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直隶总督为例,说一说清代官职实授、署理、护理、协办的区别

清代官员的任职,一般分为实授、署理、护理、协办等几种情况。其中实授最好理解,就是正式任命的意思,而署理、护理和协办就不太好区分了,我们以直隶总督为例,来介绍一下这三种任命方式。

以直隶总督为例,说一说清代官职实授、署理、护理、协办的区别

“署理”它有暂代和试用两层意思。暂代一般是原总督因偶然事件离职或被革职时,由朝廷委派尚书、大学士或侍郎级京官暂时署理。如道光十一年(1831年)直隶总督那彦成被革职,朝廷命户部尚书王鼎暂署;道光十七年(1837年),直隶总督琦善丁忧,清廷又命大学士穆彰阿兼署。这种署理有暂时代理填空补缺之意,朝廷一般无意将他们留任封疆。

另一类署理则带有试用性质,一般是职务比总督低的地方官或京官升任总督需要经过试用阶段,待考察称职后再行实授。如嘉庆十一年(1806年)署理直隶总督裘行简去世,旨意让福建巡抚温承惠署理直隶总督。次年,嘉庆帝巡阅古北口兵营,见营伍整齐、操练娴熟,便加恩实授温承惠为直隶总督。

以直隶总督为例,说一说清代官职实授、署理、护理、协办的区别

另外,总督丁忧回任原职,一般也改为署理,光绪年间直隶总督李鸿章丁忧回任便改为署理,一年之后才重新实授。还有一部分直隶总督只任署理而一直未曾实授。如蔡珽、宜兆熊、何世璂、唐执玉、刘于义、官文、那桐等23人就属于这一类。

“护理”是低级官员兼任高级职务的称呼。当总督出缺未能及时选派合适大员接替或虽已任命新总督但暂时不能到任时,便以低级官员代行总督职权,这种情况就称为护理。当时大多都有布政使护理总督。

清代曾任护理直隶总督的有颜检、屠之申、文煜、裘行简、袁世凯、周馥等9人。除了袁世凯由候补侍郎护理总督外,其余8人都是由直隶布政使护理总督。其他省区的总督也多数是有由巡抚、布政使护理,极少数也有按察使护理的。

以直隶总督为例,说一说清代官职实授、署理、护理、协办的区别

“协办”又称协理,其性质与护理大致相似。从相关的史料来看,清代任命协办总督仅在雍正至乾隆初年。协办含有当助手的一层意思。如雍正四年(1726年),宜兆熊署理直隶总督时,清廷曾命礼部侍郎刘师恕“协理直隶总督事务”,其原因之一是宜兆熊虽品行端正,但识字无多,文牍奏章等事难以胜任,刘师恕便可协助其工作。

协办也有较低官员临时代理之意。如雍正七年(1729年)署理直隶总督何世璂病逝,清廷命直隶提督杨锟协办总督,不足半年又命左都御史唐执玉署理总督,杨锟同时解职。雍正十一年(1733年),顾琮也曾协办直隶总督。直隶总督出现协办仅此三例,就是其他总督,协办的例子也并非常态,偶有为之。

以直隶总督为例,说一说清代官职实授、署理、护理、协办的区别

嘉庆以后知至清亡,就没再出现过协办总督而一律改称为护理总督。由此可见,协办与护理性质相似,受任者一般都是官品、资历较低的官员,是临时性的权宜措施。

从实授、署理、护理和协办这四种任职情况来看,虽然实际上都担负了起了总督的职责,但名分上却存在等级的差别,其俸禄待遇也因品级不同而有所区别。清廷中央在任命总督时也十分讲究这种名分上的区别,因为从协办到署理再到实授意味着升格,也体现了总督自身地位的提高和皇帝对其信任程度的加深。

以直隶总督为例,说一说清代官职实授、署理、护理、协办的区别

如嘉庆年间直隶布政使颜检曾受命护理直隶总督,因期间有治绩,皇帝加恩赏其兵部侍郎衔,命署理直隶总督,不久又得实授总督,赏黄马褂。袁世凯也经历过护理、署理再到实授的过程,有时得到实授的总督也会因某种原因降为署理。可见,任职上的等级差别实际上也是皇帝用来驾驭封疆大吏的一种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