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茨海默病需要更早診斷和規範治療

阿爾茨海默病需要更早診斷和規範治療

阿爾茨海默病(AD)俗稱老年痴呆症,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記憶障礙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核心症狀。此外,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痴呆表現也是阿爾茨海默病的重要疾病特徵。

據統計,2015年全球約有468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預計每20年患病人數將翻一倍,到2030年將達到7470萬人,2050年更將突破1.3億人。

而在中國,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病學系主任、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榮譽主任、神經疾病高創中心主任、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友誼醫院神經科主任賈建平教授在一項為期十年的調查研究發現,中國的情況不容樂觀:

一,中國有將近1000多萬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未來這一數字還將不斷增加;

二,中國有2400萬的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未來也將呈增長趨勢;

三,中國的痴呆專科醫生遠遠不能滿足如此龐大認知障礙患者的需求;

四,中國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費用消耗巨大。

高額的養老和醫療費用,以及長期照料所需的人力、設施,在老齡化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尤為突出。

阿爾茨海默病需要更早診斷和規範治療

阿爾茨海默病這個詞越來越多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但大眾對其預防和診治的方法卻知之甚少,很多老人離家走丟被兒女找回後才發現是發病了。這與其起病隱匿、進展緩慢有關,而且記憶力減退等核心症狀很容易被看作是衰老的正常表現。據瞭解,中國阿爾茲海默病患者就診率不到20%。

對此賈建平教授表示,提高自我辨識疾病的意識,出現症狀及時找專科醫生診斷,是干預阿爾茨海默病最好的方法。中老年人如果出現了明顯的記憶障礙或者記憶力下降,就應該警惕阿爾茲海默病的可能性,及時找專科醫生診治。此外,如果家裡有阿爾茲海默病患者,作為子女,即便是年輕人也應向專業醫生尋求患病風險的評估,以便早期預防。

而且對於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臟病、吸菸飲酒及不良的生活嗜好的人來說,應對疾病及早進行管理治療、約束不良生活習慣,並提前預防,因為腦血管病所有的危險因素都可能引起阿爾茨海默病。

隨著研究進展及臨床數據的分析,我們越來越發現,阿爾茨海默病早期干預,早發現、早治療對於延緩病情發展甚至治癒疾病的重要性。β-澱粉樣蛋白的形成往往始於疾病確診前的15年左右,當患者出現明顯的神經退行性病變時,腦內往往已經積累了太多損傷。

阿爾茨海默病需要更早診斷和規範治療

現在多數人對於阿爾茨海默病的誤區在於這樣的疾病不需要藥物治療,或藥物無法改變病情。作為一名專科醫師,賈建平教授指出,早期病人治療的主要原則在於危險因素的控制,及認知功能的訓練,可以不使用藥物。但中期病人則需要堅持藥物治療。接受過治療的阿爾茨海默病人認知障礙降低的程度會有所減緩,甚至有很大程度的好轉,且死亡率也會下降。有些藥物最初的副作用相對較大,會遭到病人的拒絕,但醫生會幫助患者找到最適合的藥物。

目前臨床使用的阿爾茨海默病藥物主要用於緩解認知功能障礙和精神異常等,種類包括膽鹼酯酶抑制劑、興奮性氨基酸受體拮抗劑、中藥干預、腦代謝賦活劑、影響自由基代謝藥物、擴血管藥物、他汀類藥物、抗精神病藥、抗抑鬱藥、抗焦慮及鎮靜催眠藥等。

據國內樣本醫院銷售統計,2016年痴呆治療藥物整體市場為28.78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10.4%,佔神經系統用藥的19%。

阿爾茨海默病亟需國家和社會關注

在我國龐大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群體中,診治情況又如何呢?賈建平教授告訴新浪醫藥,目前在中國,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僅有15%-20%得到了診斷和治療,80%以上的病人沒有進行過診治。一方面,大眾對於阿爾茲海默病的發病、診斷、治療的知識知之甚少;另一方面,醫院等衛生服務體系普遍缺乏痴呆專科醫生及痴呆相關知識的培訓,這也使得出現早期症狀的病人無法得到及時正確的診治,延誤病情。

阿爾茨海默病需要更早診斷和規範治療

中國已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阿爾茨海默病病人每年新增人數在30萬以上,因此阿爾茨海默病亟需國家和整個社會的關注。

健康中國2030規劃也專門提到了神經精神疾病的治療,賈建平教授建議,首先應由政府主導成立一個國家級的阿爾茨海默病診斷中心。從該中心層面培訓全國的痴呆專科醫生,建立各大醫院,尤其是三級以上醫院的神經科門診。專業醫生能更好地發現阿爾茨海默病早期情況,進行早診早治。

第二,醫學會盡快完善指南。指南是規範全國痴呆專科醫生的重要方法。中國在2011年和2015年發佈了兩版關於中國痴呆及認知障礙診治指南,將痴呆診療的流程、診療的詳盡內容等進行了梳理。學會和學術組織應配合政府制定規範,提高醫生的診療水平,為老年痴呆早診早治提供更多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