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開國君主,受民愛戴,卻為國捐軀

溱洧拾遺第1期

一代開國君主,受民愛戴,卻為國捐軀

本期,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位開國君主,他才能卓越,受民愛戴,最終卻為了國家戰死

這位君主是西周末年鄭國的第一位君主,史稱鄭桓公。他姓姬名友,是西周王室成員,周厲王的兒子,周宣王的同父異母弟弟,在位35年(公元前806年—公元前771年)。

為什麼叫他鄭桓公?

一代開國君主,受民愛戴,卻為國捐軀

“鄭”的由來。

周厲王在世時,姬友還是王子,沒有自己的封地。周宣王即位後,覺得姬友能力卓越,可以自立門戶了,於是便將京都(今西安一帶)內的鄭地(今陝西華縣西北)作為封地,冊封給了自己的這位王弟,建立了諸侯國——鄭國。這樣,姬友成為了鄭國的開國國君。

還有一點,鄭國國君也常被稱為“鄭伯”。因為按照西周王朝規定,周天子冊封的諸侯國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鄭國是三等諸侯國,國君爵位是伯爵,所以又稱鄭國國君為“鄭伯”。

一代開國君主,受民愛戴,卻為國捐軀

“桓”的由來。

鄭桓公中的“桓”是其諡號。在歷代君王中,能用“桓”字做諡號的,說明他戰功赫赫、勤政愛民。雖然史書上關於姬友的記載不多,但從隻言片語中,可以看出他確實是一位比較有作為的君主

受民愛戴。《史記》記載他“封三十三歲,百姓皆便愛之”。姬友當了鄭國國君後,勵精圖治,把鄭國治理的井井有條、國強民富,四方諸侯國與他的關係都比較融洽,受到了國民的愛戴。

好賢愛才。姬友治國能力突出,到了他侄子周幽王時,更是當上了司徒,掌管全國的土地和戶籍。善於治國的君主,大都求賢若渴,非常愛惜人才。姬友也是這樣,如果遇到有才華的人來投靠,不僅安排住處,還供給衣食,並親自前去探望。相傳,《詩經》中的《緇衣》,便是為歌頌他而作

眼光長遠。雖然姬友才能卓越,但他的侄子周幽王比較昏庸。周幽王重用奸臣,寵信褒姒,不理朝政,民間怨聲載道,諸侯們也有叛離之心。姬友見此,憂心忡忡,料到國家必有禍患,而又無能為力,只好另做打算。他與周朝一名叫太史伯的史官多次商量後,計劃將鄭國東遷至溱水、洧水一帶,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新鄭。

忠於國家。公元前771年,由於周幽王太過無能,不但玩“烽火戲諸侯”的把戲,而且還要廢掉王后和儲君,終於引火燒身,引得其他諸侯國的不滿,爆發了犬戎之亂。在犬戎之亂中,姬友奮勇勤王,但終因寡不敵眾,與周幽王一起被殺於驪山戰場

姬友死後,被兒子鄭武公葬於鄭國封地,諡號“桓”,故稱鄭桓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