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被忽視的巨川


1. 大器晚成

同樣作為中華的母親河,中國人對長江的認知比黃河遲滯了不止千年。

《尚書·禹貢》中講大禹導河自<strong>“積石山”,這裡的“河”便是黃河,積石山無論是今天的阿尼瑪卿山,還是甘肅臨夏的小積石山,作為黃河的上源都是準確的。

而在這同一本書中<strong>“岷山導江”的說法則把長江的上源定在了偏差在千里之外的岷山。

作為儒家典籍,《禹貢》的論斷被後世沿用了兩千多年,直到明萬曆年間,<strong>徐霞客萬里探源,才明確地指出長江的上源在<strong>金沙江,而非岷江。

<strong>金沙江大灣(橫屏觀看)▼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而古人早已在唐太宗時代就將黃河的源頭上溯到了<strong>星宿海。

到元世祖忽必烈時,又探明星宿海以西還有三條源流。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則最終把黃河源頭鎖定在今天的<strong>卡日曲。

但人們對長江源頭相對準確的認知,要一直推遲到1976年。

這年夏天,一支官方組織的現代科考隊第二次進入江源地區,艱難的跋涉換來激動人心的數據,他們在海拔5800米的<strong>姜古迪如冰川下確認了長江的源頭。

<strong>姜古迪如冰川▼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1978年1月13日新華社用一則電訊通告全世界:長江的源頭在唐古拉山脈主峰<strong>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的<strong>沱沱河,長江全長不是5800公里,而是6380公里,從此,中國長江取代美國密西西比河,成為<strong>世界第三長河。

<strong>沱沱河▼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長久以來,長江的源頭不為人知,這並不是因為前人不努力。實際上,古人對尋根溯源一直保持著高度熱情。

早在1720年,康熙皇帝的使臣曾沿金沙江一直上溯到青海玉樹地區,可他面對密集如織的大小河流,不知所措,只好在奏章裡如實寫道:這裡的河流像掃把一樣千頭萬緒,源頭根本無從找起。

<strong>"江源如帚,分散甚闊"

<strong>長江上源通天河的辮狀水系▼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這條橫貫中國南部的大江,多在群山之間穿行,所到之處水網密佈,河湖溝連,支流繁多且個個源遠流長,尤其在上游,山高谷深,江流急湍,在道路險阻的古代,別說探源就連緣江上行都是問題。

古時候在長江兩岸生活的人並不多,溝通也不夠緊密,人們對於河流的認知通常侷限於自己的所見,於是一條長江被無意識地分段切割,並被不同地區的人賦予了十幾個不同的名字。

認識長江的全貌到底有多難?我們從長江眾多的別稱中就能感知一二。

<strong>長江概覽▼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製圖:地球旅客@孤城)

▲長江的上中下游分界點分別位於三峽的出口<strong>宜昌南津關和鄱陽湖的出口<strong>九江湖口縣。長江有三條源流,北源<strong>楚瑪爾河,中源<strong>沱沱河,南源<strong>當曲。目前官方以1976年的探測數據認定沱沱河為<strong>長江正源。但近些年來有學者用更先進的儀器和方法獲取的數據表明,<strong>當曲的長度和徑流量要大於沱沱河,所以更改長江正源的建議被屢屢提及。


<strong>2. 楚國的崛起

長江的滯後不止體現在地理認知領域,其歷史地位也被黃河長久地壓制。

在文明初生的石器時代,黃河流域鬆軟的土壤顯然比長江流域密緻的土壤更容易用木石工具來耕種,於是華夏文明最早在黃河兩岸蓬勃生長。

從近乎傳說的三皇五帝,到鐘鳴鼎食的夏商周,黃河流域都是號令天下的先啟之地。

正如當代大城市,三十年前,一環看不上三環。十年前,三環看不上五環。現在七八環看不上擠不進來的。

地域“歧視”也不是現代人的專利,約在三四千年前,黃河流域的人們,也瞧不起所有非黃河流域的人……

他們把自己所在的土地,大概就是今天的河南一帶 ,稱為天下之中的<strong>“中原”,那麼其他地方嘛——

東邊靠海的為<strong>“齊東野語”,簡稱野人;

南方的兩廣(廣西和廣東)多瘴氣,為不開化的<strong>百越之地;

西邊蜀道難,荊楚<strong>蠻夷之地;

西北大漠,盤踞著<strong>犬戎;

北方就更不用說,冷得要命的<strong>不毛之地,春秋時期連北京(薊城)都是發配犯人的地方。

這種驕傲當然還表現在另一個方面,就是封爵和接受朝貢。

武王伐紂時,來自長江流域的楚部落誓死跟隨,楚人的領袖<strong>鬻(yu)熊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然而,當週武王分封天下時,名單上卻沒有楚人的位置。

後來,周成王親政,封賞功臣後代,對楚人亦相當冷落,只象徵性地給了50裡封地和一個<strong>“子爵”的封號。

<strong>楚子熊繹回到南方的封地,帶領族人建立楚國。建國伊始,楚人一無所有,他們只能在附近鄀國偷了一頭牛來搞祭祀活動。

然而,經過數代人的隱忍奮鬥,到公元前706年,楚國的實力已然發展壯大。國君<strong>熊通渴望重返中原,自稱蠻夷之師發兵隨國,想脅迫周天子為其加尊封號。

但中原天子卻根本沒把楚國放在眼裡,言簡意賅地回覆為:

<strong>——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

感覺被欺辱的熊通,乾脆自立門戶,自立為武王,並放出豪言:<strong>“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從此以後,楚國加速擴張之路,吞併江漢、湖湘,進擊雲貴、巴蜀,雄霸長江南北,並兩度飲馬黃河,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疆域最廣闊、實力最雄厚的諸侯國。

<strong>公元前361年戰國局勢圖▼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從<strong>“篳路藍縷”到<strong>“問鼎中原”,這兩個因楚國而生的成語實際上見證了長江流域第一次的逆襲歷程。

若從黃帝算起,黃河流域的驕傲終於在兩千年後受到了來自長江的挑戰。


<strong>3. 長江文明的綻放

800年楚國,不僅締造了盛極一時的政權,還創造出絢爛多彩的文化。

靈動奔放的長江賦予楚人浪漫的氣質和張揚的想象力。以<strong>楚文化為代表的長江文明,得以與黃河文明同臺爭輝,在青銅冶煉、絲綢織造、音樂美術等方面,長江甚至實現了反超。

<strong>曾侯乙編鐘▼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戰國早期文物,出土於今湖北隨州

現今,人們最耳熟的楚國人應該有兩個,一個是《羋月傳》裡的羋月宣太后,另一個就是文人騷客的老祖宗——<strong>屈原。

經歷了三任楚王的屈原親手將自己的國家推上時代的巔峰,又親眼目睹它從巔峰跌落,在這強烈的刺激下,一腔炙熱的情緒以一種從未有過的形式從他的胸中噴薄而出——<strong>楚辭誕生了,中國文學進入了<strong>浪漫主義的新世界。

這位喝著長江水長大的詩人,最終又將軀體投入長江的懷抱,他的拳拳赤子之心也成為華夏民族共同景仰的精神高峰。

長江兩岸,不再是蠻夷荒服之地的代名詞,從這一天起,它的文明之花綻放出與黃河流域並駕齊驅的力量。

<strong>屈原故里,三峽秭歸▼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屈原的浪漫,與長江的澎湃,有著相生相應的默契。他在流放沅江時,寫過一句:

<strong>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千年以後,從長江漂流而下的<strong>李白提筆狂書:

<strong>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一個“我獨醒”,一個“不復醒”,兩位才華橫溢的詩人,用跨越千年的遙嘆,各自書寫著懷才不遇的黯然與不羈,卻又共同將長江文化推向無可匹敵的高度。

公元724年,24歲的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他乘一葉扁舟,沿長江順流而下,離開了巴蜀故鄉。

李白自小在長江的支流<strong>涪江邊長大,長江的水土滋養了他可與日月爭輝的文采。

而李白亦不負長江,長江在他的筆下得到了最生動的詮釋:

<strong>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strong>——《峨眉山月歌》

<strong>平羌江▼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即今青衣江,長江二級支流(攝影©晄影如說)

<strong>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飛。

<strong>——《巴女詞》

<strong>長江重慶段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攝影:地球旅客@孤城

<strong>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strong>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strong>——《早發白帝城》

<strong>白帝城▼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strong>夔門▼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毗鄰白帝城,為瞿塘峽的起點

<strong>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

<strong>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

<strong>——《上三峽 》

<strong>巫峽(橫屏觀看)▼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strong>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strong>——《渡荊門送別》

<strong>長江宜昌段▼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長江出三峽進入江漢平原(攝影:地球旅客@孤城)

<strong>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

<strong>人迷洞庭水,雁度瀟湘煙。

<strong>——《郢門秋懷》

<strong>洞庭湖岳陽樓▼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strong>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strong>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strong>——《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strong>武漢黃鶴樓▼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strong>漢水回萬里,派作九龍盤。

<strong>橫潰豁中國,崔嵬飛迅湍。

<strong>——《金陵望漢江》

<strong>長江,南京段▼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strong>4. 長江的反超

或許是天妒英才,李白竟然遭遇了和屈原一樣的時代悲劇。

公元755年,一場直指長安的叛亂打破了唐玄宗的霓裳羽衣曲,<strong>安史之亂爆發。

國力鼎盛的唐王朝迅速由<strong>開元盛世

中道衰落,持續近十年的戰亂,讓中原大地<strong>“人煙斷絕,千里蕭條”。

不一樣的是,這場主要在黃河流域蔓延的戰火卻成為長江流域崛起的契機。

這個契機,就是:<strong>南渡。

當然,不只這一回。

從西晉的<strong>永嘉之亂,到北宋的<strong>靖康之變,每當中原地區遭受外族入侵,生靈塗炭之際,長江都會張開寬厚的臂膀,接納南下避亂的人們。

即使沒有戰亂,經歷了數千年開發利用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日趨惡化,中上游植被銳減,大量泥沙湧入、淤塞河道,使得黃河成為一條洪水氾濫的禍河。

而黃河每隔百年就要上演一次的巨龍擺尾式<strong>決堤改道,更是加重了北方人南渡的意願。

<strong>黃河河道變遷簡史▼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他們攜家帶口,背井離鄉,一路上兵荒馬亂,人心惶惶,但有一些東西卻不會隨著路途的艱辛而丟失,那就是來自中原大地上厚重的文化沉澱,與更加成熟的生產技術。

而長江所能提供的,不止是相對安穩的庇護,更重要的是開創新天地所需要的一切物質基礎。

長江兩岸寬廣的膏腴之地,與南下的生產力完美契合,長江流域一躍成為<strong>天下糧倉。

<strong>兩湖平原▼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攝影:地球旅客@孤城

<strong>江漢平原▼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攝影:地球旅客@孤城

所謂“江淮熟,天下足”、“蘇湖熟,天下足”、“湖廣熟,天下足”、“兩湖熟,天下足”……這些流傳在民間的諺語,其實都在傳遞著同一個信息:<strong>中國大地開始依仗長江的供養了。

兩宋時期,對運河的疏浚與漕運體系的完善,又使得<strong>江南的經濟發展直線攀升,一個個富可敵國的超級城市相繼湧現,長江與黃河間的相互影響亦發生倒轉,長江兩岸成為新的經濟和文化高地。

<strong>京杭大運河杭州段▼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strong>5. 華夏文明的奧秘

長江與黃河,中國大地上這兩條巨川的滄桑迴旋中或許藏著我們這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奧秘。

在黃河文明萌生的時代,還有兩河文明、古埃及、古印度文明並舉,而延續下來的,只有華夏。

<strong>四大古文明示意圖▼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製圖:地球旅客@孤城

學者們爭議其他文明的消失原因,有太多複雜關聯,但一個根本,毫無疑問必然是<strong>缺乏口糧。若沒有穩固的“糧倉”,一折騰就斷糧,那麼這個民族的下場只有一個,就是消亡。

我們老祖宗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縱觀近兩千年的歷史,長江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中國的<strong>“青山”。

<strong>黃河,是這個民族的源頭和根本。

<strong>而長江,則是民族危亡間,最堅挺的後方大本營。

自古以來,華夏民族的歷史也是一部農耕民族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抗爭史,為了這個緣故,我們修了長城,築了無數宏偉的關隘。

如果長城是抵禦外族的第一道防線,那麼黃河就是第二條,黃河再失守,就指望秦淮一線,如果這一線也崩了,那麼長江就是最後一道天險。

寬廣的長江和她身後的土地,不斷地為這個民族延續火種,保存實力,無論朝代如何更換,無論外敵帶來怎樣的血腥風雲,風雨之後,再接再厲。


<strong>6. 從後盾到先鋒

間來到近代,當對中國的挑戰不是來自北方的陸地,而是來自南面的大海時,一直作為後盾的長江,轉身扛起了<strong>先鋒的角色。

1843年11月17日,上海開埠。這是鴉片戰爭後,清王朝作為戰敗國所付出的一個代價。

此後,西方列強的輪船紛紛開進長江門戶,而登上江岸的不止是操著各國語言的商人,更有先進的工業技術和新的政治思想。

<strong>上海外灘▼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上海,這個完全由長江泥沙淤積形成的三角洲,忽然成為中國最大的通商碼頭,同時也成為新知識、新文化的碼頭。這些新的思潮隨著江面上來往的渡輪沿江上溯,深入中國腹地。

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率先在長江兩岸拉開序幕,並進一步席捲全國。

長江,成為一個腐朽的封建王朝崩潰前的第一道裂隙。

<strong>辛亥革命策源地武漢▼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1937年8月,30餘艘艦艇組成的日本艦隊向長江口岸進逼。日軍意欲取道長江,海陸空並進,攻佔民國首都——南京。

而此時的中國海軍完全沒有對抗日本艦隊的實力,即使硬打也是毫無意義的犧牲。危急關頭,國民政府決定在江陰沉船,封鎖長江。

<strong>長江,江陰要塞▼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8月12日中午,40餘艘大小艦船,185艘裝滿石料的民船,全部奉命沉入江底,一道堅固的<strong>沉船封鎖線切斷長江。

<strong>江陰封鎖線▼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隨後的近3個月裡,中國海軍死守在這道封鎖線上,同急於通過的日軍展開激烈的血戰。直到<strong>淞滬會戰結束,日本海軍也未能實現沿長江抵達淞滬前線的作戰目的。

這條用身家性命搭建起來的防線,把日本人<strong>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戰略企圖硬生生堵在了長江的江面上。

在抗日救亡的大背景下,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奮不顧身,奔赴前線,但有一個地方,卻在進行著一場規模浩大的撤退。

這場撤退,就是罕有人熟知的<strong>“東方敦刻爾克”。

1937年11月,南京淪陷,國民政府遷都<strong>重慶,狹窄的<strong>三峽成為進出四川的孔道。

<strong>40年代的重慶朝天門碼頭▼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1938年10月,武漢失守,日軍向宜昌進逼。

來自上海、南京、蘇州、武漢以及華北的兵工廠、鋼鐵廠、紡織廠、政府機關、大學和科研單位的人員和物資,冒著敵機的轟炸,十萬火急,集結宜昌。

<strong>宜昌,三峽的轉運港,一夜之間擔起了國家工業命脈向大後方轉移的使命。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製圖:地球旅客@孤城

與英國敦刻爾克撤退不同,沒有國家統一施令,完成這場大撤退的,是一個民營企業家在國難關頭,自願的挺身而出。

<strong>“絕不能將兵工器材留給日本人!”

<strong>盧作孚帶領<strong>民生公司以此為口號,以“分段運輸”的方式,晝夜不息,在40天內搶運近20萬噸物資和三萬多人口,趕在長江枯水期到來前,勝利完成大撤退!

<strong>在三峽搶運物資的輪船▼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1940年6月,宜昌淪陷。

而所有的兵工機器,在四川重新運轉,開始為抗日前線輸送武器裝備。

這次轉運的犧牲也是巨大的,根據資料記錄:16艘船隻被炸沉,69艘船舶損壞,117名職工犧牲,76名職工傷殘。

也許今天的人們通過電影《敦刻爾克》記住了丘吉爾,卻不知道中國這場大撤退更為驚心動魄。一位民營企業家在三峽傾其所有,穿行於炮火硝煙和激流險灘中,以匹夫之力,力挽狂瀾。

<strong>民族企業家盧作孚▼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今天的太平盛世裡,我們有汽車、高鐵和飛機,我們不再依靠長江出行,但有些人永遠地留在了三峽。

如果一一背出那些名字太難,說謝謝太淺,那就記住長江和那些往事。


<strong>7. 中國如何影響長江

2006年5月20日,<strong>三峽大壩關上最後一扇閘門,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宣告完工。這座集防洪、發電、航運為一體的超級工程一時間成為國家驕傲。

於此同時,一百多萬人告別再也回不來的故土,遠赴他鄉。在家國抉擇面前,他們捨棄了自己的家園,他們是一群最最普通的人,卻也是支撐起這個時代的砥柱。

2016年,<strong>長江經濟帶GDP總量達到33.3萬億,超過到全國總量的43%,狂飆的數字宣告長江流域的強勢崛起。

<strong>長江經濟帶▼

一文讀懂長江如何影響中國

從唐古拉山到崇明島,從雪山下飄動的經幡,到上海灘閃爍的霓虹,長江帶著雪域高原的聖潔,一路東流入海。她流過香格里拉,流過巨佛腳下,也流過千千萬萬人的家門口。

長江,依然是古老的長江,可長江水卻漸漸變了味道。

2018年6月2日晚上,78歲的劉仁俊教授在《朗讀者》的舞臺上講述他和長江女神“淇淇”的故事,“淇淇”是人類所見到的最後一隻<strong>中華白暨豚

2002年7月,淇淇永遠停止了遊動,2007年8月,中華白暨豚被貼上了<strong>“功能性滅絕”的標籤。

而白暨豚僅僅是冰山一角,據估計,長江裡的魚兒種類已有接近九成不見了蹤影。

我們講“長江如何影響中國”,其實反過來,<strong>中國也在影響長江。

我們講“長江崛起”,其實<strong>作為一條江水,她最好的狀態是生機勃勃,流淌不息。

如何平衡<strong>人與長江的關係成為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

2016年1月5日,最高領導人定下基調:<strong>“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長江能否鬆一口氣,我們是否可以期待中華白暨豚重新躍出江面,這都取決於我們這一代人的抉擇。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