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楊旭:產業智變,創新不變

英特爾楊旭:產業智變,創新不變

在通向數據未來的道路上,巨大的創新機遇需要我們不斷思考與探索。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應邀為《財經》2019“預測與戰略”年刊撰文,分享了他對產業創新的洞察與建議。全文轉載如下:

英特爾楊旭:產業智變,創新不變

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

最近我和同事去以色列開會,耳聞目睹,有很多的感觸。以色列雖是小國,卻是一個以創新著稱的國度。在“2018彭博創新指數”榜單上,以色列排名第10,但在研發強度、研究人員集中度兩個指標上都是世界第一。

英特爾在自動駕駛方面收購的子公司Mobileye,就是源起於以色列,它的創新文化與冒險精神,與英特爾有著天然的契合。

當今世界,國內外經濟環境充滿著變化和挑戰,但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來臨,整個產業的智能化變革正在興起。智能科技將融合到實體經濟的方方面面,這與其說是“跨界”,不如說是“無界”了。在通向由數據驅動的全新未來之路上,產業界應該堅持將持續創新作為立身之本,推動智能科技的突破和智能應用落地,把握智能互聯時代的新機遇,這需要我們深入的思考。

<strong>放眼創新:前瞻意識+冒險精神

當整個產業又一次處在戰略轉折點上,我不由地想起了英特爾聯合創始人之一安迪·格魯夫寫的《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危機感是英特爾公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處於同業領先地位時。

行業的戰略轉折點足以葬送一家公司,但一些有遠見的企業可能會利用這個時機尋找創新突破,因為它能敏銳地察覺風向的轉變,並及時採取正確的行動。

前瞻意識和原創意識,不應只是順應趨勢,更要引領潮流。這就需要不斷探索市場前端的方向,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並強化研發投入。

英特爾2017年的研發投入是130億美元,佔全球半導體行業全部研發投入的三分之一以上,這確保了以優秀的人才和技術引領未來。但這並不是每個企業都可以做到的,只有那些走在良性循環通道上的企業才可能做到。不過每一家以創新為使命的公司,都應該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一點,因為創新是一場馬拉松,它不像是一百米短跑、馬上可以決出勝負。

現在,英特爾定位於一家以數據為中心的公司,在人工智能、無人駕駛、5G等前沿創新領域大力投入。外界可能會關心的是,在這些領域英特爾何時能形成規模,並真正產出商業價值。我們思考問題的角度略有不同:首先它們是最具前瞻性的技術,英特爾看好這些技術趨勢,堅信它們將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帶來很大的改變,而新的服務、新的應用也將從中誕生。比如5G,它不僅僅是通信行業向前邁出的演變,更是一場整合無線連接、計算和雲的產業革命,它不僅關乎手機,還有無人駕駛、虛擬現實、智慧城市等前瞻性應用領域。

著眼前沿科技過程中,我們也開始收穫,例如2017年,我們的客戶越來越多地在數據中心使用英特爾至強處理器處理人工智能,為我們帶來了10億美元的收入。

當然,找準方向一定是智慧與經驗的結晶,也包括一些冒險精神,需要公司寬容的文化來支撐。因為創新一定是有風險的,甚至會失敗,但不創新肯定會走向失敗。英特爾核心價值觀裡面有一條,叫做鼓勵嘗試冒險。對冒險的包容不是鼓勵盲動,而是要創新計劃有一定的數據、事實作支撐,項目實施中發現錯誤要及時調整、總結,避免再錯。

為未來的創新機會進行投資,是需要一定魄力和堅持的。英特爾幾代領導人,經歷了全球範圍內數次經濟週期,我們所悟出的經驗就是:越是經濟充滿不確定性越要投資,越是經濟低谷越要創新。十年前全球金融危機的時候,我們這麼做了,當經濟走出低谷,英特爾就可以在更高的跳板上迎接新機會。

<strong>驗證創新:開放意識+合作精神

如今,整個產業創新的速度正在加快,世界正在重塑,背後的驅動力是數據,將帶來前所未有的技術和應用突破。有人說,過去5年出現的技術顛覆比之前70年加起來還要多。這一判斷並不為過,甚至現在的創新也只是冰山一角。

創新是持續性的,我們要努力確保推出的每一代技術、產品都處於產業前沿,因此要以永不止步的精神進行創新。

我一直有一句話:英特爾不做“埃菲爾鐵塔式”的研發,我們的所有技術必須要不斷在市場加以驗證。創新不能只是用來看的、或者用來炒作的,創新要以用為本、切實推進各行各業發展。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都要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因為深度融合以後,實體經濟才能找到增值的空間和機會。技術創新最好的價值體現就是幫助實體經濟增值、增智。有些新創公司產品還沒有做出來,市值已經超過多少億了,這不是一個好的技術體現價值的模式。

英特爾專注於關鍵的核心技術創新,通過計算力、連接、存儲以及算法的突破,為數據未來奠定基石。我們要求自己的創新是站在整體產業的角度,就是說如果光你一家創新,整個產業的合作伙伴並不認同,沒有人跟你一塊創新,這樣也是不行的。所以,要以開放、合作的態度攜手創新。很多趨勢被大家集體認可,通過產業整體的協調更快地驗證,這樣才能使得自己的創新方向少走彎路。

例如無人駕駛技術能否得到很好的應用,涉及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技術是否成熟,以及這些技術能否滿足未來的需要。

我們意識到,安全性對自動駕駛而言至關重要,英特爾Mobileye提出了責任敏感安全模型(RSS),這是開放、透明地面向全行業提出的標準,為自動駕駛汽車決策過程提供可驗證的安全保障。為了加速技術落地,在中國我們與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等合作開展多項研究。英特爾還加入了百度“Apollo計劃”,並在國外與寶馬、奧迪等國際大廠,在國內與蔚來汽車、長安汽車、一汽紅旗以及東軟、地平線等廣泛的夥伴合作,攜手重塑駕駛體驗。這些合作就是技術的驗證過程,發現問題就調整,發現能力不夠就補強,通過不斷驗證找到正確的方向。

<strong>做大創新:產業意識+共贏精神

上面談到,通過開放、合作可以加速創新,同時創造出來的成果最終會有產業生態系統的支持來幫助部署和推廣,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家有大格局的創新型企業,需要樹立產業觀,也就是站在整個生態鏈的角度上,系統地考慮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問題,不能只考慮把自己的事做好了就行。所以創新是講究協同效應的,比如你的硬件出來了,那麼人家的軟件還有創新的服務是不是同時都能出得來,這很關鍵。協同創新如果做得好,可以推動產業鏈一塊向前走,在這裡面,產業意識、共贏精神很關鍵。

目前人工智能還處於嬰兒期,不是一家或幾家公司憑一己之力就夠了。在人工智能方面,英特爾的重點是把最好、最強、最完善的數據處理、分析能力做好,然後開展全方位的合作,和產業夥伴一起到應用領域裡尋求突破。

英特爾根植中國33年,我們最大的收穫和經驗,就是不停地探索並走好與中國產業生態深度合作的道路。只有生態成功,才是最終的成功。今後,我們還要堅定不移地繼續走好這條路,找到更多合作共贏的突破點。

產業在智變,唯有創新不變。展望明天,我們看到與中國攜手創新的最大機遇,就是數據驅動的未來。中國的數據總量到2020年將達到全球的20%,成為數據資源第一大國。豐饒的數據資源,加上雲計算、人工智能、5G、物聯網、邊緣計算等創新技術在中國的快速普及和應用,這將推動中國成為全球創新的沃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