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春节还有一个月不到了,最近连日阴雨让人不愿意出门走动,但王菊英却从未因任何事情停止过每日的固定行程——去后院看看父亲的墓,打扫打扫,整理整理,陪父亲说说话。
扬中市八桥镇永胜村南2组,有一幢不算大的二层小楼,白色的墙砖,水泥地的院子,一块小花园,种了一些花和菜。小楼的主人正是82岁的王菊英。已至耄耋之年,王菊英依然腿脚灵活,身体很是硬朗,说话口音夹杂着镇江话和扬中话。她告诉记者,这幢楼房是为了给父亲守墓而建,她的父亲正是革命烈士王明高。
她的父亲王明高曾说:“你不革命我不革命,谁去保护老百姓?”
谈及父亲王明高,王菊英没有什么记忆。父亲26岁去世,那时王菊英才6岁,大多事情都是由母亲及周围老人告诉她的。
父亲王明高原是一名小学教师,但一直心存革命救国之志。某一天,有老乡告诉爷爷:“你儿子要参加革命了。”爷爷既担心又恼火,将王明高送到油坊亲戚家,离开八桥到油坊教书。谁想,当时有一个联络站正好在油坊,王明高于是正式加入了革命队伍。
王明高是这么告诉家人的:“你不革命,我不革命,谁去保护老百姓?”1938年3月,王明高与李培根、冷瑞麟、赵良斌等人谋划,在泰兴县城一客栈内秘密成立扬中第一个民间抗日组织——苏南抗日同盟会。
王明高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经常夜间返回扬中,张贴、散发传单,揭露日寇罪行,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王菊英记得母亲说过,父亲都是夜里偷偷回家,“你要记好暗号,我拿棍子有节奏地敲三下,才能开门。”1941年正月十二,王明高回了家,悄悄与母亲说:“我这次回来是有任务的,你把三个女儿照顾好,要是我出事了,就把家中房屋卖了好好生活。”正月十三,母亲等了一天没有任何消息,正月十四,消息传来,王明高被伪警察中队长季广根逮捕,杀害于老桥。
那年,王明高26岁,母亲28岁,王菊英6岁,还有一个9岁的姐姐和一个3岁的妹妹。母亲跟亲戚借了五担米将王明高的尸体赎了回来。多年后,母亲才有勇气回忆那个片段:“我在院子里整理的,哪是你父亲死去的身体,而是我的心啊。”
王菊英说:“小时候不懂父亲的伟大,现在才知道要报父母恩。”
王明高的牺牲,直接导致一个原本就苦难的家庭更加悲苦。王菊英的爷爷悲伤过度跟着去世了,奶奶哭瞎了眼睛,王菊英三姐妹在母亲的艰难拉扯中长大成人(其中最小的妹妹早夭了)。
偶有隔壁邻居说给王菊英听:“如果你父亲不参加革命,好好地当老师,你母亲不用那么辛苦,你们家也不用受那么多苦。”年幼的王菊英本没什么概念,但看着母亲日夜操持,家里田里就靠着一双小脚来回,看着母亲迅速地变老,还要忍受各种莫名的欺负,王菊英是有些怨憎父亲的。
2005年清明节,王菊英如往常一般,回扬中扫墓。她一早坐车从镇江回来,见着父亲的墓淹着水,还长着人高的杂草,便在镇上买了一把镰刀,边哭边整理墓:“父亲吃了一辈子苦,他虽然没有养育我,但他是为了老百姓,他是英雄。我怎么能让他的墓就这么沉在水中、埋在草里。”
2015年10月,在家人的不解中,王菊英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回扬中,回永胜老家盖房子,为父母守墓。在永胜村南2组的老宅基地上,王菊英盖起了一幢简单的二层小楼,一共花费二十余万元。这些钱是王菊英一辈子的积蓄。房子盖好后,王菊英就从镇江搬回扬中,在政府的帮助下,为父亲王明高迁了墓地,从原本的低洼田迁到了旁边地势高的地方,但依然是在自家后门口。
今年82岁的王菊英,身体还很硬朗,每天都会来打扫墓地,擦擦墓碑修修树木,闲暇时,还会将珍藏的三双母亲的小脚布鞋拿出来看看、晒晒。“小时候不懂父亲的理想,现在才知道什么是父母恩。现在,我能守在父母的旁边,很开心。” □ 蒋丹
閱讀更多 揚中新聞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