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炸机为挽救小城轰炸火山

位于夏威夷的莫纳罗亚火山号称“长期火山”,是世界上最大、最活跃的活火山,它的附近就是夏威夷第二大城市希洛。

1935年12月21日,莫纳罗亚火山突然爆发,著名火山学家雅戈尔博士担心希洛城被火山岩浆摧毁。而最终在12月,固化带被火山口源源不断喷出的岩浆慢慢突破,到12月22日时,淤积在莫纳罗亚火山北侧的岩浆急流而下,直奔不远处的希洛城而去。

此时的岩浆流距希洛城32千米,一路上,灼热的熔岩吞噬了包括石头在内的所有自然造物,莫纳罗亚火山脚下成为一片死亡之地。在接下来的4天里,岩浆流前进了8千米,与希洛城的距离缩短为24千米。根据雅戈尔博士的计算,如果不采取措施,这座美丽小城将于1936年1月9日被岩浆吞没。

此时,有人建议,目前从地面已无法接近岩浆流,那么可以向美国陆军航空兵求援,请求他们出动轰炸机,对移动中的岩浆流实施精确轰炸,这样即能节省时间,还能提高效率。雅戈尔博士当即给附近的军用机场打去了电话,向对方表达了自己的救城方案。

轰炸机为挽救小城轰炸火山

<strong>“拱心石”临危授命

在当时的希洛城,美国陆军航空兵驻扎着第23轰炸机中队。接到求援电话时,这支中队刚刚接收了12架“拱心石”飞机制造公司最新制造的B-3A轻型轰炸机。B-3A以飞行安全、性能稳定著称,机上安装有3挺7.62毫米自卫机枪,最多可携带约1800千克炸弹,可在约3600米的空中对地面实施精准投弹。

情况紧急,中队长一边向上级请示,一边向距离莫纳罗亚火山最近的卢克机场派出了6架B-3A轰炸机。随后,听到消息的陆航高层又从第72轰炸机中队调遣了4架LB-6轻型轰炸机紧急增援卢克机场。

1935年12月26日下午,雅戈尔博士召集所有新到的轰炸机飞行员和投弹手开会,向他们详细讲解了自己的火山轰炸方案,以及投弹时的各种注意事项。天黑前,博土又亲自登上一架B-3A,让飞行员带着自己绕火山飞行了一圈,对岩浆的流向、速度进行评估,并确定了轰炸的目标点。

地勤人员为每架飞机挂上两枚约270千克级实弹,按先前演习确定的方式向岩浆流投掷。这种Mk-I型高爆炸弹内装约160千克TNT炸药,足以在岩浆流动的路线上炸出一个方圆20米的大弹坑。为增加爆炸效果,地勤人员特别为每枚炸弹安装了0.1秒延时引信,保证了炸弹能钻入岩浆爆炸。博士认为,这样的爆炸更能破坏岩浆流的移动方向。

另外,上午的轰炸任务完成后,卢克机场还将在下午派出第二批5架轰炸机,对岩浆流进行重复轰炸,确保方案万无一失。这就意味着10架轰炸机将在一天内向岩浆流投下总共20枚约270千克级Mk-I型高爆炸弹,超过3吨的TNT炸药甚至会将莫纳罗亚火山削平,改变岩浆流移动方向也许并不困难。

轰炸机为挽救小城轰炸火山

<strong>轰炸机像在岩浆中洗澡

上午11时,“岩浆轰炸”计划正式实施。挂载实弹的3架B-3A起飞后组成“v”形编队进入投弹航线,在它们身边伴飞的是两架LB-6轻型轰炸机。按照雅戈尔博士的建议,全部5架轰炸机都爬升到了约3600米的极限高度——莫纳罗亚火山有2600米高,飞得低了很危险。

第一批5枚炸弹直接落在岩浆中,灼热的熔岩被掀起数百英尺高,飞向四面八方。“我们就像在岩浆里洗澡,”执行此次轰炸任务的飞行员’之一威廉姆·卡普说,“大片的熔岩在我们脚下起起伏伏,有些甚至溅到机翼上,烧出了不少小洞,幸好没有飞机因此掉入岩浆流。”

返航后,随队观察员报告称所有20枚炸弹都准确“击中”目标。

轰炸机为挽救小城轰炸火山

轰炸结束后一周,岩浆流的前进速度渐渐慢下来,并最终停止在希洛城边。一年后,雅戈尔博士在研究报告中写道,陆军航空兵轰炸机投下的炸弹“破坏了岩浆流的自身平衡”,进而阻止了熔岩的继续流动。美国陆军航空兵和他们的B-3A轰炸机一时间成为“城市救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