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老同學講埃及(19-擴張中的人口)獵殺河馬的梅里達人

不知不覺已經寫到19了,我們在法尤姆的大湖上釣過魚,到撒哈拉的深處追過星,歷史的指針又悄悄前進了幾百年。

現在,我們身處於法尤姆農夫們開始種植麥子之後幾個世紀——大約公元前4800年,農業已經在另一個地方綻放了。

這裡是梅里達(Merimda)——意思是“灰燼之地”——位於法尤姆綠洲以北60英里的河岸上,靠近三角洲。

在以後,這片區域都會被統稱為“下埃及”。這兒是已知最早出現在尼羅河畔的農耕社區。

法老同學講埃及(19-擴張中的人口)獵殺河馬的梅里達人

插圖:梅里達的位置。(圖片來源:John Romer, A History of Ancient E

坐落在一道從西部沙漠(Western Desert)指向尼羅河三角洲的和緩坡地上,今天的梅里達是一個砂礫的國度。

這些砂礫可不完全是由撒哈拉吹來的,在幾千年前,雨季曾經年復一年地造訪北非,當那些雨水順著河谷奔流時,它們也順道帶來了數不盡的沙子和燧石。

梅里達這個史前定居點比尼羅河的水位高了一點,而這一帶與它同期的其他定居點(我們推測它們肯定是存在的),卻因為位置不佳,早就重新化為泥土,回到藍胖子的懷抱。

“灰燼之地”可以說是這個時間節點(公元前4800年到公元前4300年前後)碩果僅存的一個埃及史前社區,在這片大概50英畝(摺合二十萬兩千平方米左右)的遺蹟區內,佈滿了碳渣、垃圾、糧倉、打穀場和牆基,這些東西看起來如此眼熟,幾乎和我們在法尤姆看過的沒有什麼不同;但是,細看之下,變化還是發生了。

梅里達人的房子就建在這片砂礫地上,這是些圓型的小房子,以各自的爐子為中心。而由於靠近三角洲,這些房子用上了特色建材:由河馬的脛骨製成的門檻。而河馬粗壯的脊椎骨成了支撐屋頂的柱子。

據計算,一頭河馬能提供相當於五頭牛的肉量,到了王朝時期,獵河馬已經成為了貴族們熱愛的一項運動,他們帶著家眷和僕人前往三角洲,為的就是通過捕獵這種巨獸找點刺激。

而在梅里達,埃及先民可能第一次嚐到了獵河馬的感覺——當然,他們的目的不是找樂子,而是填肚子。

這時的武器,和法尤姆的一樣,還是以石頭打造的,有倒鉤的魚叉和砍刀用來殺死河馬,石斧和石匕首用來給它放血。這些人一定有很好的協作精神,因為靠單槍匹馬是沒可能制服河馬的。

法老同學講埃及(19-擴張中的人口)獵殺河馬的梅里達人

插圖:想捉我?沒那麼容易!(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下圖中這塊史前調色板上刻畫了獵河馬的場面。一個人駕著小船,彷彿正向河馬(右方)投出武器(魚叉?)。

法老同學講埃及(19-擴張中的人口)獵殺河馬的梅里達人

插圖:史前調色板(圖片來源:www.nemo.nu)

獵河馬一開始只是為了吃,但是後來具備了越來越多的象徵意義:它代表著宇宙秩序戰勝混沌的自然力量,著名的荷露斯與舍特的神話中,也有舍特化身成河馬的版本。

藝術家根據古埃及壁畫復原的獵河馬場面:河馬被激怒後,會撞翻紙草船,船上的人一旦落水就面臨被河馬踩死或者被鱷魚吃掉的危險。

法老同學講埃及(19-擴張中的人口)獵殺河馬的梅里達人

圖:獵河馬場面(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相同的合作精神也體現在他們屋子的排列中:它們有序地排成隊,而不像法尤姆的那些屋子隨意地散佈了。屋子排隊肯定造就了最早的“街道”,真正意義上的的“社區”的誕生,應歸功於梅里達人。

我們早已熟悉的抹上泥漿、用籃子鋪底的挖坑糧倉,在梅里達也有很多,暗示著這裡的人和法尤姆農夫們存在緊密的關係——甚至就是他們的後代。

法老同學講埃及(19-擴張中的人口)獵殺河馬的梅里達人

插圖:代表城鎮的聖書字(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個經常露臉的聖書字符就是“城鎮、社區”的意思,有人認為它刻畫了十字路口,但是近年有學者提出,它是四間圍成圓圈的小屋子。屋子和街道正是“社區”的要素。這個字的發音是niwt(“泥-魚-特”)。

在法尤姆,我們看到了農業在埃及的興起,而在梅里達,我們看到了社群的緊密聯繫,也許還有同一社群的成員的身份認同的成型。身份認同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是日後埃及能成為一個統一國家,並創造出那麼多非凡奇蹟的關鍵。

我們看到的古埃及的輝煌印記,無一不是埃及人優秀的協作能力的展現。從疏通河道、儲存糧食,到建造金字塔和樹立方尖碑,缺了合作精神,啥也幹不成。

法老同學講埃及(19-擴張中的人口)獵殺河馬的梅里達人

插圖:樹立方尖碑(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在梅里達遺址,一切都支離破碎了;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從一所屋子的地下挖出了一隻完好的煮食罐。它被一張草蓆蓋著,一個陶蓋子就掉在它旁邊;這個肥大的接近橢圓形的陶罐內裝滿了小東西,透露出人們對對稱美的追求:5個用雜色石頭打磨而成的、極度光滑的斧子頭部、一個河馬牙手鐲的碎片、兩個也許是很牙製成的小圓盒子,還有一個嚴重腐爛的小雕像,看上去也許在刻畫羚羊的頭部。

梅里達人是已知最早開始製作玄武岩器皿的人——這種堅硬的石頭很難操作,但是他們居然用它來做罐子甚至瓶子!玄武岩器皿的製作傳統會一直延續到埃及王朝之初。

下圖中這是一隻前王朝時期(Predynasty, 指的就是“王朝出現之前的那段時期”,大概在公元前3400年左右)的玄武岩罐子。要在這種石頭上挖孔很不容易,更別說要掏出足夠的內部空間了。玄武岩罐子可能是社會精英階層的財產之一(用來彰顯自己多有閒多有錢),反正普通人要來也沒用。

法老同學講埃及(19-擴張中的人口)獵殺河馬的梅里達人

插圖:前王朝時期玄武岩罐子(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就目前所知,這並不是一個優雅的文化。起碼在獵河馬這一點上,梅里達人比法尤姆人顯得“粗魯”一些。

但是他們的生活和法尤姆人是很相似的,他們的居所也很簡陋(據推測,這時的屋子沒有窗戶,可能只在屋頂開一個通氣孔,這時的屋子也沒有真正的門,依然是那種草蓆做的“卷門”,類似掛門簾),他們也種植小麥、大麥,也馴養山羊、綿羊和豬——梅里達人貌似特別喜歡養豬。

他們的烹飪方式和法尤姆人幾乎毫無二致,不是放在火上烤就是扔進罐子水煮,然後用長柄勺把那種混和了n個味道的“濃湯”挖出來。

梅里達的器皿上經常裝飾著人字形紋樣(herringbone),而在紅海邊上的一個山洞中,考古學家找到了有著相同圖案的一隻史前瓶子,也許那裡正是梅里達人外出漫遊的休息站——是的,這些人還是會在農閒季節離開河畔外出狩獵,他們和農地的聯繫越發緊密,但是還是放不下祖先的這個傳統。

這是一張埃及席子上面的編織圖案,而事實上出現在陶器上的類似圖樣很可能正是從席子或籃子等編織物上獲得的靈感。人字形紋樣見於多個黎凡特文化,可以說是它們共有的傳統。

法老同學講埃及(19-擴張中的人口)獵殺河馬的梅里達人

插圖:人字形紋樣的例子。(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我們在梅里達的遊歷還沒結束……

欲知後事如何,請關注我們繼續聽故事。

法老同學講埃及(19-擴張中的人口)獵殺河馬的梅里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