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郭場村與菜園村的來歷

「地名」郭场村与菜园村的来历

鄧子濤/文

在大名縣東南方向有兩個分別叫做郭場和菜園的村子,雖然兩村相距2公里,但村名來歷都與明朝有“鐵面御史”之稱的郭增光有關。

據《明史》記載,大名縣人郭增光於1607年(明萬曆三十五年)“成進士,授金鄉知縣”,此後歷任萊陽、濰縣知縣,任上減免稅賦,發展生產,“請賑濟飢”,“平土寇,聲績卓著”。

1616年(萬曆四十四年)“擢廣東道監察御史”,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這一年“巡視中城,時璫勢將熾,有中貴緣旨選內侍”,胡作非為。郭增光不畏權貴,明知對方是有權勢的太監,但仍堅持正義,上奏皇帝予以彈劾。1622年(天啟二年),“按江南徽寧諸郡,廉恪公正,沉案滯獄,多所平反,稱為鐵面御史。”

鑑於郭增光恪盡職守,勤政廉潔,皇帝升他為太僕卿,不久升任都察院右僉都御使,巡撫河南。面對皇恩,郭增光更加勤勉,“修軍政,明賞罰,峙芻糧,淬甲兵,政務修舉。”1626年(天啟六年)河南鬧饑荒,身為巡撫的郭增光“疏陳實狀,言極剴切”,從而促使朝廷及時“發帑賑之,民賴以生”。隨後全身心投入到抗災救民之中,調糧濟豫,開倉放賑,設場分粥,穩控饑民。因賑災有功,“詔賜錦衣一襲,晉工部右侍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大名城內西大街仍存有為郭增光樹立的豸繡承恩坊、郭家祠堂。

就在郭增光全力賑災之際,浙江巡撫潘汝楨把在杭州西湖側建設魏忠賢生祠事情上奏朝廷。“疏聞於朝,詔賜名晉德,自是諸方效尤,幾遍天下。”(《明史》)

一邊是轟轟烈烈的時代潮流,一邊是剛剛從饑荒死亡線上掙扎出來的河南百姓;一邊是徒有虛名的花架子,一邊是關係人民存亡的民生問題。這讓一向辦事果敢的郭增光一下子陷入進退兩難境地,只能聽任地方官員自主決斷。於是《明史》有了1627年5月“河南巡撫郭增光、巡按鮑奇謨建之開封”的記載,而且還專門提到開封魏祠規模大規格高,“開封之建祠,毀民舍二千餘間,創宮殿九楹,儀如帝者。”“周鏘與魏良卿善祠成,熹宗已崩,猶致書良卿,為忠賢設滲金像。”崇禎皇帝即位後就查辦了魏忠賢,把“建祠者皆入逆案雲”,致使郭增光受到牽連。

那麼朝廷給郭增光定的是什麼罪呢?據《明史》記載,在魏忠賢案中定罪者分為六等,即首逆(凌遲)2人、首逆同謀(決不待時)6人、交結近侍(秋後處決)19人、交結近侍次等(充軍)11人、交結近侍又次等(論徒三年,贖為民)129人、交結近侍減等(革職閒住)44人。前四等皆列出姓名,並沒有郭增光。五等、六等共計173人,列出的部分名字中仍無郭增光。雖然《明史》特別提到開封修建魏祠系“參政周鏘、祥符縣季寓庸恣為之,巡撫俯首而已”,但開封魏祠修建規模大、毀壞民舍多,郭增光畢竟是河南巡撫,難辭其咎,應在此兩等罪中。

回到家鄉的郭增光從此淡出政界官場,離開激烈的政治鬥爭漩渦,由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潛心研究古代兵書,撰寫《緯韜》。著書之餘,躬耕田畝。在今大名縣東南一帶購置田地,勤耕作種五穀,闢沃土植蔬菜,過著悠閒自得、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於是郭增光有了自己的打穀場、菜園。後來郭增光的子孫中有一支遷到城外打穀場居住而形成郭場村,有一週姓人家遷居曾經是郭增光的菜園之地聚集而成村落,故得名菜園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