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差點被字母取代,我們化解了難題,可是鄰國卻沒這麼好命

中華漢字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世界上僅存的象形文字,從古代巫文祭祀記載開始,傳承有序,蘊涵至理、包羅萬象,衍生出來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然而近代,我們的漢字卻經歷兩次差點被取締的危險!

大航海時代來臨後,歐洲人逐漸走向世界,歐洲的語言也隨之傳向了世界,英法語系佔領了部分非洲,北美、澳洲,拉丁語系中的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則統治力拉丁美洲,而漢字作為整個東方文化的核心載體,也曾面臨拉丁字母化的威脅。

漢字差點被字母取代,我們化解了難題,可是鄰國卻沒這麼好命

<strong>第一次危機

中國進入近代後,在國家危亡情況下,眾多文人學者紛紛提倡漢字拉丁化,原因自然就是漢字字數眾多繁雜,學習比較費勁,不利於國民教育的發展,在提倡漢字拉丁化中,又以劉半農、魯迅等文壇先鋒最為積極,相反,舊時代科舉出身的那些遺老遺少極為反對。

漢字差點被字母取代,我們化解了難題,可是鄰國卻沒這麼好命

1931年9月26日,第一次中國新文字代表大會,在海參崴舉行,大會以瞿秋白撰寫的《中國拉丁化字母》為基礎進行討論,認為漢字是古代與封建社會的產物,漢字的複雜性不利於普及大眾,是影響民族進步的原因之一,大會確定漢字改革的方針是,根本廢除象形文字,以純粹的拼音文字來代替它,此後不斷有改革漢字的聲音加入,當時的民國政府也做過種種簡化漢字和漢字拼音化的努力,但是由於時局動盪,文字改革並沒有得到全力推廣。萬幸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進行了大規模的掃盲運動,簡化了漢字,確定了拉丁字母只作為注音工具的方案,短時間內,大街小巷、田間炕頭都掀起了學習的熱潮,掃盲效果非常顯著,第一次漢字拉丁化運動就此湮滅。

漢字差點被字母取代,我們化解了難題,可是鄰國卻沒這麼好命

<strong>第二次危機

上世紀八十年代,漢字又經歷了一波拉丁化字母化的危機,因為這時候已經進入了電腦科技時代,電腦是從英語世界發展起來的產物,其系統研發和使用都是以英語為基礎,其鍵盤自然也是按照西方文字思維設計的,26個字母就能拼出所有英語單詞,在沒有漢字輸入的設備情況下,我們很多東西都難以輸入電腦,漢字再一次站在了時代發展的十字路口,面臨著生死抉擇,有人開始斷言,數字化時代帶來了漢文化的危機,最危急的關頭,王永民先生髮明瞭堪稱“中國第一軟件”的五筆輸入法,直接實現了漢字與26個字母按鍵的天然對接,成功阻止了漢字的字母化,事實證明,那些覺得我們文化失去了優勢,就全部捨去的思想從來都是不可取的,我們不但要保住我們的文化積澱,還要驕傲的告訴世界,漢字是我們的文字,它的優越性無可比擬。

漢字差點被字母取代,我們化解了難題,可是鄰國卻沒這麼好命

在70年前,日本經歷過一次廢除漢字的危機。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以美國為主導的盟軍總部進駐日本,美國方面為了消除日本的軍國主義,讓日本真正的洗心革面,就想到了讓日本廢除漢字,因為在他們看來,漢字複雜難學,絕對會成為日本的教育障礙,而且日本宣傳軍國主義的大量口號都由漢字寫成,所以只要廢除了漢字,就能增進日本的民主主義,於是在1948年8月,一次決定是否廢除漢字的“全國識字調查測試”開始了,美國和日本打算,如果這次全國測試能證明日本民眾大多不認識漢字,那麼廢除漢字也就順理成章了,然而最後的結果卻讓他們非常失望,因為在日本的270個市、町、村中,共選取了17000人參與測試,他們的年齡在15歲到67歲之間,受教育程度不限,測試結果顯示,在這些人之中,無法讀寫漢字的人口比率僅為2.1%,約357人。也就是說,擁有97.9%約16643人的漢字識字率,其中還有4.4%的人約748人在測試中得到了滿分。看到這一結果,美國人啞口無言,再也不提議日本廢除漢字了。

漢字差點被字母取代,我們化解了難題,可是鄰國卻沒這麼好命

慘痛的教訓,就擺在我們面前,越南曾經是漢文化圈的忠實擁躉,學習漢字後,改造成“儒字”記載歷史,後期實行拼音文字後,越南的歷史已經沒有人能夠讀得懂,失去了歷史,一個民族失去了靈魂,變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