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微電影到vlog,短視頻這行變化怎麼這麼快?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短視頻行業對外的主流宣傳名詞一直都在變化。

2011、2012年時,市場上的主流短視頻形態叫“微電影”。後來又出現了“UGC、PGC、短視頻”,現在的“Vlog”又再次火熱起來。那麼你有沒有想過,短視頻行業的內容形態名詞為什麼一直在變化?這些名詞到底是誰在推向市場?

從微電影到vlog,短視頻這行變化怎麼這麼快?

今天怒豆渣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大家都看過趙本山的小品,最經典的兩部莫過於《賣柺》和《賣車》。當時看完一樂之後,現在回過頭來再看,發現當中其實蘊含了非常深刻的道理。

從微電影到vlog,短視頻這行變化怎麼這麼快?

第一部《賣柺》中,趙本山的目的是要把他的拐賣出去,腿腳本來沒什麼大問題的範偉硬生生被他忽悠瘸了,於是成功地把拐賣了出去。第二部《賣車》要賣的是一輛輪椅,趙本山如法炮製又成功地賣給了範偉。在小品結尾,他把輪椅賣給範偉後又把拐拿回了家,老伴兒高秀敏問他:車都賣了,拿拐回來幹啥啊?趙本山的回答是:用這副拐改個擔架,來年還賣給他。

這個耳熟能詳的故事裡蘊含著的核心商業邏輯是——創造需求。

範偉一開始完全不需要用到柺杖,但是“商家”趙本山用一些手段給範偉硬是創造了這個需求,解決需求的方案就成功推銷給了範偉。

到了第二部小品,如果趙本山還是賣一副拐給範偉,那顯然是不可能成功的,因為他已經完全不需要了。這時趙本山把這個需求再次升級,於是又成功再次賣給了他一輛輪椅。

這其實是兩個“製造需求”“需求升級”的故事。

從微電影到vlog,短視頻這行變化怎麼這麼快?

回到問題上來:短視頻行業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名詞?這些名詞到底是誰創造出來的?

首先要想想,在短視頻市場上,誰可以不斷地推動這些名詞更新迭代?在怒豆渣看來,其實是因為平臺方的推動,包括短視頻網站、長視頻網站和社交網站等平臺。他們為什麼這麼做?核心目的當然是為了賺錢。

例如在2011年,當時的廣告主如果要做視頻廣告進行投放的話,一般都在電視廣告、視頻網站貼片等這樣的傳統投放位置。但是這種投放對於用戶來說並不是非常友好,大家都不想看到這類浪費時間、消耗耐心的廣告。

於是,視頻網站應運推出了“微電影”的概念。其實就是換了一種新的形態來承載廣告,告訴廣告主和用戶,這種形式在網站上比較好推薦,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可以被更多你的潛在消費者看到。廣告主之前從來沒有這樣的需求,但是在視頻平臺創造了這個概念之後,自然也產生了需求。

於是在瘋狂的2011年,絕大多數的廣告主都要做一個十幾分鍾到半小時的微電影,來用作自己的廣告載體推到用戶面前。但是時間過去幾年後我們回頭再看,這樣故事片的形態真的是一個好的廣告載體嗎?當然並不是。所以做了一兩年後,“微電影”的形式已經被大多數的廣告主消費過了,它也慢慢地銷聲匿跡了。

從微電影到vlog,短視頻這行變化怎麼這麼快?

《Gucci 勇氣》微電影廣告

對於視頻平臺來說,如果過了兩年後還在推銷微電影這個概念,當然不會有人繼續買單。就像趙本山如果第二年還推銷柺杖,那當然也賣不出去。於是視頻平臺要繼續推出新的概念,來吸引新的廣告主,“UGC、PGC、短視頻、Vlog”不斷應運而生,不斷地完成需求升級。

形式總在千變萬化,但對於製作者來說,一方面要跟得上市場的變化,要了解市場上廣告主能買單的、市場需求更大的、在當下階段更好售賣的廣告形態是什麼。另一方面,本質還是要製作好的內容,內容永遠都是核心,這一點是無論概念怎麼更新換代都無法代替的。

從微電影到vlog,短視頻這行變化怎麼這麼快?

從拍宣傳片的影視民工,到身價千萬的影視公司副總裁,怒豆渣走到今天,自然已經形成了一套自己獨有的方法論。這些關於短視頻的思考,都已經被他整理成體系,放到了《影視從業者的職場與創業課》中。

在本課程中他將把自己這6年的創業經驗、行業觀察、成長心得分享給大家。

課程共包含四大模塊,第一模塊講6年影視行業創業心得總結,為你解答要不要創業,如何切入,如何做大?第二模塊將站在行業前沿,帶你看懂影視公司 廣告、短視頻、網大等各類常規業務。第三模塊從影視行業常見的新人發展路徑做分析,帶你從上帝視角看透自己,為你的發展剝除阻力。第四模塊帶你找到創業團隊,發展壯大的破局思路。

怒豆渣積累的行業經驗,會讓你比大多數同行站的更高,看的更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