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军人没有“过年状态”,只有“打仗状态”!

「时评」军人没有“过年状态”,只有“打仗状态”!

作者 :伍里川

中国传统佳节的内涵,非常重视团聚。然而,万千人可以在春节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唯独军人在这个特殊时刻,只能和“战备”拥抱,只能一门心思“修我矛戟”“修我甲兵”,随时保持高度警惕。这既是军人的天然责任,也是父老乡亲的殷切期望。

作为一名前军人,笔者在军营经历过很多节假日。在这些特定的日子里,尤其是春节,除了少数人享受探亲假,绝大多数军人都留在部队值班站岗,履行职责。也有个别同志思念家乡挂念父母心切,表现出思想上的波动,战备的意志也有所减弱。在越来越重视全时、全员战备的当下,对这种心理的疏解,越发重要。

军人没有“过年状态",只有”打仗状态“!

「时评」军人没有“过年状态”,只有“打仗状态”!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大势,但“战争”二字从没有被锁进“保险柜”。越是和平时期,越不能把战备的弦放松。古往今来,无数的例子说明, 在军事意义上,节日往往“潜伏”着种种危机。历史上,利用节日突袭,发动战争的例子非常多 。

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的当天,就是中秋节。同样是日军,在1941年那个“表情”轻松的周末,偷袭珍珠港,震惊全世界。

此中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节假日降低战备级别,放松战备神经,减少战备人员,应付战备程序,就会埋下隐患。

「时评」军人没有“过年状态”,只有“打仗状态”!

战争没有节假日。战备也没有节假日。那种因为重大节日来临,就彼此保持默契、相安无事的“道义”,是不可能存在的。战争突破的是人类社会的种种“规制”或习惯,包括节假日中的礼仪,既不会给“欢度节日”者留下安全通道,也不会对沉湎于亲情团聚的敌方手下留情。战争的“三十六计”,事实上是将任何日子都视为可以利用的“机会”。

千日无战,当然得益于和平的国际环境,但从根本上而言,正是万日常“备”的必然结果。战备不仅是一种“内功”的修炼,更是一种实力的震慑。它会在无形中消解潜在的觊觎之心。重视战备,是世界各国的主动性、安全性要求。

战备是对一支部队的战斗力、一个国家国防水准的必要检验。它来自于武器装备等各种硬软件的支撑,也来自于每个军人战备意识的巩固。战备意识越牢固,战备积极性越高,部队的战备工作就能做得越扎实。随时能拉动,处处有坚壁,战备大局如何不给力?

「时评」军人没有“过年状态”,只有“打仗状态”!

而如果个别同志人虽在岗,心却有旁骛,战备体系就难以形成一块没有薄弱点的“钢板”。

情感需求和战备需要,并非是天然矛盾。但两者之间,有时会出现“两难”情形。要回家过年就不能参与战备,要投身战备行列就得牺牲休假。对于“社会人”而言,回家过年和值班的“取舍难度”就没有那么明显了,有时单位还会对员工的休假报告“妥协”。但对于军人来说,这是一种必须面对而且拿出正确答案的考验。义不容辞地服从战备需要,拿出饱满的情绪履行战备职责,利国利民利家。对此,所谓“忠孝难两全”,亦有所指。

春节有期,战备无休。亲爱的战友们,待到万户举杯时,定有幸福入你怀中。

「时评」军人没有“过年状态”,只有“打仗状态”!
「时评」军人没有“过年状态”,只有“打仗状态”!

主编 :李根萍

刊期 :200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