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许僖公降楚”与“郑襄公降楚”为例,浅谈春秋时期的投降礼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竞相争霸,虽然开始礼崩乐坏,但周礼并没有马上彻底瓦解,在各诸侯大国、强国的政治需求及军事需求下,周天子名义上还是各诸侯国的领导者,周礼表面上还维持着基本运行。

以“许僖公降楚”与“郑襄公降楚”为例,浅谈春秋时期的投降礼

“礼”的内容体系很丰富,大家也许听到过,在祭祀、朝觐、封国、巡守、丧葬中都涉及到相关礼节,但“投降礼”你也许没听到过,今天就借“许僖公降楚”与“郑襄公降楚”的例子来谈谈投降礼仪。

一、许僖公与郑襄公的投降礼

两例中的“楚”指的都是楚王,但他们投降的不是同一位楚王,许僖公投降的是楚成王,郑襄公投降的是楚庄王。

1、许僖公降楚

《左传》中记载: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齐、鲁、卫、郑等各诸侯国君在首止(今河南商丘睢县)相会,目的是巩固太子郑的地位。可更待见小儿子王子带的周惠王派人通知郑文公,让他背齐联楚,郑文公最后不顾大夫孔叔的劝阻,执意带军队中途回国。

鲁僖公六年(公元前654年),齐桓公联合其他诸侯国共同讨伐郑国。由于楚郑两国结盟,所以楚国便攻打许国,以解救郑国的危机。

许国自然打不过楚国,许国国君许僖公看到楚国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来碾压自己,赶快表达自己的诚意。

就这样,蔡穆侯带着许僖公去见楚成王。许僖公及其大夫等人是这样子的:许僖公本人被反绑两手,嘴里衔着璧玉,大夫们穿着孝服,士则抬着棺材。

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士舆榇。

楚成王一看,这是什么架势?不懂啊,便询问大夫逢伯。

逢伯回答说:“从前周武王打败殷商后,微子启就是这样做的。当时周武王亲自解开他的捆绑,接受他的璧玉而举行扫除凶恶之礼,烧掉他的棺材,给以礼遇而命令他,让他回到原地原位去。”

楚子问诸逢伯,对曰:“昔武王克殷,微子启如是。武王亲释其缚,受其璧而祓之。焚其榇,礼而命之,使复其所。”

楚成王听了逢伯的话后,按照当年周武王的做法接受了许僖公的投降。

2、郑襄公降楚

《左传》中记载,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楚国以郑国朝晋暮楚为由,出兵讨伐郑国。楚庄王亲率大军攻打郑国都城新郑,但连续17日都没能攻下,又是三个多月过去,终于攻入城内。

这时,郑襄公看到晋国是指望不上了,再不投降就真的灭国了,便投降了楚庄王,我们看看他是怎样进行投降礼的:郑襄公脱掉衣服,牵着羊来迎接楚庄王及其带领的军队(“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并向楚庄王表达了自己投降的真情实意。

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肉袒者,谓袒衣而露肉也。

这里的“肉袒”指的便是脱掉衣服露出上身;“牵羊”则是字面意思“牵着羊”,以此表示犒劳对方的军队。“肉袒牵羊”的目的就是,向对方低头谢罪,以表臣服。

左右随从劝楚庄王别应允郑襄公,但庄王最后还是接受了郑襄公的讲和。

以“许僖公降楚”与“郑襄公降楚”为例,浅谈春秋时期的投降礼

二、投降礼的五种形式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投降礼大概包括这五种形式:面缚、衔璧、衰绖、舆榇、肉袒。

1、面缚

《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肉袒面缚。

微子启在向周武王表达投降的仪式中,就是用的“面缚”。

对于“面缚”一词,魏晋学者杜预作注:“缚手于后,惟见其面,以璧为贽,手缚,故衔之。”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面缚者,缚手于背而面向前也。”语言学家杨伯峻也说:“面缚,反其手而缚之于背:许男面缚。

多数学者都同意上述观点,即面缚就是把手绑在背后,而面朝前方。

“缚”,即人的手被绑于背后,说明其绳索加身,等同囚犯,也说明此人手无寸铁,几乎已无战斗力,就差等死了。许僖公仿效微子启做这样的动作,也是向楚成王表示:自己真心投降,要杀要剐单凭楚王一句话。

2、衔璧

“璧”,在古人看来象征着“天”,是作为祭器和礼器的重要存在。

以“许僖公降楚”与“郑襄公降楚”为例,浅谈春秋时期的投降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中就曾记载: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许僖公和微子启做投降礼(微子启所持“祭器”指的就是“璧”)时均口衔代表祭器和礼器的“璧”送给受降者,来表示自己的生死任由对方来决定。

3、衰绖(cuī dié)

“衰绖”是丧服的意思,正如杨伯峻所说“先穿孝服,示其君将受死”。衰与绖是丧服的主要两部分:古人丧服胸前心口处缀的长六寸、宽四寸的麻布,叫做“”;围在头上的麻带子叫做“首绖”,缠在腰间的麻带子叫做“腰绖”。

以“许僖公降楚”与“郑襄公降楚”为例,浅谈春秋时期的投降礼

公元前645年的韩原之战中,晋国国君晋惠公被秦国俘虏,其同父异母的姐姐、秦穆公的君夫人穆姬听说弟弟要被带到秦国来领罪,就领着太子罃等三个子女登上堆满柴草的高台(要自焚),接着派人捧着丧服去迎接秦穆公(“使以免服衰绖逆”)以向其请降。

4、舆榇(yú chèn)

关于“舆”字,杨伯峻曾批注:“舆,举而行之。”所以,在这里是动词“抬着”的意思;“榇”,是棺材的意思。

“舆榇”,即大夫、士等人抬着棺材跟随着,准备为将死的国君举行丧葬之礼,表示请降之人不再抵抗,自请受刑,其中带有一种决死的意味。

以“许僖公降楚”与“郑襄公降楚”为例,浅谈春秋时期的投降礼

5、肉袒

除了以上四种,“肉袒”也是投降礼的一种。《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

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我们可以看到,微子启露出上身,两手绑在背后,除了“面缚”,他还让人左牵羊,右持茅,跪在地上求周武王宽恕。最后微子启获得了周武王的谅解并被释放,并恢复了他原来的爵位。

在先秦时期,裸露身体,尤其是当众裸露,只有没身份没地位的人才这样做,对那些身份高的人,尤其是国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想当年,即位前的晋文公在外流亡至曹国时,曹共公趁他洗澡想偷看他生来畸形的肋骨,如果这种无礼行为被其得逞了,对晋文公来说无疑也算是一种耻辱了。

以“许僖公降楚”与“郑襄公降楚”为例,浅谈春秋时期的投降礼

当然,还是有特殊情况的,譬如请降或祭祀这样重大的事情发生的时候。诸侯贵族、尤其是国君裸露身体,说明当时的情景已经很严峻了,也充分表达了当事人的恭敬和惶恐。

三、春秋时期其他类似案例

面缚、衔璧、衰绖、舆榇”——赖国国君跟着许僖公有模学样地也做了这么一套系统性的请降形式。《左传·昭公四年》记载,楚灵王要灭赖国,赖国国君赖子便学当年许僖公一般,双手反绑,口衔玉璧,士露出上身、抬着棺材,向楚灵王请降。楚灵王乍一看没看明白,大夫椒举(伍举)就给他讲了当年许僖公降楚成王一事。楚灵王一听,虽然决定“迁赖于鄢(灭赖国)”,但也照着先王的样子,“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接受了赖子的投降。

春秋时期关于“肉袒”请降的其他案例有不少,在此举三例:其一,楚庄王派兵包围宋国后,宋昭公“

肉袒执牺(纯毛色的牛)”请降;其二,越国军队攻入吴国都城时,遇到伍子胥阻挡越军的灵异现象,范蠡、文种“稽颡(跪拜磕头)肉袒”,虔诚地向伍子胥请降,最后才得以顺利进城;其三,吴国战败后,吴王夫差派大夫王孙骆“肉袒膝行(跪着向前走)”,以向越王勾践请降。

这些请降的人中有牵牛的,有磕头的,有跪着走的,但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有着“肉袒”这一行为。

结语

春秋时期的投降礼,一般发生在国家存亡之际或者国君本人处于危难之时,在战争中或战后,弱势的一方摄于强势一方的军事或地位威胁,转化为请降者向强势一方以请降的方式示弱,以达到国家或国君不受伤害的目的。

请降者通过投降礼的方式来请降,一般会得到受降者的谅解,国家会因此不被灭,国君会因此不被杀。当然,也不排除请降者即使用了投降礼,也逃不过国家被灭或国君被杀的命运,比如上文所说的赖国,国家被楚国灭亡了,但国君赖子则幸免于难,比如被勾践灭掉的吴国。

上述五种投降形式,无论是哪一种,对于请降者自己来说都是莫大的羞辱,但是不得不说,他们对投降礼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国家灭亡,保证了宗室的祭祀,比如我们提到的许僖公和郑襄公等国君,而且他们的及时请降,也同时避免了战争的继续进行及军民的进一步伤亡,在一定意义上对社会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请降者的忍辱和牺牲,受降者的谅解和成全,双方的努力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无疑是一朵璀璨的烟花,虽然时间短、影响范围有限,但毕竟曾经照亮过那一方历史的天空。

以“许僖公降楚”与“郑襄公降楚”为例,浅谈春秋时期的投降礼

此文所述的“投降礼”只是周礼的一种,想了解更多周礼知识,打开手机中的“今日头条”APP,在上方搜索框中输入“周礼”,再点“搜索”即可,有关“周礼”的各种知识全都囊括啦。

以“许僖公降楚”与“郑襄公降楚”为例,浅谈春秋时期的投降礼


<code>参考文献
《左传》《史记》《说文解字》《春秋左传注》《“面缚”考》《里的投降礼仪》/<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