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債充抵期貨保證金”昨實施 三大期指主力活躍

昨日是國債作為全部金融期貨保證金實施首日,股指期貨市場運行平穩。由於1月21日為本月交割後的首日,三大期指總成交量和總持倉量較前一交易日有所下滑,但較上月交割後首日還是有一定增長。

業內人士表示,國債可作為全部金融期貨品種的保證金實施後,市場成交量持倉量應當會逐漸增長。本次國債充抵保證金調整擴充至股指期貨保證金,對於股指期貨進一步開放釋放了積極信號。國債作為全部金融期貨保證金的實施,將進一步降低投資者持倉成本,提升股指期貨市場的流動性,優化股指期貨的交易運行。

截至昨日收盤,價差上看,IF、IH主力合約均以升水收盤,IC主力合約盤中也曾一度升水。量能上看,IF、IH和IC總成交量分別為58701手、27254手和35972手,較上月交割日的後一交易日(2018年12月24日)總成交量增加逾10%,總持倉量分別為78429手、32253手和76498手,其中總持倉較2018年12月24日增長約16.5%。

2019年1月11日,中金所宣佈,自1月21日起,將國債作為全部金融期貨品種的充抵保證金使用。2014年12月26日,中金所發佈了《關於開展國債作為國債期貨保證金業務試點的通知》,為提升國債期貨市場效率,促進國債期貨市場穩步發展,自2015年1月1日起在國債期貨產品開展國債作為保證金業務試點。本次將國債充抵保證金拓展至全部金融期貨品種,是將國債期貨的原有交易制度延伸到了股指期貨層面。

一位期貨公司研究所所長介紹道,國債充抵金融期貨交易保證金有利於提高國債二級市場流動性,盤活存量國債,將推動國債現貨市場和國債期貨市場持續健康發展。此外,國債充抵期貨保證金,可以讓持有大量國債的機構投資者例如銀行、保險公司、各類基金公司可以更加便捷、有效地進行管理,提高投資者的資金使用效率,吸引更多機構投資者參與,提高各類機構持有國債的動力,也能進一步提升國債在市場上的地位。

不過,充抵保證金交易機制本身不能理解為銀行進入金融期貨市場,國泰君安期貨金融衍生品研究所研究員王洋認為,金融衍生品因交易機制愈加發展而愈加成熟,將驅動商業銀行在未來更快入市。從中金所的一系列舉措看,股指期貨“松閘”利於恢復股指期貨的風險管理功能、國債期貨期轉現機制搭建了聯動場內和場外交易的紐帶、股指期貨引入充抵保證金交易機制提升機構活躍度和參與度,只有股指期貨和國債期貨運行理性、成熟、規範,才是真正為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機構入市做準備。股指期貨引入衝抵保證金交易機制是交易機制的規範化,也預示著2019年金融衍生品的市場活躍度和機構參與度均有望進一步提高。

本文源自上海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