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地方居住著權力天下第一的人

紫禁城是明朝和清朝兩個朝代的皇宮,至今已有560多年的歷史。曾經有24個皇帝在這裡居住過,是皇帝行使權力的地方,也是皇帝一家居住的地方。

在這個地方居住著權力天下第一的人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設計者為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在這個地方居住著權力天下第一的人

佈局依據《周禮·考工記》中所載:“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原則,建築在北京城南北長八公里的中軸線上,南北取直,左右對稱。北京故宮的北面是萬歲山,南面是金水河,恰好符合古人“負陰抱陽,衝氣為和”的建宮原則,萬歲山是專門為營造皇城風水而築城的一座人工山,完成於明初,位於元代寢宮延春閣舊址,用開挖護城河和南湖的淤泥堆積而成。此山的堆築,一方面滿足了皇城要“負陰”的原則,另一方面又鎮住了前朝的風水,故萬歲山又有“鎮山”之稱。 北京四九城的佈局是二龍出水護著紫禁城。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星(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

故宮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在整體佈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在這個地方居住著權力天下第一的人

中國建築的屋頂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故宮建築中,不同形式的屋頂就有10種以上。以三大殿為例,屋頂各不相同。故宮建築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黃色為主。綠色用於皇子居住區的建築。其它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色繽紛的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獸造型優美,是構件又是裝飾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徵吉祥和威嚴,這些構件在建築上起了裝飾作用。

故宮建成後,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后活動,等級制度、權力鬥爭、宗教祭祀等。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燬。正統五年(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天順三年(1459年),營建西苑。經歷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代,整20年。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燬。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嘉靖時期,故宮三大殿名稱改為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大火,焚燬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天啟七年(1627年)方完工。 在明朝,乾清宮是皇帝的主要寢宮,也是主要政治活動場所。自永樂皇帝朱棣至崇禎皇帝朱由檢,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於宮殿高大,空間過敞,皇帝在此居住時曾分隔成數室。據記載,明代乾清宮有暖閣9間,分上下兩層,共置床27張,后妃們得以進御。由於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寢之處很少有人知道,以防不測。皇帝雖然居住在迷樓式的宮殿內,且防範森嚴,但仍不能高枕無憂。據記載,嘉靖年間發生“壬寅宮變”後,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宮居住。萬曆帝的鄭貴妃為爭皇太后鬧出的“紅丸案”、泰昌妃李選侍爭做皇后而移居仁壽殿的“移宮案”,都發生在乾清宮。明代乾清宮也曾作為皇帝守喪之處。

在這個地方居住著權力天下第一的人

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但李自成很快被清軍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燬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五月初二,清軍進入北京,紫禁城被清軍接管。 同年十月,清世祖順治帝遷都北京。十月初一,順治帝在太和門向全國頒佈登基詔書,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此後歷時14年,將中路建築基本修復。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清朝入關之後,依照明朝的舊例,順治帝和康熙帝都將乾清宮作為居住和處理朝政的主要場地。雍正帝即位之後,開始移居養心殿。養心殿位於紫禁城內廷、乾清宮西側,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起初,它並不是皇帝的寢宮。清康熙時期,內務府在此設置專為皇室造辦宮廷活計的諸多作坊,稱“養心殿造辦處”。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後,即位的雍正皇帝並沒有搬到乃父的寢宮乾清宮去住,而是將西側遵義門內暫時用作為父守孝之“苫次”的養心殿闢為皇帝寢宮。 從此,養心殿開始成為皇帝居住和清朝朝政的主要處理地點,此後軍機處設立之後辦公地點也在養心殿附近。乾隆帝即位之後,對養心殿殿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和改建,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制。從雍正帝之後,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八位皇帝都在此居住。一直到宣統帝被趕出紫禁城。

咸豐帝在位時期,也曾把長春宮與前面的啟祥宮(即現在的太極殿)打通,連為一體,咸豐去世後,慈禧也曾在這裡居住,一人獨享兩宮。西六宮到了晚清的時候,慈禧開始改造某些宮殿。因此,西六宮中有四個宮都留下了慈禧的足跡。 咸豐帝死後,慈安和慈禧早期垂簾聽政時,都曾居住在長春宮,同治十年(1871年),慈安從長春宮搬回鍾粹宮居住,長春宮便成為慈禧太后一人獨享的宮院。太極殿原來也只是二進院落,咸豐改修長春宮時,將太極殿後殿闢為穿堂殿,使太極殿與長春宮連接成相互貫通的四進院。

在這個地方居住著權力天下第一的人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後寢”部分。侍衛人等照常留用;王公世爵仍其舊”等條款。所以依據《清室優待條件》部份條款,加之袁世凱感念舊主恩德,積極扶持,溥儀退位後,帝制雖然被廢除,但皇帝溥儀以及原來的皇室大臣等卻仍然安然無恙地居住在皇宮裡。在皇宮紫禁城內生活期間,溥儀仍舊發佈“上諭”,仍用宣統年號紀年,遺老遺少仍行跪拜大禮。宮內依然還保有內務府、宗人府和慎刑司等機構,故臣贈諡,不改衣冠,觸犯王法者由慎刑司處治。遂使當時的紫禁城儼然成為“國中之國”。

外朝是皇帝處理政事的地方,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它寬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要在這裡舉行盛大儀式,其時數千人“三呼萬歲”,數百種禮器鐘鼓齊鳴,極盡皇家氣派。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則是皇帝賜宴和殿試的場所。

在這個地方居住著權力天下第一的人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之處也是皇帝與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為什麼來故宮參觀的人都要問冷宮在哪裡?其實冷宮在哪裡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乾清宮和長春宮,一種說冷宮沒有固定地方,關禁王妃的地方俗稱冷宮。因冷宮裡住的都是失寵的妃子,顯得極為冷清,與其他妃子的房間相比,就比較破舊,故就有了冷宮的說法。

在紫禁城裡是有許多禁忌的,故宮冷宮不對外開放,甚至還有故宮三處不宜拍照的地方,這些基本上都是因為皇宮陰氣太重,故宮一般都是下午5點就關門了。據說5點是故宮陰氣最重的時刻,許多遊人都能感覺到,即使是在悶熱的夏天,5點的故宮也會讓人感到一種陰冷……

據說解放前還沒有封存的時候,在這些地方死了很多人!不是無故消失就是命亡,但始終是離奇得查不出原因。甚至有些人連屍體也總是早不到,就算有找到了屍體,那些屍體也都是沒有臉皮的無臉屍!尤其是位於故宮的西六宮內,這裡一般都是居住著歷代的妃嬪秀女們,被害死的冤魂無數!

故宮為什麼晚上不開放也與後宮宮殿息息相關,選秀宮女住的地方,還有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鹹福宮、長春宮和太極殿等等。這裡的陰氣及盛,正常人白天到這裡都會感覺到陰冷......西六宮裡還有一口枯井,十分滲人。白天是枯井,井底也沒有水,可是一旦到晚上,裡面不僅會出現井水,要是朝裡探看,還會看到冤死井底的女鬼......簡直異常恐怖!

在這個地方居住著權力天下第一的人

故宮靈異事件真的十分之多,就連天安門離奇事件都有發生,而且對遊客開放的珍妃井都時常有靈異事件傳出,更何況是供那些容顏老去,充滿怨恨的冷宮中人呢!

其實很多人都不信這些神鬼之說,但卻有很多事件是科學不能解釋的。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對故宮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同時整理出大量的文物。1961年國務院頒佈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宮博物院現存文物150萬件(套)。 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闢為“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據統計總共達1052653件之多,統稱有文物100萬件,佔中國全國文物總數的1/6。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國文物系統文物收藏單位館藏一級文物的總數已達109197件,現已全部在國家文物局建檔備案。在全國保存一級文物的1330個收藏單位中,故宮博物院以8273件(套)高居榜首,並收有很多絕無僅有的國寶。故宮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鐘錶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是中國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在1949年以後進一步豐富了館藏,截至到2011年,文物總數達到1807558件,其中珍貴文物1684490件、一般文物115491件、標本7577件。

故宮學是故宮博物院於2003年提出的,它是以北京故宮及其豐富收藏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科學。故宮學研究主要包括紫禁城宮殿建築群、文物典藏、宮廷歷史文化遺存、明清檔案、清宮典籍及故宮博物院的歷史六個方面,有著豐富深邃的學科內涵。故宮文化是以皇帝、皇權、皇宮為核心的皇家文化。故宮學的提出並確立將使其研究進入自覺階段,從整體上提高故宮學研究的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