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的洛克菲勒家族和画家里维拉:大萧条时代的思想交锋

“你们不能毁掉它,这是我的画!”

“它画在我

的墙上!”

2002年上映的电影《弗里达》中,再现了墨西哥国宝级画家迭戈·里维拉(Diego Rivera,1886——1957年)与纳尔逊·洛克菲勒所代表的家族之间一次交锋。

前者是游荡于苏联、墨西哥、美国的左翼艺术家,后者是资本主义阵营中最顽固的精英阶层。这场争端地点位于美帝国主义的堡垒:刚落成的纽约洛克菲勒广场中的一幢大楼,时间是1933年5月。

那时前纽约州州长罗斯福刚以绝对优势击败胡佛,就任美国总统,他的“百日新政”(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已经拉开了帷幕,美国公众刚开始对银行恢复信心,他们将藏在褥子下的美钞与黄金重新放入银行,自1919年开始的禁酒令也开始解禁,人们终于可以无所顾忌地大喝啤酒——种种迹象预示着,美国即将与长达四年的大萧条告别。

十字路口的洛克菲勒家族和画家里维拉:大萧条时代的思想交锋

1928年5月1日 里维拉在莫斯科的速写 MOMA 收藏

十字路口的洛克菲勒家族和画家里维拉:大萧条时代的思想交锋

1928年5月1日 里维拉在莫斯科的速写 MOMA 收藏

洛克菲勒家族与里维拉的争端,无论是双方的身份,还是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背景等各种要素,都具有异常典型的戏剧性。至今,这幕好戏也依然受到人们议论,它远远超出了艺术和美学的范畴,围绕其争议像一块棱镜,折射出抱有不同意识形态偏见的人们在政治、思想、自由、经济、权力等等方面的各种分歧。

虽然这个地球正变得越来越小,但通过这块80多年前棱镜你就会发现,居住于这个星球上的人类,对于世界的看法千差万别,停留于人们大脑里沟壑至今也没有消散,甚至可以极端的说,每一刻,人们都是站在十字路口。

壹 从“站在十字路口的人”到“世界的主宰者”

十字路口的洛克菲勒家族和画家里维拉:大萧条时代的思想交锋

《宇宙的主宰》细部 1934年

故事开始于1932年年底。

那时洛克菲勒家族第二代领导人、小约翰·D·洛克菲勒(1874年-1960年)正雄心勃勃地张罗着位于纽约曼哈顿的洛克菲勒广场,其中30号楼(30 Rockefeller Plaza)此时刚刚完工。这幢建筑曾经是美国的RCA和RCA西部唱片公司大楼。在1986年由原名RCA更名为GE,变为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 Building)大楼。

30号楼的两侧分别是法国大厦和大英帝国大厦,与它们相比,这幢建筑物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显得气宇轩昂。下图为2007年分三次从第五大道拍摄的通用电气大楼照片,左边的建筑物是法国大厦,右边的是大英帝国大厦(资料来源nyc-architecture.com)

十字路口的洛克菲勒家族和画家里维拉:大萧条时代的思想交锋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 Building)大楼

大楼落成后,面对一楼大厅空旷的白墙,小约翰·D·洛克菲勒决定要给它做些装饰。在那个年代,虽然处于大萧条的艰难时期,公共壁画这种艺术形式成为记录现实美国社会,展现与欧洲不一样的美国独立的精神和文化现象,几乎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或是一种运动。比如托马斯·本顿在1929年完成的大型壁画《今日美国》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他本人也于1934年登上《时代周刊》封面,成为公众熟悉的艺术家。(可参考本号文章《托马斯·本顿的咆哮年代:爵士乐中的美国城市、工厂和农村》)

小洛克菲勒也受到这股文化潮流的影响,他设想在大厅一面19.2米长、5.2米高的墙上请人来画一幅壁画,这幅画需要代表美国的气场和时代风貌、要与他修建这幢大楼的万丈豪情相互呼应、要让每一位经过这幅画前的人,都会停下来认真思考。

在选择候选艺术家时,他的儿子纳尔逊因为对现代艺术感兴趣,打算邀请在欧洲声名卓著的野兽派创始人马蒂斯,或者立体主义的鼻祖巴勃罗·毕加索来完成,但是马蒂斯正与费城一家基金会签约,排不开档期,而毕加索,则根本没有搭理纳尔逊发出的请求。

最终洛克菲勒家族决定选择当时声名鹊起的墨西哥画家——里维拉来完成这幅杰作,虽然他是一位饱受争议的左翼画家,而且他刚刚在底特律完成的作品就受到舆论的质疑。

这个决定的做出显然与这个家族当时的皇后——小约翰·D·洛克菲勒的夫人艾比·洛克菲勒(Abby Aldrich Rockefeller 1874——1948年)有关,她一直以来就是一位现代艺术爱好者,在几年前为了满足这个爱好,与朋友联合成立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并且就在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展览上,多次购买过里维拉的作品。

艾比本人正是这位墨西哥共 产党员的重要赞助人,也是将里维拉推向世界级大师行列的作俑者之一。据作家丹尼尔·奥克兰描述,在1932年1月艾比设宴款待里维拉和他的妻子弗里达,在宴会期间,她就提议由里维拉来为洛克菲勒中心作画。

做出这个决定的另一个原因,则与福特汽车公司的总裁埃德塞尔·福特(Edsel Ford 1893——1943年)有关,作为小洛克菲勒的朋友(他后来也成为MOMA的董事会成员),也推荐了这位墨西哥画家。那时的里维拉,正接受埃德塞尔·福特的委托,在底特律完成了名为《底特律工业》(Detroit Industry)的壁画。

十字路口的洛克菲勒家族和画家里维拉:大萧条时代的思想交锋

《底特律工业》部分(北墙)1933年

一切似乎顺利成章,并运行顺利。里维拉于1932年11月向艾比展示了他拟创作的作品的草图,洛克菲勒父子俩也过目了,他们对壁画的内容没有什么争议,于是与里维拉签署了一份协议。里维拉将从这份工作中获得21000美元,而洛克菲勒家族企业将持有壁画的全部所有权。

虽然因为在底特律期间,共 产党 员里维拉接受了富裕资本家的佣金,刚被美国共产党开除,但他依然我行我素,于1933年3月从底特律来到纽约,开始在RCA大楼的墙壁上为另一位资本家工作。

里维拉按照洛克菲勒家族给他的题目《十字路口的人》(Man at the Crossroads),精心构图,他在画面中心位置绘制了一位充满力量的工人形象,他带着工作手套、操纵着一台巨大的机器。这位神情庄重、眼窝深陷、不苟言笑的“人”,被象征现代科学、文化领域最新成就的四柱光环所包围,这些光环中呈现出原子重组、细胞分裂、太阳爆炸等等最新科学发现。

在他的身后,右侧描绘了穿着防毒面具正在作战的士兵,右侧是群情激昂的游行队伍,各类历史人物和人民群众分布于左右两侧,里维拉试图表达,在物质、科技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人类社会被划分为黑暗的资本主义和朝气勃勃的社 会主 义,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十字路口的洛克菲勒家族和画家里维拉:大萧条时代的思想交锋

《十字路口的人》复制品

他也许认为自己的用心是隐晦的,但这没有逃过美国媒体的眼睛。1933年4月24日,《纽约世界电讯报》(New York World-Telegram)的记者刊发了一篇文章,认为里维拉这幅壁画是反资本主义的宣传画。这激怒了里维拉,作为对这篇挑衅文章的回应,他(或许是他的助手)在壁画中添加了莫斯科庆祝五一节游行的场景,并且在画面中隐藏了列宁的半身像。

在预定的为该画揭幕的5月1日之前,列宁的肖像被洛克菲勒的工作人员发现了。纳尔逊·洛克菲勒推迟了为这幅壁画揭幕,他写信给里维拉,要求把列宁的形象去掉,但这遭到里维拉的断然拒绝。于是在5月10日,里维拉被命令停止继续他的工作,洛克菲勒家族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了他全部款项21000万美元。里维拉称,除去他所有的开支外,这项工作中他只获得了7000美元的净利润。

十字路口的洛克菲勒家族和画家里维拉:大萧条时代的思想交锋

《宇宙的主宰者》细部1

十字路口的洛克菲勒家族和画家里维拉:大萧条时代的思想交锋

《宇宙的主宰者》细部2

1934年,里维拉的壁画被清理掉,洛克菲勒家族聘请了另外一位艺术家何塞·玛丽亚·塞尔特(Jose Maria Sert)完成了一幅《美国进步》(American Progress)的壁画,取代了当初的《十字路口的人》。

面对这场争议,美国艺术界人士的态度鲜明,包括垃圾桶画派的成员画家约翰·斯隆、作家刘易斯·芒福德和摄影师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他也是画家欧姬芙的先生)都对里维拉的立场表示支持,而美国共 产 党对于刚被他们清理出队伍的这位画家显得左右徘徊。

十字路口的洛克菲勒家族和画家里维拉:大萧条时代的思想交锋

《美国进步》局部 1934年

返回墨西哥后,里维拉依据照片,再次复现了这幅壁画,并且为它取了一个新的名字《宇宙的主宰者》。

贰 里维拉与苏联的愉快时光

里维拉的绘画天赋,最早是被他父亲发现的。在他孪生的兄弟去世一年后,只有三岁的他就开始在家里的墙壁上涂鸦,他的父亲并没有制止他,而是将家里的墙壁上装上了黑板和画布,任由他画。

也许从那时开始,他就注定要选择用壁画来影响世界。

1907年,20出头的里维拉游学欧洲,到马德里和巴黎学习绘画艺术。他受意大利古代湿壁画启发,也受到高更、塞尚以及欧洲刚开始兴起的立方主义影响。1922年回国与画家西盖罗斯、奥罗斯科一起开展壁画运动,宣传墨西哥民主革命。里维拉认为艺术可以为社会服务,希望通过壁画这种形式来唤回这个古老国家的文化自信。

在他的绘画不断进步的同时,在政治立场上,他选择了站在社 会主义一边。1922年秋,里维拉参加了技术工人、画家和雕塑家革 命联合会的成立,同年晚些时候他加入了墨西哥共 产党。

1927年秋,里维拉接受了苏联的邀请,抵达莫斯科参加十月革 命十周年的庆祝活动的。在1927-28年的莫斯科之行中,他创作了大量素描。在他一本速写本中,他跟随一个苏联普通人家,事无巨细地。描绘了他们一天的生活,从早上起床,到参加游行等等,这些速写反映了前苏联生活的细节,也描绘了令人心潮澎湃的集体活动:横幅、鲜花、海报、人头攒动的广场。

十字路口的洛克菲勒家族和画家里维拉:大萧条时代的思想交锋

1928年 里维拉莫斯科速写

十字路口的洛克菲勒家族和画家里维拉:大萧条时代的思想交锋

1928年里维拉莫斯科之行的速写

里维拉的这次莫斯科之行并没有善终,虽然他为莫斯科红军俱乐部画过一幅正面宣传的壁画,但因为在1928年,他卷入了一次政治风波,而被赶回了墨西哥,在1929年,他也被墨西哥共 产 党开出出队伍。

但是,里维拉在莫斯科也有另外一份收获,在那时他接触到了来苏联访问的美国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H·巴尔,他就是日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第一任馆长,他与洛克菲勒家族的缘分,从那时就已经开始。

里维拉在墨西哥掀起的壁画运动,对于经历过大萧条时期,正在需求与欧洲文化母体断乳的美国艺术家们来说,似乎看到了另外一条通往现代艺术的道路。

随着他对美国艺术界的影响日益扩大,从1930年他开始来到这个资本主义国家,为证券交易所、福特汽车等资本家画画。在1933年5月与纳尔逊·洛克菲勒发生直接冲突之前,来自墨西哥的共产党员迭戈·里维拉与包括福特汽车总裁以及像洛克菲勒家族这样的资本家们有过一段相对愉快的时光,维系他们之间的友情,是对艺术的共同热爱与欣赏。

十字路口的洛克菲勒家族和画家里维拉:大萧条时代的思想交锋

MOMA 收藏的里维拉作品 1917年素描肖像

十字路口的洛克菲勒家族和画家里维拉:大萧条时代的思想交锋

MOMA 收藏的里维拉作品

十字路口的洛克菲勒家族和画家里维拉:大萧条时代的思想交锋

劳动的果实 1932年

叁 MOMA的创建者艾比与里维拉的友谊

早在1925年前后,艾比夫人已经是一位相当专业的艺术品鉴赏和收藏人士。在她年轻时期就读于罗德岛的艾博特女子学校(Miss Abbott's School )时,就接受过艺术史的教育。从1925年开始,她开始大量收藏当代美国画家的油画、水彩和素描作品,而且也大量收藏欧洲现代艺术家的作品,梵高、德加、马蒂斯、毕加索、塞尚等,成为当时最重要的现代艺术赞助人。

1928年,艾比认为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她的收藏。她雇了一位设计师,让他在自己位于西五十四街10号的房子中设计一个单独的空间来展示这些藏品,这幢房子一共有9层,被称作“顶层画廊”的这个空间位于第7层,她在这里展示自己收藏的一些现代和民间艺术品。从这时,艾比的名声就开始在收藏界迅速传播。

在1929年,她与另外两位女士——Lillie P.Bliss和Mary Quinn Sullivan一起构思并建立了现代艺术博物馆。小约翰·D·洛克菲勒并不喜欢现代艺术,因此对艾比这项事业支持甚少。她只得向公众、公司和纽约的知名人士征求意见,并从中筹集为博物馆和绘画购置的资金。博物馆的首任馆长阿尔弗雷德·巴尔就曾评价说,艾比“(比其他两位女性更多)是该机构成功的关键。”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简称MOMA),正式成立是在1929年夏天,同年11月8日正式开幕。该馆成立之时,纽约的其它博物馆尚未致力于收藏现代艺术作品,除了征集藏品外,阿尔弗雷德·巴尔当时的首要工作是为这个机构找到永久馆址。

成立之后10年,这家博物馆迁移了三次,直到1939年5月10日才正式在目前的馆址安居。也在这一年艾比的儿子纳尔逊成为了该公司的总裁,并参与了该公司的融资和在53街设立新的常设总部的工作。之后,MOMA逐渐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现当代美术博物馆之一,与英国伦敦泰特美术馆、法国蓬皮杜等齐名。

就在MOMA成立只有两年时,里维拉于1931年就在这里举办了第二次回顾展,他带来了8幅缩小版的壁画和其他作品。这次展览的成功确定了他世界级大师的声誉。

十字路口的洛克菲勒家族和画家里维拉:大萧条时代的思想交锋

里维拉壁画作品

十字路口的洛克菲勒家族和画家里维拉:大萧条时代的思想交锋

里维拉壁画作品

十字路口的洛克菲勒家族和画家里维拉:大萧条时代的思想交锋

里维拉壁画作品

十字路口的洛克菲勒家族和画家里维拉:大萧条时代的思想交锋

Agrarian Leader Zapata 这幅作品参加了1932年的展览

而为了筹措这次展览的资金,他将自己在莫斯期间绘制的那本速写薄——那些曾经记录了打动过他的、热火朝天、充满激情岁月的回忆碎片——以250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艾比夫人。

1935年,艾比夫人将这本速写簿捐给了MOMA。

(文完。有关里维拉的其他相关文章可参见本号《里维拉、弗里达、达利和布勒东们的墨西哥往事》一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