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明代古剎福勝寺

「史话」明代古刹福胜寺

馮春堂/文

大名縣沙圪塔東屯村古稱於兒莊屯,村中央偏東南部有一古老尼寺,名為福勝寺。

據明《大名府元城縣於兒莊屯重修福勝寺碑記》記載,該寺在大元至正末年(公元1368年)始建,明永樂元年(1402年)竣工。時建築佔地“五畝有奇”,寺內建築有大殿、中殿、天王殿、山門、鐘樓、東嶽廟等,當時晨鐘暮鼓,“佛語響振室家,化一方為善俗迄今,頌仁裡之風矣,以數至二百餘祀以來,未有如此之盛乎”。 福勝寺成為元城縣的一大勝景之地。

萬曆十六年(1588年),因漳河泛漲,河道改行於兒莊屯村東南二里,漳河水淹侵寺院,福勝寺內的殿宇、佛像毀於洪水。尼僧興甫等“日夜憫寺荒廢為計”,四處化緣,善男信女踴躍捐資,終在尼僧興萬主持下,於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三月重修,“殿宇篕楹廢者補之,頹者葺之,佛像又從而整修之”,第二年(1914年)五月修竣。修復後的福勝寺“巍然聳然,金修碧色,煥然燦然,聿新改觀。”

福勝寺恢復舊觀後,樹碑於殿右,明天啟、崇禎朝首輔大臣元城縣人黃立極親撰“重修福勝寺碑記”,時任山東兗州知府張銓予以校正。“重修福勝寺碑記”文辭優美,字體鐫秀,實為一難得文物。

福勝寺在1947——1948年“撤神拉廟”中再次被毀,1966年又遭“文革”洗劫。1981年,當地群眾在政府支持下重修福勝寺,在原地建寺廟四間,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

福勝寺還與明成祖朱棣有一段故事。相傳燕王朱棣在與建文皇帝爭奪皇位的“靖難之役”(俗稱“燕王掃北”)中,朱棣之妹隨軍征戰,在大名不幸染上重病,而軍情緊急,朱棣無奈派人將“皇姑”寄託在福勝寺,交由尼姑護理,當時並沒有說明皇姑身份。終因病重不治,皇姑病死寺中,被尼僧安葬在寺西南“官地”。“靖難之役”結束後,朱棣曾遣人來此尋找,得知皇姑病終前有遺言葬在當地,就沒有再進行遷葬,但是,每年有專使在祭日來此祭祀。直至此時,村民方知墓中之人為皇姑,於是俗稱“皇姑墳”。該墳清代開始冷落。

民國《大名縣誌》載,“明皇姑墓:在今城西北三十五里,七區儒家寨地方屯頭(於兒莊屯)村。相傳,皇姑為成祖之妹,其冢無人祭掃,永不湮沒,碑尚存”。此皇姑疑為《明史·公主列傳》中的大名公主,究竟是哪位公主,待考。

1966年冬季,在“破四舊”運動中,皇姑墳被造反派挖開,墓穴中發現大量盤結成團的冬眠蛇群,兼天寒地凍,難以再向下挖掘,僅取走一個瓷瓶、數枚銅錢。此外,還挖掘出一通石碑,今僅存半截,字跡斑駁,難以辨識,僅在左下方依稀可辨有“尼僧”字樣,估計是福勝寺尼僧安葬皇姑的記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