問我,我問她的英語單詞:hypocrisy(偽善)。對於李玩來說,是那一筷子夾起,一口吞下的狗肉,是看到所有親人圍著弟弟慶祝生日時擠出的笑臉,是面對老愛因斯坦的新主人時那聲“抱歉”,是聽到新愛因斯坦死去消息時那聲“謝謝”。

“沒人注意到我們在什麼時候忽然就長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發生了,但那一天的到來其實是很殘酷的。我想讓大家回頭看看這一天。”曹保平對媒體說。“儘管表層敘事的動力不同,但底下的東西是一樣的,是內省的複雜,故事裡那種我喜歡的張力一直都在,這是特別觸動我的地方。”

狗是引題,十三是成長,狗十三是偽善的成人世界。這是屬於一個時代的殘酷青春,其中的親切感和孤獨感似曾相識。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那樣一段無人理解,卻還要被迫接受所有大人世界的規則的日子。他們對自由和理想,對愛和希望的嚮往都會因成長而統統被歲月打磨成粗糲的沙。

蘇牧老師上課時經常說:“真正好的小說,應該是沒有衣服的。應該穿過皮膚、讓血液都感受到溫度。真正好的電影也是一樣,不僅要到皮膚和肉,還要割到骨頭,要颳得骨頭嘎嘎響。”我想,所有經歷過成長的我們,都一定被這部電影刮疼了。跟狗本身無關,只是影片中的妥協與較量、希望與失望所描述出的生活的粗糲質感,能讓每個人回想起她的青春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