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時隔3年後全面降準,不是要“大水漫灌”

央行時隔3年後全面降準,不是要“大水漫灌”

▲央行官網截圖。

2019年伊始,央行“強化逆週期調節”就放出大招——時隔近3年後,重啟全面降準措施。

據新京報報道,1月4日晚間,央行宣佈,為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優化流動性結構,降低融資成本,決定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其中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別下調0.5個百分點。

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降准將釋放資金約1.5萬億元,加上即將開展的定向中期借貸便利操作和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動態考核所釋放的資金,結合一季度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不再續做的因素,淨釋放長期資金約8000億元。

一說釋放流動性,很多人就會理解為“大水漫灌又來了”。降準的確能引起市場的強烈反應,但仍是一種宏觀審慎調節工具,屬於結構性寬鬆,沒有偏離穩健的貨幣政策軌道。穩健不是說不釋放流動性,而是說鬆緊要適度。

揆諸當下,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市場利率水平穩定,正逢其時。

從時間點看,距離春節還有約1個月時間。春節是社會資金需求旺盛的時候,發紅包成了剛需。央行分兩個時點分別降準,與此合拍。加之財政收入也要上交國庫,不補充流動性就會出現大的缺口。

央行時隔3年後全面降準,不是要“大水漫灌”

從市場需求看,國家統計局2018年12月31日公佈的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9.4%,降到了榮枯線以下,創造了2016年3月以來的低點。此前公佈的11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環比也出現雙降。

PMI、CPI、PPI指數變動,不代表經濟不穩了,比如PMI、PPI受季節性因素影響更大,CPI則與非洲豬瘟導致生豬價格走低有關。但這些都可能影響企業實際貸款利率,特別是在節後。

在此背景下,穩定市場利率水平的問題就尤顯突出。金融是經濟的血液,降準釋放流動性,能通過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等刺激投資,助力經濟穩增長,這也讓此次全面降準意義溢出了“短期緩解春節前流動性”的範疇。

央行時隔3年後全面降準,不是要“大水漫灌”

▲從總理提出全面降準,到央行落地全面降準,中間只隔了短短五個小時的時間。

從外部環境看,美聯儲今年升息頻次將降低,股市等市場指標顯示,美元有可能在18個月內從升息走向降息。這有利於弱化投機資金在美元和人民幣之間的套利衝動,降低人民幣匯率保持合理浮動的難度。

該出手時就出手。2019年初就“定向降準”和“全面降準”工具並用,主動強化逆週期調節,熨平週期波動的衝擊,無疑比事到臨頭再動手好。釋放約1.5萬億資金,無論從經濟穩增長還是繼續化解企業融資難題,都是利好。

雖然全面降準性質上不是大水漫灌,但仍需要防止出現大水漫灌式政策效應。結構性寬鬆釋放出的流動性,理想的投放處自然是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短板。說得更具體些,當前的短板就是中小微企業和普通消費者。“大河有水小河滿”,雨露最該沐澤的就是他們,這樣才能更好地帶動供給側改革和促進消費等。

而要讓逆週期調節達到預期效應,與流動性相關的結構性問題需一併處置。考慮到過去資金閘門放開,總會出現“飽漢子吃得過飽,餓漢子卻吃不著”的情況,針對產業發展不平衡、企業社會信用評估機制不健全、銀行信貸結構不合理等癥結,理應對症施策,包括相關領域的結構性改革需更嚴格的進度考核。

新年初始全面降準,不是“大水漫灌”,而是強化逆週期調節所必要的調控起手式。應對當下“穩中有變”“變中有憂”的形勢,也確需這樣未雨綢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