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位科學家斬獲計算地球科學青年人才獎,大科學工程受青睞

6位科學家斬獲計算地球科學青年人才獎,大科學工程受青睞

第五屆計算地球科學青年人才獎頒獎典禮

科技日報訊 (記者朱麗)3月5日,第五屆清華大學-浪潮集團計算地球科學青年人才獎獲獎名單公佈,6位青年科學家成為該獎項的新一屆得主。對大型科學工程給予超乎尋常的關注,是今年獎項的一個重要特點,如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助理研究員甘霖和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舒啟的研究成果都進行了千萬核擴展、並分別獲得了2016年戈登·貝爾獎、提名,這與當前超算的“大系統、大應用、大計算”發展趨勢相吻合,映射出超算與地球系統科學的緊密關係。

清華大學-浪潮集團計算地球科學青年人才獎是國內計算地球科學領域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人才獎勵計劃,浪潮集團投入500萬作為獎項基金,用每年20萬的利息與清華大學地球系統數值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共同激勵我國計算地球科學領域的傑出人才。獎勵基金下設青年人才獎和優秀學生獎,其中青年人才獎由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和知名專家推薦候選人,經過專家評審團的審核之後,最終確定獎項得主。

其中,舒啟將非破碎波致混合過程引入到多種全球大洋環流模式中,並在全球高分辨率浪-潮-流海洋耦合模式的開發和應用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其中他參與的“全球超高分辨率海浪數值模式”項目獲得了2016年“戈登·貝爾”獎提名,目前這套模式可以提供200千米-10千米的海洋模擬。

甘霖直接參與了基於“神威·太湖之光”的千萬核可擴展大氣動力學全隱式模擬工作,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可擴展到千萬核、峰值效率超過6%的隱式求解器,獲得2016年世界超算應用最高獎——“戈登·貝爾獎”,實現了30年來我國在此大獎上零的突破。此外,甘霖還將全球大氣動力方程的求解器映射為FPGA芯片中的特定硬件電路,通過算法、架構等系統優化,取得相較於傳統高性能計算平臺10~100倍的性能提升和10倍的能效提升。

此外,其他獲獎人員也是成績斐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副研究員姜金榮主要從事地球科學領域數值模式的並行算法研究和並行軟件研製,參與了多個我國自主研發的數值模式的開發工作,合作完成了業務化的沙塵和霧霾預報模式,實現了我國自主的區域環境RIEMS的並行優化,參與完成了CAS-ESM、LICOM2.0等模式的並行研製,為我國自主模式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朱求安在全球動態植被模型的基礎上,構建了多尺度-多數源融合的機理耦合生態系統模型,並藉助超級計算機研究了溼地甲烷排放對大氣甲烷濃度年際變化的貢獻,該模型成為“全球碳計劃”中全球甲烷收支評估項目中唯一一箇中國自主開發的模型,加強了我國對陸地生態系統碳氮循環過程的理解,對深入探討溫室氣體排放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係有著重要意義。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張通主要從事冰川和冰蓋的動力學模擬,研究極地冰蓋-大氣相互作用。他基於冰川冰蓋動力學模擬的理論及模式研究,獨立開發國內首個二維熱動力耦合流帶型冰川流動模型,參與開發了三維完全斯托克斯海洋性冰蓋模型,並加入國際冰蓋-海洋耦合模式的比對計劃MISMIP+中,其原創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目前我國在冰川和冰蓋動力學模擬研究方向的空白。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周波濤主要從事氣候變化、氣候模擬、東亞氣候變異機理和預測等方面的研究。他根據1961年以來2000多個臺站的資料,系統分析了我國極端溫度和降水指數的變化,深化了對全球氣候系統和東亞災害性氣候發生規律的認識,為我國適應氣候變化提供了科學信息。

獎項發起人清華大學高性能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楊廣文教授表示,分析、評估人類活動對地球生態系統的影響,預測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氣候事件的變化以及不確定性,既是決策者關注的核心議題,也是實現地球可持續發展的立足之基。而超級計算機是更好、更快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工具。計算地球科學青年人才基金將從鼓勵青年科學工作者入手,促進更多地球系統科學的成果造福人類。

浪潮集團高性能計算總經理劉軍表示,計算地球科學青年人才基金通過5年的發展輸出了很多該領域的優秀人才,其中包括獲得過2016年戈登 貝爾獎及提名的7位青年科學家。計算地球科學是分析全球氣候、地理變化不可替代的研究方法,對提升我國全球氣候變化話語權有重要推動作用,希望該基金的成立能夠激發更多年輕人的創新熱情,改善我國在該領域中人才缺乏的現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