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姜色》:再饮一杯酒 没有秘密地去生活

“阿拉姜色”并不是一种颜色,而是在嘉绒藏区传唱已久的一首藏语的祝酒歌,意思是“让我们一起干了这杯酒”。

用祝酒歌来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是藏族人民的一种风俗,把那一腔热情,两厢祝愿全浸入酒中。然而这首歌在电影里,并不是唱给远游的客人听的,而是存在于家人之间建立沟通与表达感情的方式。

影片的导演松太加曾说过,东方人和西方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十分不同,西方重视矛盾冲突,而东方人含蓄克制而有力度。除了这首祝酒歌,他用一次出走,一段一诺千里的朝圣之旅,写下了一个藏族重组家庭的亲情与爱。

《阿拉姜色》:再饮一杯酒 没有秘密地去生活

朝圣的起因源于一段梦呓,亦关乎着一个诺言。女主人公俄玛有一天从梦中惊醒,上医院检查,发现早已身患重疾。俄玛不顾丈夫与父母的劝阻,决意在病危前去拉萨朝圣。

“朝圣”同藏传佛教的种种仪式一样,在汉族人看来充满了庄重而肃穆的宗教神秘感。为着心底的信仰,在心间种下一颗火种,藏族人民可以变卖家当,只推着一辆小平板车,带上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前往布达拉宫,一路磕长头而去。一去便是数月经年。在藏语电影逐渐传播开来的今天,磕长头的仪式仍然吸引着汉族人民争相了解。前年一部《冈仁波齐》用伪纪录片的形式,专为“朝圣”这一行为,开始了长达数月的拍摄工作,旨在探讨信仰的意义。但伪纪录片形式有点儿捉襟见肘,流于现实主义却不肯放弃填塞剧情,让朝圣看起来像一场万人空巷的演出。相比之下,《阿拉姜色》并不是凭借“信仰”这个大词,去激发观众的好奇。它放低姿态,路上怀揣女主俄玛的信念,从描写一个藏民家庭的细碎日常出发,让朝圣更真实地贴近藏民的生活。

《阿拉姜色》:再饮一杯酒 没有秘密地去生活

俄玛的朝圣不像《冈仁波齐》里那般几乎是到达了无我的境地,只为普渡而来。俄玛的心中藏着一桩秘密的心事,竟是连丈夫也没有告诉。起初,她隐瞒了病危的事实上路,没想到丈夫却已经从医院得知了她的病情,一路追来要带她回去治疗。照顾俄玛的两个女孩都相继离开,但固执的俄玛怎么也不肯回到医院治疗。这是不治之症,一切死生有命。

半路上,俄玛与前夫所生的儿子也由舅舅领着,前来探望她。长达八个月的朝圣之路,很快就有了一对继父子的加入。没有俄玛他们不会成为亲人。这个家庭原本充满了重组家庭的尴尬,继父不愿和继子住在一起,俄玛的儿子一直住在外公外婆家。舅舅对他不怎么客气。由于缺乏家人的照管和疼爱,这个孩子有一点自闭倾向。尤其不服管教。

就是这么一个乱七八糟的家庭,舅舅返回后,一家人竟因俄玛的旅程,聚在了一起。他们不懂表达感情,相处得磕磕绊绊,直到两次响起的《阿拉姜色》祝酒歌。一次是儿子被舅舅拎了耳朵,心里觉得委屈。丈夫在夜晚围着火堆取暖时,唱起了《阿拉姜色》,向孩子表达亲密之情。还有一次则是在俄玛去世之后,既没有酒,也没有酒杯,他们心中终于没有了芥蒂,宛如一对真正的父子。

《阿拉姜色》:再饮一杯酒 没有秘密地去生活

朝圣之旅在普通人心中究竟向往什么?是《冈仁波齐》的渡化吗?抑或是俄玛这般为还愿而来?不止继父子之间存在生疏、芥蒂,俄玛也与丈夫之间存在秘密和疏漏。电影演到一半才揭晓谜底,原来俄玛曾答应重病躺在医院病床前的前夫,要带着他的骨灰一道去拉萨圣。诺言还没兑现,俄玛却已病危。最后的生命,她要用来兑现诺言。

俄玛的自作主张像是在为旧爱献身,一诺千金,万死不辞。三人之间的交流被“不善表达”的沟壑拦截,只能用理解、隐忍和包容,去实现家人的意义和陪同。高原之上,满目苍茫,匍匐前行的人看上去多么渺小。这一路走来,将失去什么,又将收获什么。佛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全部都是因缘际会,就像孩子不肯随舅舅离开时,俄玛感叹的那句“都是缘分”。是她丧偶再嫁,引来了继父子的相遇,却没能让他们真正坐下来成为一家人,直至她自己油尽灯枯。这个小家最温馨的一幅画面定格在那个唱《阿拉姜色》的夜晚。没有许多个夜晚可以等待,她临死前拔下了输液管,此时是一个没有秘密的人。“别为我哭泣”,她对丈夫说,请护送我们的孩子去拉萨替父亲还愿。

《阿拉姜色》:再饮一杯酒 没有秘密地去生活

在她离开以后,她的儿子终归是要托付给丈夫,即便他们毫无血缘。而他们二人重新组建起的家庭,如父如子的关系,又映衬了今年的另一部日本电影——《小偷家族》——跨越血缘关系家庭的亲情与爱。但《阿拉姜色》的主题,却比《小偷家族》更浅显,也更缺乏戏剧张力。

电影《阿拉姜色》罕见地把“朝圣”做了更细微的处理,而不是宽泛地讲形而上学。这是一部关于家庭、亲情、爱情与对生命的思考的公路片。在欧美国家,通常公路片常常会嵌套会两个大的分类:成长电影和喜剧片。中国的公路片产量比较少,多以喜剧片为主,像是《人在囧途》系列,《心花路放》《疯狂的石头》等。在一众卖座喜剧片中,《阿拉姜色》选择了一条平实的路,藏语、公路、朝圣、寻常人家的家事,再也不需要少数民族异色作为噱头。朝圣为的是心中一个信念。俄玛是不相信奇迹的,因此她不肯去大医院治病,静静等待死亡的到来,只因当初承下一诺。宗教信仰或许不是人人都有,但愿望、信念、祝福,总是人人都可以有的。

《阿拉姜色》:再饮一杯酒 没有秘密地去生活

故事的重点不在于“朝圣”,而是比它更低矮的一个词——信念,它可以让人延续希望,一代一代,代代相传。就像俄玛的前夫有一个愿望,能和俄玛去一次拉萨,然而前夫病故了,她也得了重病,朝圣只去了一半,她还来得及把儿子托付。俄玛的信念是完成前夫遗愿,儿子的信念是跟着妈妈,而现任丈夫的信念,是帮助俄玛完成遗愿。

这趟旅行如同高原雪水一般清澈干净,松太加全程跟拍,为了做到现实主义,整个剧组都在跟随俄玛翻山越岭,花了一年的时间。然,真正干净的是藏区人民的质朴与友好。这趟旅程,主人公纯净简单的目的,还有自出发起,就有路边的人家相助俄玛一家。连俄玛的丧葬,也多亏了路旁一家住户的帮忙。而丈夫与俄玛的尸体为伍过了一夜,还有许多寂寞、危险的夜晚要来。

全片最喜欢的镜头是结尾处,继父为继子洗头,这感觉对于孩子来说一定很陌生,好在他们还活着,他们还能及时纠正原来的错误。比如,多唱几次《阿拉姜色》,痛痛快快地醉一遭,醒来时没有秘密地与家人相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