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400億到90萬億,我們是怎麼變有錢的?

从2400亿到90万亿,我们是怎么变有钱的?

中國從1978年開始啟動了改變中華民族命運的改革開放偉大事業。這40年來中國經濟創造了奇蹟,我們從一個貧窮落後、封閉的國家,變成了一個富裕、小康、開放和正在走向現代化的國家。經濟規模從1978年的2400億人民幣到2018年的90萬億;人均GDP從1978年不到100美元,到現在超過9000美元

从2400亿到90万亿,我们是怎么变有钱的?

從總的趨勢來看,在全球,中國的經濟奇蹟的意義是非常大的。關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金融發展狀態及變化,我們聽聽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怎麼說。

从2400亿到90万亿,我们是怎么变有钱的?

吳曉求

首先是我們的思想解放,我們進行了體制改革,推動了中國經濟市場化的改革,由原來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到中國特色市場經濟體制。

第二得益於我們的開放,為中國的經濟注入了巨大的活力。而開放也使中國的改革找到了正確的方向。特別是我們加入WTO之後,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非常快。

第三是人才。最近40年,我們培養了數以百萬計的人才,這些人才都是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他們沒有思想的束縛,我們40年培養的這些人才都能夠洞察未來,把握趨勢,順勢而為。

第四個是金融體系,改革開放40年進程中中國的金融也有了巨大的進步。很多人不理解金融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特殊貢獻。我們貨幣增長速度非常快,但是我們並沒有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我們的CPI長期穩定在2%左右,這是經濟增長有利的環境。當然我們的代價是資產價格,特別是房地產價格出現了暴漲。

从2400亿到90万亿,我们是怎么变有钱的?

改革開放40年來

中國金融發生的五大變化

第一個變化是金融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這個結構主要朝著市場化發展,而其典型的表現方式就是證券化金融資產在這40年中規模和比重都有很大的提高。證券化金融資產現在已經達到110萬億左右,股票+債券,按照最寬的金融資產口徑大概也佔到1/3,按比較窄的口徑計算則接近50%。這種結構的變化預示著中國的金融功能在發生調整。證券化資產比重的提升,提升了中國金融財富管理的功能,這和人均GDP接近9000美元的需求是相匹配的。

第二是中國的金融功能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我們正在由單一的融資功能為主,走向融資和管理並重的時代,我們順應這種趨勢,我們的監管政策也應該順應這個趨勢,而不是逆趨勢。

第三是中國金融業態發生了重大變化。

上世紀80年代單一的金融業態,主要是銀行和類銀行金融機構佔絕對主導地位的類金融業態,現在慢慢過渡為金融業態。科技金融業態的快速發展是中國金融變化的顯著特徵。多元化的金融業態改善了中國金融的效率,也成為中國金融改革的基本動力,極大地提升了中國金融的效率,特別是第三方支付、數字科技對金融的滲透,使金融的變革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中國是金融業態最為豐富的國家,特別是第三金融業態。

第四是風險正在發生很大變化。

這種變化提醒金融監管和金融規則需要調整,我們的金融風險由過去機構風險為主的單一風險,走向市場風險和機構風險並存的時代。

第五是監管架構也做了調整,從過去單一監管走向分業監管。

從2018年開始正在走向新的發展方式,宏觀審慎監管和微觀審慎監管相結合的模式,這和風險結構發生變化有密切的關係。市場波動是正常的,當市場波動對一個國家金融體系的穩定產生威脅的時候,宏觀經濟部門做一些必要的提示,穩定市場的預期是必要的。我們監管的力量不能因為市場週期的變化而調查,任何時候都要依規監管,只有依法依規監管,合規監管,才能形成正常的市場預期機制。

本文摘編自吳曉求在第二十屆高交會上所作《改革開放40年與中國金融的發展》主題演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