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 WI-C600N 耳機體驗:終於不再「硬」了,佩戴更舒適

「無線降噪大戰」開始的時候,大家都忙著把心思放在旗艦上。

索尼 WI-C600N 耳機體驗:終於不再「硬」了,佩戴更舒適


索尼的 1000X 系列、BOSE 的 QC35 和 QC30,以及類似 Beoplay H9i、Bowers&Wilkins PX 等各種各樣跟著「無線降噪」需求衍生出來的「旗艦無線」,這些都是廠商們希望在這個新領域中打穩陣腳而推出的產品系列。

事實上,他們都成功地通過這一輪旗艦大戰穩住了自己的位置。在接下來的時間,廠商們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在旗艦之後,補完自己的「無線降噪」產品體系。

索尼 WI-C600N 耳機體驗:終於不再「硬」了,佩戴更舒適


在這方面,有著豐富的「全覆蓋」經驗的索尼,現在將這類產品鋪開到各個定位上。現在索尼音頻的「無線降噪」產品線,會比之前只有 1000X 系列的時候要豐富很多。

索尼 WI-C600N 耳機體驗:終於不再「硬」了,佩戴更舒適


除了有面向入門定位的頭戴式無線降噪耳機 WH-CH700N,索尼在 CES 2019 開展前也發佈了一款新的頸掛式無線藍牙降噪耳機 WI-C600N。

索尼 WI-C600N 耳機體驗:終於不再「硬」了,佩戴更舒適


這款改用新設計、支持 apt-X 的新入門款,將會定位在比 WI-C400 稍高一點的位置,用來滿足「無孔手機」用戶對無線降噪的日常需求。

終於,不再「硬頸」

在 WI-C600N 之前,我已經很久沒有接觸索尼的頸掛式耳機。自己手上還在服役的產品,也就只有 WI-1000X 以及索尼的 mmcx 接口無線耳機模塊 MUC-M2BT1 了。

索尼 WI-C600N 耳機體驗:終於不再「硬」了,佩戴更舒適


這兩款頸掛式耳機跟早期的索尼頸掛式耳機差不多,掛脖子的部分都採用硬身結構。這裡,WI-1000X 用這種設計是可以理解的,但 MUC-M2BT1 和 h.ear 這個潮流系列一直都堅持在硬式結構上,還是讓人覺得有點尷尬。

畢竟硬式結構在佩戴時會有它的限制,一個硬物掛在脖子上的話異物感有點強,戴起來不那麼舒服。這也是我長期閒置 MUC-M2BT1 的原因之一。

索尼 WI-C600N 耳機體驗:終於不再「硬」了,佩戴更舒適


▲ 索尼 WI-C400

直到 WI-C400,索尼終於改用了軟身的設計,讓整機在佩戴方面有更好的適應力。而繼承了這個設計的 WI-C600N,正式成為了索尼第一幅不再「硬頸」的頸掛式無線降噪耳機。

換上了 WI-C400 這種設計之後,WI-C600N 的佩戴會舒服很多。

索尼 WI-C600N 耳機體驗:終於不再「硬」了,佩戴更舒適


沒有了硬式結構的限制,佩戴感很容易就能夠調整好。尤其是在冬天,穿衣比較多而且也有戴帽子的衛衣時,WI-C600N 放在帽子下時會比 MUC-M2BT1 以及 WI-H700 這一類有硬式結構的耳機要貼服一點,佩戴時的限制也會少一些。

此外,索尼這次在內側加入硅質材質,頸帶弧度自然,直接接觸脖子的感覺還好,還算比較舒服。

索尼 WI-C600N 耳機體驗:終於不再「硬」了,佩戴更舒適


但就是對於我這種汗量比較大的人來說,掛脖還是多少有點影響的,還好的是,WI-C600N 的機身比較細長,不會有一大個東西掛在脖子上的尷尬,這種出汗後的尷尬也能舒緩一些。

耳機的設計跟索尼自家其他掛脖式無線降噪耳機都很相似,耳機部分也附帶了磁性耳塞,掛在脖子上不用時也能夠吸附成一個項圈模式。就是,這個吸附也是一個物理上的操作,跟使用沒有關係。

索尼 WI-C600N 耳機體驗:終於不再「硬」了,佩戴更舒適


和之前其他索尼同類產品一樣,WI-C600N 的按鍵都放在了內側,左側放的是播放控制、音量 + – 控制以及開關/藍牙配對,而右側則是單獨放了一個降噪模式的控制按鍵。

WI-C600N 用的是 MUC-M2BT1 上使用的那套按鍵操作,切歌換歌功能是整合在音量控制鍵上了。習慣了蘋果 EarPods 那套操作方式的用戶,用之前還是要先重新習慣一下。

索尼 WI-C600N 耳機體驗:終於不再「硬」了,佩戴更舒適


WI-C600N 改用了 USB-C 接口,和索尼 Xperia 手機所用的接口保持一致。既然是放在手機無線配塞的地位上,WI-C600N 要和手機用相同的接口,充電就會更加方便了。

就外觀而言,個人體驗後發現 WI-C600N 在機身變化上的最大優勢還是在結構的變化上。

取消了硬式結構之後,機身佩戴效果確實要舒適很多,限制也會比之前少。只是,耳機的聽診器效應還是來得有點明顯。要是耳機上的線能夠做長一點,可以通過掛耳的方式去固定的話,佩戴感會再好一點。

「新入門」應有的表現

功能上,降噪和 aptX 編碼支持應該就是 WI-C600N 兩大核心功能賣點了。

和其他索尼無線降噪產品一樣, WI-C600N 也提供了三種模式,包括降噪、環境聲以及兩者都關閉的狀態。

索尼 WI-C600N 耳機體驗:終於不再「硬」了,佩戴更舒適


在降噪模式下, WI-C600N 能夠把一部分規律的噪聲過濾掉,周邊的人聲會有一定的削弱,但效果不會太明顯。

感覺上, WI-C600N 的效果會比索尼的 DIGITAL NC 技術要再明顯一點,雖然沒有那種帶上「全世界都安靜」的效果,但一般用來淨化一下環境,讓聽歌的時候更安靜, WI-C600N 還是可以的。

環境聲模式就是通過機內的麥克風收集外界環境的聲音,讓用戶在聽歌的時候也能瞭解外界狀態。要是在戶外行走時打開這個功能的話,會安全一點。畢竟 WI-C600N 的降噪不算太濃,打開環境聲的話走在路上其實也還行。

索尼 WI-C600N 耳機體驗:終於不再「硬」了,佩戴更舒適


當然,WI-C600N 也支持 Sony Headphone Connect 應用的控制。但在這個應用裡面,WI-C600N 能調整的是聲音表現模式,跟降噪的關係不大。

索尼 WI-C600N 耳機體驗:終於不再「硬」了,佩戴更舒適


無線連接的話,WI-C600N 機身帶了 NFC 模塊,面對支持 NFC 的 Android 手機或者 WALKMAN 播放器可以直接採用「一拍即合」的方式配對。面對 iOS 用戶或者是手機沒有 NFC 的情況,WI-C600N 就用最傳統的長按電源呼出配對模式來配對,這個響應效果還算可以。

但就是索尼想要避免誤觸,把按鍵做得比較深和比較韌,配對的話按久了還是有點不舒服,不過配對也不是經常做的事情,這個倒不是什麼問題。

連接的穩定性方面,WI-C600N 表現還不錯,看視頻和手機遊戲也不會有明顯的延遲和斷連狀況發生,這也是掛脖式無線耳機的基礎標準。

索尼 WI-C600N 耳機體驗:終於不再「硬」了,佩戴更舒適


聲音方面,WI-C600N 用上了 6mm 動圈單元,支持 aptX 無線編碼,機身也附帶了 DSEE 技術,可以對部分音頻進行一個補償以提升聽感表現。

索尼 WI-C600N 耳機體驗:終於不再「硬」了,佩戴更舒適


aptX 和 DSEE 技術對於索尼來說,可以說是入門標配的東西。

之前 WH-CH700N 頭戴式降噪也有這種做法,WI-C600N 延續了這個傳統也不意外。

索尼 WI-C600N 耳機體驗:終於不再「硬」了,佩戴更舒適


▲ (歌手:葉巧琳 | 專輯:The Makings of | 規格: 24bit 48kHz Hi-Res Audio | 設備:NW-A55)

WI-C600N 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副流行味道較重的耳機,聽上去像是「萬金油」的聲線,目的是為了儘可能適應普羅大眾的不同口味。只是用上 aptX 編碼的話,細節表現還是一般,雖然不算差,但信息量還是稍稍有點不夠。

索尼 WI-C600N 耳機體驗:終於不再「硬」了,佩戴更舒適


人聲的表現算比較穩定,稍稍會有些前置和突出,但不會太過乾澀,放在這個定位上還是可以接受的。聽一般的流行專輯還好,對於我這種大部分專輯都是粵語流行的人來說,WI-C600N 的風格其實還算是比較合我的口味。

唯一比較糾結的,就是 WI-C600N 的特色真的不算突出。不過對於一款放在入門定位的產品上講鮮明的特色,似乎也沒有必要。WI-C600N 要做的,其實只要平穩將聲音表達出來就可以了。

「無孔」手機的補品

總的來說, WI-C600N 是一款很安守本分的入門無線降噪耳機。

索尼 WI-C600N 耳機體驗:終於不再「硬」了,佩戴更舒適


儘管索尼在定價上做得比較進取,在自家旗艦也沒有推出更新的狀態下,讓 WI-C600N 多了不少壓力。但事實上,它身上的變化其實也有值得認可的點。

如改用軟材質的機身會有更高的自由度,34g 的重量也足夠輕量,用來做通勤耳塞也很方便。即便放在夏天,這種細長的機身和脖子的接觸也比較少,佩戴起來會比用硬式結構的前輩們要舒適。

索尼 WI-C600N 耳機體驗:終於不再「硬」了,佩戴更舒適


再加上有 AAC、aptX 和 NFC 的加持,用來給索尼手機或其他支持 NFC 的 Android 手機做配塞,或者給 iPhone 做無線降噪配塞, WI-C600N 依然還是能夠勝任的。

畢竟手機已經進入了「無孔時代」,取消 3.5mm 耳機孔這個做法一口氣將大家都趕進了無線耳機的領域中。要是你只需要一個簡單的無線降噪方案,那 WI-C600N 還是能成為你的通勤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