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纵横谈(下)——谈古论今话管理之七

《隆中对》是很出色的战略策划书,是诸葛亮献给刘邦的蜀国立国策略,是关于蜀国发展道路的战略规划。那么,这一规划是成功的吗?这一规划对于刘备建国大业是起积极作用还是起消极作用?换言之,诸葛亮在隆中献给刘备的策划书,是帮了刘备还是害了刘备?蜀国最后的失败,是由诸葛亮的战略规划造成的吗?

《隆中对》纵横谈(下)——谈古论今话管理之七

战 略 规 划

对于这些问题,历来存在着争论,大多数军事家、政治家都赞赏诸葛亮的隆中战略,肯定隆中策划是大战略家的英明远见,赞扬诸葛亮身居茅庐而能熟知天下事,是雄才伟略。认为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辅助,刘备不可能取得荆州和益州,不可能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之势。蜀国之所以能在魏、吴的夹缝中逐渐崛起,这与诸葛亮的英明的战略谋划是分不开的。

当然,也有不同的观点,历史上也有军事家、战略家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是彻底的错误战略,是违背当时实际而空想出来的理想化方案,正是这个所谓的“隆中妙策”让刘邦走错了战略方向,正是诸葛亮的错误策略,把蜀汉势力引向歧途,导致了蜀汉政权的最终失败。

《隆中对》纵横谈(下)——谈古论今话管理之七

相 见 恨 晚

有一些评论者结合《三国演义》,概括出诸葛亮战略方案失误的几个主要方面,虽然这些“概括”是结合小说来分析的,与史实可能有些不一致,但作为参考,还是值得了解的:

失误之一:刘备集团占据荆州,实际上是使自己处于两面受敌之中,是必败无疑的。赤壁大战前,曹操、孙权、刘备都想占领这块战略要地,但这既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一块十分凶险之地,诸葛亮引刘备进入荆州,实际是陷入了非常危险的境地。荆州这地方是极并不易坚守的险地,北面有曹操势力,虎视眈眈地盯住,时时欲将其吞并;南面有孙权势力,认为荆州是借给刘备的,一次次追讨,刘备集团守住地此,在军事形势上,是处于魏、吴的两面夹击之中,时时受到威胁,腹背受敌,力量相对较弱的蜀汉政权,勉强守荆州,实质上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失误之二:刘备集团占领荆州已是重大失误,后来按照诸葛亮的策略,又分出重兵占领离荆州距离很远的益州,本来蜀国的力量就不是很强,又将兵力分散在两个地方,特别是距离遥远,路途艰险,实在是难以互相照应,成不了掎角之势,易于被敌人各个击破,这实是犯兵家之大忌,而且,刘备借荆州得罪孙吴,占益州抢了刘备同宗刘璋的宝地,使刘备失去信誉,这对于一贯高举忠孝仁义旗帜的刘玄德来说,信义、名誉的耗损是比较厉害的,蜀汉政权最后的失败也是难免的。

失误之三:拥有荆州之后,又分兵远道去夺取益州,将帅要分守两地,而队伍要入川,留下谁来守荆州就成了当时的重要问题,谁是留守荆州最合适的的人选呢?

《隆中对》纵横谈(下)——谈古论今话管理之七

忍 辱 负 重

当时,留下谁守荆州最合适呢?张飞是刘备的结义兄弟,很忠诚,很有胆略,武功超群,但是,他属于有勇而少谋的猛将,过于率直鲁莽,虽有御敌勇力,但缺乏守荆州的头脑。赵云一直很真诚地跟随刘备,他文武双全,战无不胜,他于长坂坡血染战袍,单骑救幼主,忠诚耿耿,政治头脑清醒,处事果断稳妥,但是,赵云虽对主子忠诚,但却不是“桃圆结义”的兄弟,诸葛亮出山任蜀国军师之后,赵云一直是诸葛亮很器重的人,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也非常喜欢和放心地委派他去做事,而军师和武将的这种密切关系,或许便让权力高手刘备不太放心,所以,刘备不愿意留下赵云镇守荆州。诸葛亮是联吴抗曹的倡导者,而且,又是他发现了荆州的重要性,刘备之所以能守住荆州,主要靠诸葛亮的指挥得当,本来,诸葛亮才是镇守荆州最合适的人选,但是,有一个原因或许让刘备不放心,这即是:诸葛亮之胞弟诸葛谨是江东重臣,而且荆州又被认为是向东吴借的,刘备不愿意让诸葛亮留下来镇守荆州,深怕他和关羽、张飞不在荆州,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最后,剩下的就只有关羽了,刘备让关羽留下和诸葛亮共同管理荆州,这样,荆州有他的结义兄弟主政,刘邦才可以放心。于是,刘备带领军师庞统等兵将入川,但是,川军并不是那么好征服的,川中也有名将,川将张任于途中设伏,想射死刘备,而庞统恰巧换骑了刘备的“的卢”白马,被射死于“落凤坡”,庞统一死,刘备身边没有高参了,要继续实施取西川之计,只有调诸葛亮入西川。而诸葛亮一走,荆州就只有让关羽独立镇守了。

此时,荆州力量单薄,关羽虽力敌万人,但他刚恢自用,他熟读《春秋》,单刀去东吴赴会,自己觉得是蜀国文武双全的第一大将。关羽一贯轻视东吴,视东吴为鼠辈,所以,诸葛亮离开后,他轻敌冒进,被吕蒙算计,被陆狲骗了,败走麦城,为东吴所杀,荆州也弄丢了。

值得注意的是,有观点认为:丢了荆州表面上是关羽的责任,而实际上,却是诸葛亮的战略失误所造成的,刘备集团同时分兵于两个路途艰难、距离很远的地方,难为旗角之势,刘备、诸葛亮入之后川,关羽力量弱,守住荆州这凶险之地,本来就非常危险,而吕蒙、陆逊既很了解关羽的经历和性格特点,又对留守荆州的蜀军力量了如指掌,所以,吕蒙、陆逊成功了。关羽的死,荆州的失守,归根结底,是诸葛亮同时占领荆、益的战略惹的祸。诸葛亮失策,关羽送命,荆州落入东吴之手。

当然,对诸葛亮的隆中战略提出质疑,甚至否定的观点也不一定是正确的,试想,在当时的局面下,如果刘备不占荆州,又能怎样?荆州是战略要地,是富饶的地方,也是当时相对比较平静的地方,刘备当时无立脚之地,占领荆州,使他有了可以发展的根据地,之后也才有扩展势力的条件和机会。虽然说荆州北有曹操,南有孙权,处于两面受敌的险景之中,但是,对此,刘备、诸葛亮不会不清楚,但除荆州之外,从江北到江南,刘备势力所能及的,也只有荆州这一块地方了,荆州之外,想占领也已经没有像样的地盘了。占据荆州,使刘备集团有了能够立足的根据地,也才形成三国鼎立之势的可能。

其实,刘备集团之所以没有成功,原因有很多,但最直接的原因是关羽失去了荆州,而间接的原因,则是刘备的鲁莽和失误造成的。至少有两件非常重要的事,刘备做错了:其一,刘备本来可以联合刘璋,先攻下汉中,与马超等夹攻曹操,但刘备没有这么做,而是太急于占领成都了,过早吞噬了刘璋,让曹操有机会全力对付马超、韩遂,并占领张鲁的汉中,这样一来,曹操的势力就向入川的刘备压过来了。其二,关羽死后,刘备为了复仇,太不冷静,亲率主力找东吴决战,自以为是,情敌冒进,违规扎营,中了陆逊的火攻之计,招致了蜀军的大败,蜀国自此实力大伤,刘备自己也病死白帝城。所以,关羽、刘备的死,荆州的沦陷,蜀军的失败,并不是诸葛亮《隆中对》战略的错误所造成的,而是刘备太工于心机,抢权太急,对大局势的判断一再失误,不是领兵的料又自以为精通兵法,最后大败了。总之,诸葛亮的《隆中对》是高明的战略策划书,蜀国的失败,责任不在于诸葛亮。

关于《隆中对》战略,有一个伟人的评点是很值得关注的,这就是毛泽东对《隆中对》的两次评点。一次是: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企图消灭新四军,之后,针对复杂的形势,毛泽东借用刘备伐吴战败身亡的典故教育全党。他认为: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在于刘备没有区分和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可见,毛泽东对《隆中对》所确定的“东联孙吴,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是赞许的,毛泽东借用以教育全党同志要注意区分各种矛盾的主次,强调当时“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国内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全国各派力量应该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皖南事变固然使阶级矛盾在局部领域激化起来,但整体上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主次关系并没有变化,因此,正确的选择是对国民党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反击,以达到在斗争中求团结的目的。

毛泽东另一次评点《隆中对》是结合苏洵于《权书·项籍》中的论述进行的,苏洵认为,诸葛亮只以关羽守荆州而以主力至西蜀建根据地,很难两头兼顾,孔明以为有高山险隘相阻,便可免于灭亡,而实是西蜀之险,守不可出,出不可继,保证安然偏于一隅,难矣!欲以其为根据而图取中原,更不可能。毛泽东赞同苏洵的这一观点,并批注道:“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