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暗藏致命伤?诸葛亮算错一步棋,刘备孙权火拼不可避免

诸葛亮在《三国志》中是个凡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东汉三国里称得上出色的政治家和杰出的军事家,其政治才干在于治理国家,发展经济,安抚民心,军事才干则体现在军事著述颇多,军事发明颇丰。然而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则被捧到近乎神的人,甚至可称得上 “妖”——不仅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还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甚至会呼风唤雨,向天借命。为此鲁迅先生曾这样吐槽过《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诸葛亮这对在历史上有号称“鱼水关系”千年君臣的人物刻画:显刘备长厚而似伪,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诸葛亮毕竟是人,是人生父母养的凡人,而不是被历史神化的圣人。古语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要是人,就会存在不足之处。诸葛亮也不例外。纵观诸葛亮一生,竟有多处不被当世人所能察觉到的失误。特别是诸葛亮在隆中草庐为三顾茅庐的刘备分析了当时(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天)天下形势后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即著名于世的《隆中对》。

《隆中对》暗藏致命伤?诸葛亮算错一步棋,刘备孙权火拼不可避免

《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量身定做的一份纲领性文件。这份纲领性文件对刘备而言意义重大,彻底改变刘备,使刘备实现战略性转型——从依附土皇帝当客将转型为开辟根据地做主公,从互争雄长的中原转到了偏僻险要的西南。然而《隆中对》在具体实施时,因情况不断变化且各方变数太多,从而出现战略方针的失误。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隆中对》暗藏致命伤?诸葛亮算错一步棋,刘备孙权火拼不可避免

即其一、实施过程太过理想化。

刘备要想恢复汉室的前提竟然要求天下有变。天下有变,或是北方(曹操)发生大规模叛乱致使中原陷入战乱之中或是东边(孙权)与北方(曹操)打得难解难分而刘备则是龟缩在荆益之地,隔岸观火,坐收渔人之利。等曹操孙权两败俱伤之际,跑出来落井下石,痛打落水狗。这类机会纯靠运气,可遇却不可求,变数极大,根本不是刘备或诸葛亮所能掌控;

其二,主要战略方向与主要根据地的脱节。

从荆州和益州的地理环境来看,荆州是三面临敌,一面连接益州。而益州则是面临两方向的威胁,战略地位虽不如荆州,但比荆州安全多。因此君主一定会在益州。再说北方政权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不在益州面对的关中地区,而在荆州对面的宛、洛以及河北。因此,两路出击,益州方面难得会出功绩,而荆州方向则是丰功伟绩。这样的结果是荆益两地很难齐心协力,步调协调地展开军事行动;

《隆中对》暗藏致命伤?诸葛亮算错一步棋,刘备孙权火拼不可避免

其三,仰仗盟友却不能全盟友所求。

在《隆中对》里,诸葛亮根据天下形势,专门为刘备订做一条根本性指导原则,即联合东边孙权,对抗北边的曹操。结盟的基础,为了共同的利益或是关乎切身利益的。孙权之所以跟刘备结盟,无非也想借刘备之力逐鹿中原,成就帝业。实际上,孙权几乎不可能直接据扬州向北方发展,有且仅且和刘备那样只能从荆州北上。为此,刘备与孙权未来的利益分歧极大,甚至协商不了,不可让步。《隆中对》的基础就是以荆州为基地,这样才为成就帝业争取更大的胜算。让出荆州,对刘备而言,不现实;不占荆州,对孙权来说,不可能。刘备要想成就大业,即要仰仗孙权之力却又不能满足孙权的要求。这样的结盟在各自根本利益的面前不堪一击。

诸葛亮,一个还未上道的书生,为刘备制定《隆中对》这种纲领性文件,让走投无路的刘备一时就有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的快感。《隆中对》虽为刘备指明道路,却也为刘备兵败夷陵,病逝白帝城埋下伏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