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宗教歷史文化發展,究竟有哪些特別之處?

宗教是什麼?愛彌爾·涂爾幹將其定義為超自然和神秘的以及與神或精神存在觀念有關的。無論是威廉·詹姆斯的“宗教經驗”,餘敦康的“中國宗教”還是榮真、濱島敦俊的“民間信仰”,都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對宗教文化這一核心詞給予不同的解釋。

中國宗教歷史文化發展,究竟有哪些特別之處?

中國傳統上為以祖先信仰為主,並且具有儒、釋、道三教合流的宗教信仰傳統和特點,同時存在其它多種宗教。漢族宗教文化,有“儒道釋”三教之說。一般的中國人,在祖先崇拜的基礎上,都受到儒、道、釋三教思想的影響,稱之為中國民間信仰。黃洽認為,佛道二教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同時也給中國傳統文化以深刻的影響,逐步走出了三教融合的道路,這是一個文化的選擇和重構過程。

中國宗教歷史文化發展,究竟有哪些特別之處?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是漢族傳統宗教信仰之一。它淵源於古代的巫術、秦漢時的神仙方術以及陰陽五行學說等。在發展過程中,還糅合了儒家和佛教的某些理論和教規、儀式,形成了十分龐雜的思想體系,黃老道是早期道教的前身。

所謂黃老道,是古代假託黃帝和老子思想的一種宗教,原是一種政治、哲學流派,起源於戰國,盛行於西漢。史學界和道教界一般認為道教初創於東漢中葉,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正一經》、《太平洞極經》為主要經典,並自稱出於太上老君的口授,造作道書。韓國學者金晟煥提出黃老學在武帝獨尊儒術之後並未消散,而是逐漸形成一種黃老道,它重新整理發揮養身修命的傳統,並且吸收各種方術和數術,為道教在東漢末年的正式確立打下了基礎。

中國宗教歷史文化發展,究竟有哪些特別之處?

佛教傳入中國的確切年代尚無定論,異說頗多,大體在公元前後兩漢之際。主要有漢傳、藏傳和南傳佛教三大派別,從南北朝開始中國佛教進入興盛發展階段。

經過唐末、五代兩次的法難,以及朝代更迭的戰亂後,由於經典散佚、寺院毀壞、僧侶受迫等,致使佛教幾乎到了衰萎凋落的地步。直至宋代始現復甦之跡,唯宋元之後至盛清八百年的佛教,因國運不興,佛教雖綿延不絕,然已不如隋唐時代的弘盛。自此,佛教一改傳統型態,逐漸傾向生活修行與宗派調和的路線。從彌陀信仰的結社唸佛、禪院農林的寺院經濟生活,到與儒、道二家的調和及禪、淨、教、戒融和的現象,佛教融入了中國文化之中,此即宋元以後中國佛教的特質。

中國宗教歷史文化發展,究竟有哪些特別之處?

中國的文明起源於黃河長江流域,文明起源地的地理特徵無疑是文化走向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在遠古時期,生產力水平極度低下,而中國有著悠久的以種植業為基礎的生產傳統。在當時情況下,人們無力應對頻發的自然災害,只能建立起一種對神靈的崇拜來祈求風調雨順。另一方面,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文化服務於統治者的各項政策,成為百世經典之王道,同樣也是實用主義價值觀的一種重要成因。米爾恰·伊利亞德 《宗教思想史》中,特別注重了那些對人類發展產生作用的宗教思想的穿心,突出了人民在遭遇深層危機之際,是如何通過宗教的創新來解釋、擺脫和化解各種危機的。

總而言之,各種信仰的核心要義是希求達到一種理想中現世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