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蕙“遠走高飛”後,帶來的新專輯

在把年輕族群視為消費大宗的中國臺灣流行樂壇來說,以臺語歌曲為首的方言流行樂長期處於一種弱勢的狀態,該怎麼說呢?該說是共鳴產生與否的問題嗎?就我自己的感受來說,許多臺語歌手在唱功的精雕細琢與匠氣上絕對沒話說,但由於深受傳統民謠及日劇時期流傳來臺的演歌與那卡西影響,彷佛女歌手就要用盡深閨怨婦的哭腔把歌曲唱得悲苦不堪,而男歌手就要像金盆洗手的黑道阿尼基一樣唱著滿是滄桑的江湖味,再加上缺乏層次的編曲(尤其是早期只靠著電子琴、合成器還有兩位合音天使阿珠與阿花就貫穿整首歌、整張專輯的作法),俗豔也許是包括我在內的眾多年輕人對於臺語歌曲的刻板印象。

江蕙“遠走高飛”後,帶來的新專輯

不過儘管聲勢如此不如商業主流的國語歌,但仍有許多音樂人企圖用更加多元的面貌力圖振興臺語流行音樂。像是90年代林強和伍佰用臺語演唱的搖滾歌曲吸引無數樂迷,黃立成和黃立行兩兄弟在近十年前也曾掀起歌壇上臺語Hip-hop的熱潮,近年來謝金燕更藉著重節奏的電子舞曲成功轉型臺語界電音女神,還以此奪得金曲歌后,另外像《望春風》、《雨夜花》等經典老歌也陸續被年輕歌手加以取樣翻玩,這麼說來,也許臺語歌曲就象徵著某部分的臺灣精神,就算受盡壓抑與壓迫,卻還是亟欲發展出悲情苦悶之外的多種姿態。

江蕙“遠走高飛”後,帶來的新專輯

在那些持續在臺語歌壇發光發熱的歌手及音樂人中,有一個名字是絕不能被遺忘(應該也不可能被遺忘),因為從那卡西時期在溫泉鄉不停走唱唱入了繁華都會紙醉金迷的秀場,再唱到殿堂般的臺北小巨蛋,大膽將國語流行音樂的模式套入臺語歌,為她贏來市場上的叫好叫座的評價,甚至創下連續拿下四屆金曲獎最佳臺語女演唱人獎的紀錄。

她從小一路走來的藝界人生足以當做眾多年輕後輩的模範表率,立下的成就堪稱整個華語流行樂界的不朽傳奇,更是將臺語流行歌曲的質感與層級整個提升起來的重要推手。

江蕙“遠走高飛”後,帶來的新專輯

她是遠走高飛後帶著全新專輯歸來,並且在同時起跑的巡迴演唱會上引領樂迷藉著歌曲參透人生情愛鏡花水月,被圈內好友與樂迷們暱稱為“二姐”的超級天后──江蕙。

不過說真的,雖然二姐早期唱紅的許多悲苦情歌是她歷久不衰的招牌,但我反而比較欣賞她近期不灑狗血,歷經大風大浪後細數從頭、娓娓道來的宛如說故事般溫柔中帶著豁達的唱腔,更容易在歌聲中與二姐豪爽敦厚的性格產生連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