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刘邦早年贪财又好色,萧何、张良等人为什么还愿意追随他?

李依舅


刘邦好色,这是事实,他不但早年好色,他这一辈子都好色。但说刘邦贪财,那就是想当然了。

《史记》中,司马迁用一句话概括刘邦说: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说刘邦这个人大脾气,豁达,喜欢撒钱,对别人特别好。

至于说萧何和曹参作为县政府的官员,为什么愿意跟随“小混混”刘邦?

那是因为刘邦可不是整天只喜欢喝酒睡寡妇,他是一个见过世面,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刘邦只比秦始皇小3岁。

所以刘邦年青时,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六国,刘邦的青春是在战国时代渡过的。

战国时代是一个贵族时代,是天下纷争的时代,是一个谋士、侠士、刺客、辩士风起云涌的时代。

那时的有志青年,都喜欢去大贵族的门下当门客。

我们熟悉的古文《冯谖客孟尝君》,就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生动描写。

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年青的刘邦只身到远方去投奔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想到他门下当一个门客。

可惜的是,当时的通信不发达,刘邦不知道信陵君早死了,他这门客就没当成。

不过他认识了一个跟了信陵君好多年的门客--张耳。

刘邦多次去投奔张耳,在他那一住就是好几个月,结交天下豪杰。

张耳,在秦末汉初也是一个豪杰,是“刎颈之交”这个典故的主人公,在《史记》中是有传的。

刘邦后来又认了一个豪强做大哥,这个人就是王陵。

王陵本是一方豪强,在秦末也拉起一支队伍起义,后来看刘邦干大了,投奔了刘邦,刘邦称帝后封他做了右丞相。刘邦著名的汉初三杰论,就是和王陵闲聊天时说的。

青年刘邦千里奔走,干谒豪强,广结朋友,看完这些,你还认为他每天就是在村里拱寡妇门,喝霸王酒吗?

刘邦还有一帮小弟,对他那是忠心耿耿。

樊哙和刘邦的关系那就像李逵和宋江一样。

还有一个小弟叫夏侯婴,可以为刘邦去坐牢。

夏侯婴开始在县里养马驾车,说白了就是个司机。每次送完使者或宾客,路过刘邦的泗水亭,都要停下来和刘邦聊半天。

后来夏侯婴当了县吏,和刘邦关系更亲密了。

一次,刘邦开玩笑不小伤了夏侯婴,被小人告了。

秦朝法律,公务员伤人是重罪。为了不让刘邦受到处罚,夏侯婴就说是自已伤的,不是刘邦。

刘邦也不承认。

这个小人不罢休,致使案子又被翻来重审。夏侯婴被杖击了数百下,关了一年,也没改口。

刘邦最终没有受到惩罚。

刘邦不但有见识,有抱负,他身上还有一种藐视一切的大哥风范。

这在他赴吕公宴的事件中有淋漓尽致的表现。

刘邦,用一生的青春才华去搏取功名。他也游历过各地,他也遍谒过豪杰。

眼看着年华一天天逝去,却一事无成,不得不回到家乡,争取到了一个小小的亭长。这是一个要随时押人去修长城的苦差事,但好歹也算个公务员吧,可以稍稍慰藉一下这个中年大叔的心。

有一天,县长来了一个贵客,叫吕公,大家纷纷去贺。萧何居然规定贺礼不够一千钱的坐在堂下,欺负老实人没钱。

刘邦偏不信这个邪,到门口大咧咧的喊一声:”刘季贺钱一万“,就进去了,一个子儿没给。

吕公一听,赶紧到门口去迎接。一看刘邦的面相,贵不可言。

刘邦到宴席上,看着这一群庸庸碌碌,却个个比自已有钱有权的人,心里气不打一处来。

把他们一个个连羞辱带讽刺一番,然后直接做到了首席上,大吃大喝,无所顾忌。

看完这些,你是不对刘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呢?

课外小故事:萧何本来在县里做吏。在刘邦还是一个平民的时候,萧何就多次凭着官吏的权力保护他。

后来,刘邦当了亭长,萧何更常常帮助他。刘邦去咸阳出差,别的官员都送他三百钱,独萧何送他五百钱。

估计这也是萧何好朋友曹参后来和他不说话的原因。

他们俩都看重刘邦,而萧何独特自多送了二百钱而不和曹参说,显得曹参在刘邦面前不如萧何。


刚刚历史


说刘邦好色是对的,贪财是不对的,他贪酒,不是贪财。

刘邦为人性情豪爽,爱结交朋友,喜好施舍,慷慨豁达。但是这些性格的优点并不能掩饰他生活的窘迫,终日呼朋唤友,徘徊于酒肆市井,无所事事,连父亲也骂他没出息,比不上埋头经营家中产业的阿哥刘仲。刘邦不为所动,依然我行我素。很多年后,成为皇帝的刘邦有一回在酒宴上,以戏谑的语气对老父亲说:“父亲大人常说我不会经营产业,如今我的成就与阿哥相比,谁多呢?”

刘邦的两大嗜好是美酒与女人,而且一生未改。那么他为什么有一种魅力,能让人甘心跟随呢?

首先,他不甘下流。

虽然早年混得很差,但刘邦性格有很清高孤傲的一面。比如说,他只当了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官不大,但他很高傲,看不起县衙里庸俗的官吏,在同僚面前总是表现出傲慢的神色。

当时有个富翁吕公,举家迁到沛县,在家中设宴,招待各方人士。依当地习俗,赴宴时少不了要带上见面礼,负责收礼的人,是沛县的官吏萧何,贺礼不足千钱者,只能就座于堂下,只有献上厚礼者,才有机会成为上座贵宾。刘邦没钱,但他不甘下流,我没钱我也要当上宾才行,我才不甘心坐下座呢。于是他写了一张礼单,上面写着“贺钱一万”,其实他身上分文没有,只开出一张空头支票。萧何高声呟喝:“刘季,贺钱一万。”满堂皆惊,吕公亲自上前接迎。

刘邦这一忽悠,居然改写了命运。因为颇懂相术的吕公看中他这种不甘居下的孤傲性格,这是能成大器的性格。所以吕公并不追究刘邦贺礼的虚实,便拉着他入上宾座。刘邦也不客气,昂然入座,没有心虚与胆怯,甚至时不时出言不逊,羞侮座上的其他客人。

这次恶作剧后,吕公居然把女儿吕雉嫁给刘邦。看来吕公识人之才,不亚刘邦呢。

其次,刘邦有义气。

当时秦始皇在郦山大建工程,从全国各地不停地征用民力服役,沛县也未能幸免。一群犯人苦力被征集前往,领队的人就是泗水亭长刘邦。秦政苛暴,人命如草芥,郦山脚下早已是白骨累累,来自沛县的苦力们对未来极度悲观,名为服役,实则送死,与其送死,不如逃跑吧,一路上三三两两地逃走了。

性情豪爽的刘邦并没有为难这些逃亡者,一路上人越来越少,走到丰西大泽时,这支苦役队伍剩不到一半人,即使到了郦山,也交不了差了。刘邦转念一想,得了,不就是一个小小的亭长吗?这个官不要也罢了,弃不足惜,干脆就当一个浪迹江湖的草莽英雄吧。

就这样,刘邦把犯人苦力们全都放走了,有那么十来个人无家可回,索性就追随刘邦,在芒山、砀山一带藏身。这是刘邦自由自在的逍遥岁月,这段岁月对他很重要,因为他第一次成为一群人的领袖。正因为他有义气,所以大家才会跟他混。

其三,刘邦有惊人的天赋

题目说,为什么萧何,张良愿意跟刘邦混。因为他有惊人的天赋。

张良刚去投奔刘邦时,就被他的天赋所折服。在起兵之前,刘邦没带过兵,没打过仗,对行军作战也一窍不通,而张良却熟谙《太公兵法》,热衷于军事理论研究。张良给刘邦讲授兵法,刘邦只听一遍就掌握了,并经常采纳张良的计谋。可是张良跟其他人说兵法时,谁也没有弄明白,他不禁感叹说:“沛公的才能大概是上天授予的。”

刘邦的这种领悟力,是天生的,非常非常的厉害,思想非常敏捷,反应非常快。比如说,他被项羽的士兵射中胸而跌落马时,却按着脚说,小贼射中我的脚趾。反应如此之机敏,令人叹服。再比如说,他让韩信前来会合,韩信却跟他说要当齐国假王(代理国王),刘邦大怒,刚要破口大骂,张良踢了他一下,他就改口说:大丈夫要当就当真王,当什么假王。这种反应能力,真是没话说的。

当然,他还有很多优点,就不一一罗列了。


君山话史


贪财好色,是人的本性,关键在于是否合法合理。刘邦贪财,可是不偷不抢;担任沛县泗水亭长期间,和沛县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可没人说他贪污,也没人告他偷抢。吕公请吃饭,刘邦没带一个钱,吹牛说出贺钱一万!可他也没有贪钱来送礼——所以,他比眼下的很多亭长都不贪钱。至于好色,他先娶吕雉,之前还有个相好的曹大家,后来又纳娶了戚夫人等等,但也就如此而已,难道你指望古代中国的皇帝一夫一妻吗?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刘邦这人早期名声不好,第一是不爱劳动,也就是懒惰。见证人就是他爹,常说他不如哥哥会经营,日后在统一天下之后,刘邦还拿此事和刘太公开玩笑:“您看我和刘仲(刘邦的二哥)到底谁创下的基业大?”

第二是与秦国当时的主流意识不太合拍,法家是此时的主流,可刘邦却不学法,反而仰慕信陵君,早年还曾想投入信陵君门下做个门客,结果西行至大梁,信陵君已死,正好信陵君的门客张耳在召纳门客,于是投到张耳门下,两人结成知己。等到魏国灭亡,张耳被秦通缉,门客皆散去,刘邦便只能回到家乡沛县。

但,刘邦最后能成大事,因为他拥有更多优点,最重要的,是宽厚大度。譬如说他押送徒役去骊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其他人在这个时候,或许就会暴怒、打人甚至杀人、激起事变,或是害怕、畏惧乃至自杀。可是刘邦的反应却与众不同,他停下来饮酒,喝完酒就把所有役徒都放了,为什么?因为他觉得,反正人数不够,到咸阳也是一死,不如各自逃命——正因为这份豁达,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这伙人便是刘邦起义的第一批拥趸。而在沛县起义之后,身为文吏的萧何、曹参,因为深恐举事不成、被秦诛灭九族,就竭力推举刘邦。刘邦却不想那么多,一口答应,为此才成了这支起义军的头头。后来西征关中,大家都看好沛公做西征军统帅,为什么?无非也就是刘邦这人做人还不错,比较宽厚,可以减少秦军的抵抗而已。

刘邦的另一个优点,是能容人用人,认识到自己的不对就愿意认错改正。当时的刘邦,力量并不是最强。可是张良与他一交谈,就有相见恨晚之意,为什么?就是因为觉得刘邦能用人。郦食其说沛公傲慢而看不起人,但还是愿意追随他,两人相见一席交谈,刘邦觉得这人不一般,便起身道歉,以礼相待。进入咸阳之后他也曾贪图享受,樊哙劝他还不听,可张良来劝,他就觉悟了,这就率军退到了灞上,与秦人约法三章。

离楚归汉的韩信,一开始只是做个小官,夏侯婴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向刘邦推荐,刘邦也没太大反响。后来萧何也十分赏识韩信,多次向刘邦推荐,刘邦照样不理。直至“月下追韩信”事件发生,刘邦才真正引起重视,终于任命韩信做大将。在拜将之后,刘邦询问韩信有何良策,韩信为其分析三秦形势,准确到位,刘邦这才大喜,以为得信晚。而最终刘邦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韩信。

所以不妨这么说,有用人的气度、方法,能容人不足,这便是刘邦的最大亮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是很少能遇到刘邦这样的人,相反更多的是嫉贤妒能的人、营私舞弊的人、虚情假意的人,这些人在管理的位置上太多,正是现实的悲哀。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刘邦贪财又好色,不是传说,是事实。

刘邦贪财又好色,不是早年,是终其一生,刘邦都是贪财又好色。

刘邦贪财又好色,但却懂得分时候,分对象,这就是刘邦和那些贪婪之人的区别。

说贪财

当刘邦还在沛县的时候,卢绾在外面欠了赌债,刘邦二话不说,帮卢绾扛下了赌债,债主追上门来,把刘老太公气的直跺脚。

荥阳被围时,陈平献上“离间计”,刘邦二话不说,砸万金,雇人去楚营散步谣言。

垓下之战,韩信迟迟不发兵,刘邦与张良一商量,告诉韩信,齐地归韩信你了,于是乎,韩信发兵,项羽自刎。

说好色

刘邦攻入咸阳,秦宫的富丽堂皇令刘邦迷醉,左拥右抱胡亥妃子,闭门三日不出。项羽攻破函谷关,萧何叩门。刘邦毫不犹豫,封存府库,紧闭宫门。还军壩上,不带走一金一银一美人。

这就是刘邦,刘邦身上有很多毛病,没错,他就是一个老流氓。可这个老流氓眼光独到,他不是不爱惜钱财不喜欢美女,他是懂得轻重厉害。

帮卢绾还债,换来卢绾的追随报效;砸重金散布谣言你,换来范增一条老命;许韩信齐地,属的是项羽的属地,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换来整个天下,齐地最终还是刘邦的;闭秦宫还壩上,换来项羽犹豫不杀,退一步海阔天空,从此刘邦天高任鸟飞。

这就是刘邦,不贪小财小色的刘邦,萧何、张良就是看到了这一点,知道刘邦有能力得到天下,才愿意誓死追随他。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这个贪财好色与萧何、张良追随不追随他没有直接关系。

举个例子:你现在公司的老板贪财,好色。但是该给你发的工资一分不少,甚至比其他企业工资还高,事情就放手让你去做,这样的老板你愿意不愿意追随上班?

贪财不等于吝啬,好色跟你张良、萧何有什么关系。你们两个大老爷们还怕什么色。

张良、萧何为什么追随刘邦,其实《史记》中有写

张良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张良跟刘邦出谋划策,刘邦懂得,能用其计。其他人都不能。张良就知道刘邦是天授,于是只跟他了。

再看萧何:

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

——起义时一度大家推萧何(县衙秘书)和曹参(监狱狱长)领头。萧、曹怕被灭族,不肯,推刘邦。父老也承认刘邦遇到过许多怪事(斩蛇、七十二黑痣之类),然后占卜吉利、然后迷信,就推他了。

从他们二人自己的回答来说,刘邦不仅是天授之人,更胆识过人,这不正是领导人该具备的功能之一么?

再来看出的价码,一路封王封侯,后期刘邦也确实这么做了,各种王,至于再怎么收拾是另外一码事情。

最后一点说到用人,张良评价刘邦一句话说的很正确:说有自尊的君子多归项羽,爱利益的小人多归刘邦。但世上君子少而小人多,所以刘邦能争取到更多数。

而在刘邦用他们之前,他们是干什么的?

张良是一个刺谋划家兼通缉犯、萧何是县吏。如果刘邦不是知人善用,哪还有他们什么事。

按张良、萧何心里的话来说:刘邦是天授。天授者,天才也。


笑尝历史百态


贪财好色对于普通人来说是缺点,但是对于政治人物,这些都是无伤大雅的。人不会只因为私德好去跟随一个政治人物。

或者换个比方,假设你的上司爱钱又好色,是个油腻的中年人,但他有担当能揽事情,管理能力强,业务能力出色,每年能带领你们获得极好的业绩,导致最后你们的团队奖金拿的是全公司最多,你还要不要跟他?我想你多半还是会为自己的利益而跟着他,而不会有什么道德洁癖。

把这个领导换成刘邦,问题的答案就显而易见了,当初刘邦在乡里就是做亭长,说明他本人本来就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在押送犯人路上不忍犯人丧命跟着犯人落草说明他很讲义气。沛县有人起义杀了县令,萧何、曹参等人都不敢做主,众人请刘邦做主,刘邦当仁不让,说明他很能负责任,做老大。

就这样当上老大,领着兄弟们把脑袋别在腰上起义反秦,再和项羽对着干,此等气魄历史上也没几个人。

最令人佩服的是,他很懂政治,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每当团队遇到危难时,能做出正确抉择,挽救整个团队的命运。为了团队的生存,他不惜当着项羽的面说,你既然抓了我的父亲,把他煮了,就请赏我一碗。等到韩信在齐国打算申请自立为代理齐王,刘邦虽然生气,但在张良劝说下还能封韩信为齐王,可以说是能屈能伸了。

他就这样夺取了天下,可以说是带领了最成功的创业团队了。看看现在千分之一的创业成功率,你就知道刘邦当时有多么不容易。除了他贪财好色的缺点之外他的人格魅力还是很强大的,而且等到攻破咸阳,能克制自己的缺点,封存宝库,不接近妇女,自制力也很强。

说他滥杀功臣,其实他的老班底萧何、曹参、周勃、樊哙都没死,混的也都好,张良也得到善终。你跟这样的老大有前途,为什么不跟着他呢?


地球知识局



“食、色,性也。”刘邦确实“好酒及色”,可是他也“宽仁爱人,意豁如也”。萧何、张良等人愿意追随他,说明他是又领导能力和领导魅力的,还有他的说话艺术也很棒。

刘邦曾经去咸阳服徭役,然后远远地看到了无双雄主秦始皇,羡慕得直流口水,叹着气说:“大丈夫当如此!”许多人将这幕说成是刘邦看到秦始皇后,便生出要取代秦始皇的想法,这是很牵强的,这句话只是刘邦对于位高者的羡慕和向往罢了。


萧何:刀笔吏,应时势随刘邦,沛县起事。

刘邦的发家要从吕公说起,吕公为躲仇家跑到了沛县,县令为吕公设了酒宴。刘邦听说了以后,便想去蹭酒喝蹭肉吃,到了那以后,吕公见到刘邦,“大惊”,可把吕老头给吓坏了,赶紧起身去迎刘邦。刘邦痞气瞬间上来了,更不客气了,哼哼着坐到了上座。这场酒宴的负责人是萧何,没错,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萧何,看到吕公吹捧刘邦,心里可能有点小嫉妒,便说:“刘邦这人喜欢吹牛皮,做不成事的。”这是萧何关于刘邦最早的评价,当然也可能是玩笑话,毕竟刘邦和萧何是朋友。在陈吴起事后,刘邦说服沛县百姓杀了县令,然后当了沛县的领导人,萧何便顺势跟了刘邦。

事实上,在刘邦发家以前,萧何给过刘邦许多帮助,在刘邦起事时也推选刘邦做领导。后来,萧何月下追韩信,让刘邦如虎添翼。刘邦对萧何的评价是:“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张良:张良下邳遇刘邦,士为知己者死。

陈吴起义以后,张良想去留县投靠楚假王景驹,没想到在途中遇到了攻下下邳以西的刘邦,张良想了想,跟谁混不是混?于是投靠了刘邦,刘邦让他负责后勤工作。张良研究过兵法,所以经常给刘邦献计献策,这时痞子和知识分子的差距便出来了,刘邦听了张良的计谋,哎呀,小伙子可以啊,你这谋略很好,我喜欢。张良曾经也给人做过谋划,可是他们都觉张良的策略不好,没有听从。这边刘邦却用了,张良瞬间在心中感叹,老刘,还是你懂我啊,这可能是天意吧。这便是所谓的“士为知己者”。

张良在跟了刘邦以后,刘邦有时行事不经大脑,不过倒也听得进张良的劝说,张良具备良好的大局观,这点恰恰是刘邦所欠缺的。刘邦自己也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刘邦何以能得萧何、张良等良臣好将的追随?他具备领导应有的基本素质。

刘邦可谓深谙心理学,同时具备良好的说话艺术,简称会忽悠。

刘邦在泗水亭当公务员的时候,负责押送服役的犯人去骊山,可是在途中很多人跑了。刘邦心想,这么下去怎么得了,恐怕还没到骊山,这帮混球怕不是要跑完了,然后刘邦停下来喝酒,喝了几杯,假装喝醉了,便解开犯人,对他们说:“兄弟们,你们走吧,这事我老刘给你们扛了!”那帮人听了很感动啊,你老刘这么仗义,把我们当兄弟,咱也不能不讲义气,从今天起,咱跟你混了!然后没过多久发生了斩白蛇事件,这件事经过加工后,被传得神乎其神。

刘邦“装模作样”的功夫很到家,表面工作做得很好,树立了光辉的社会形象。听到楚义帝死了的消息,刘邦的表现更夸张,脱了衣服哭,而且哭得黑天黑地。在众人劝他当皇帝时,刘邦这老小子心里很高兴,可还是要说:“哎呀呀,皇帝应该让贤者当,这皇帝让我当怕是不合适吧?”众臣只好奶声奶气地夸他:“老刘你这人品我们还不知道?你是草根发家的,为了诛杀无道的秦朝付出了多少努力与汗水,你是正义的化身啊,你还论功行赏,等等,你不当皇帝怎么兑现给我们的封赏?老刘你很适合当皇帝!”老刘这才笑呵呵地答应了。

刘邦具有出色的领导能力和领导魅力,虽然经常犯浑,常生疑心,可是却也容得下人,即使容不下也不会盲目下手,也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刘邦看着痞里痞气的,表面看着很容易相与,可是他的疑心还是很重的。萧何跟他够熟吧?在刘邦在外打战的时候,萧何留守关中,可是刘邦不放心,经常借着询问工作动态的名义试探萧何。当韩信说刘邦领兵能力不过十万而自己多多益善的时候,刘邦心里非常不爽,但还是能笑着问他为什么,也仍然敢让他带兵打战。

刘邦敢于并善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具有发掘人才的敏水眼光,并敢用和善用人才。老刘后来问众人,为什么他可以得天下而项羽却不行?他们回答说,你老刘很傲慢,总是轻慢侮辱人,老项仁善,可是老项好大喜功容不下他人,也不能论功行赏,这点你做得很好,我们服你!老刘笑着摇头说,这只是原因之一,我有“三不如”,这点不如张良,这点不如萧何,这点不如韩信,我得这三杰,还敢用和善用他们,怎么能不得天下?你们看看项羽,有范增却不能善用,这下被我怼翻了吧?!


刘邦在打江山时的表现可圈可点,可是总体来说算是面面俱到,能够做到人尽其才和物尽其用,萧何和张良在他手下做事比较舒服,最重要的是,利益能有保证。反观项羽,性格孤傲,自信膨胀到自负,在他看来,天下英雄惟羽而已,无人能入他眼,傲视天下。在项羽这种老板手下做事是很累的,经常担心被扣工资和炒鱿鱼。无论刘邦最后是不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至少在过程中萧何张良他们是有基本的生命财产安全保证的,而且还能发挥自己才能,韩信正是因为得不到项羽赏识重用才投靠刘邦的,再加上当时刘邦经过斩白蛇事件的神化,他的个人威信是越来越强大的,夺取江山的机会也非常大,所以张良萧何他们愿意给刘邦打工。


吾与吾国


这里大家存在一个误解,其实最开始刘邦也没想当老大!

沛县真正的大佬——萧何

让时间回到秦末的沛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施行了郡县制,一县之长官都是有中央外派的,为了防止地方一家独大,当地人是不能做一把手的,这一不成文的规矩一直被沿用至今。虽然在中国史书中沛县当时名义上的县太爷被大家漠视了,但沛县的二把手萧何。

《史记》中记载:“萧相国何者,沛县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yuan四声,见注释1)。”大意就是萧何是沛县人,文章和公务都会不错,在沛县吏员的老大,县令的副手。

船夫在之前写宋朝官吏制度时就说过,能当上一县吏员的,大多是地方富户,而萧何还是吏员老大,那萧家必然是沛县当地豪族。虽然始皇帝对很多地方的豪族连同贵族一并迁往关中,同时留下的权力空白也让后来如萧何这样次一等的家族迅速壮大。

后来刘邦私纵刑徒,能够聚起一伙人躲在山中,也都是多亏萧何隐瞒不报,不然早被秦军消灭于弹指间。萧何与刘邦一直保持着联系,在沛县县令要起义的时候,萧何也是让樊哙第一时间通知了刘邦。大家发现了这段是不是和《水浒传》宋江和晁盖那段有点像,我们继续。

都不愿当老大的尴尬

后来沛县县令死于非命,沛县起义军需要一位领导者,明明都起义了,竟然还没有一个老大,怎么想都说不通啊,其实当时萧何就是沛县整个江湖的幕后大佬,就连主管一县军务的曹参能量也比刘邦大。


《史记》中记载,众人皆推刘邦,刘邦力辞不就,大家回忆一下,选举第一个抛出来的都是砖,后来的才是正主,正所谓抛砖引玉。刘邦心里门清啊,萧何或者曹参都是沛县背后势力的大佬,他们不发话谁敢当老大,但有意思的事情来了,“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

看到了么,萧何和曹参家大业大,出来当这个带头大哥风险太大,索性不如让混江湖的刘季也就是刘邦出来“顶缸”。历史故事就是这么惊人相似,武昌起义后黎元洪不也是被拿枪顶着出来“顶缸”,结果成了民国大总统,而刘邦也因沛县起义在秦末诸多义军中打响了名号,更是得到后来项梁的支持,就像滚雪球一样,等发现刘邦真正做大,萧何也只能甘做配角,辅佐“老大”了。至于张良来到刘邦身边时,刘邦已经小有气候,张良也只有辅佐的份了。

注释1: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


瓦尔登的船夫


史书上记载刘邦是个流氓,而没有记载他贪财好色。

“流氓”古代的意思和现在不一样。古代的人只要游手好闲、不事劳作都会被成为流氓,现在则将好色调戏妇女的男人称作流氓。

刘邦不事劳作是事实,好色也是事实。但他不调戏妇女,更不贪财。

刘邦的家庭不是大富之家,在父亲刘太公和两个哥哥的经营下也是小康家庭。所以刘邦和弟弟刘交都有条件读书学文化。刘交爱好读书,后来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名人。刘邦却不爱读书,而尚游侠。

刘邦实际只比秦始皇小三岁,他年轻的时候还是战国时代。那时候的君主、贵族还有高官都喜欢养士,所以很多“士”都依附于这些人,以为晋升之阶。

魏国公子信陵君是魏王的弟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是食客三千,是游侠们向往敬重之人。年轻的刘邦也想去投靠信陵君,但是刘邦去的时候,信陵君已经去世了。所以,刘邦就投靠了张耳。

张耳是外黄的一个大地主,曾经是信陵君的门客。信陵君死后也开始招致门客,在江湖上名声很大。刘邦在张耳这里呆了很久,和张耳结为了好友,学到了很多的处事、做人等经验。

后来的反秦起义中,张耳也是一路诸侯,最后做了赵王。张耳不幸战死后,刘邦将张耳的儿子张敖立为赵王,并将自己和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嫁给了张敖。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巩固统治,秦国对儒生和游侠的打击很大。刘邦只能结束游侠生活,回到沛县。

多年的游历生活使得刘邦无法安心于种植耕作,于是他就在家乡四处游走,交接朋友。这就让安分守己的乡亲们看作是不务正业,“流氓”。就连父亲刘太公都看不起他,说他不好好劳作发家。

但是,刘邦在沛县的交游却让他结识了很多好友,这些人都成为日后西汉开国的功臣集团。更重要的是为他打开了机会之门。

刘邦是好色的。他四十多才娶了吕雉。这在那个时代是罕见的。一方面是穷,另一方面是他的生活方式为一般人不认可。但是作为江湖中人,女人是不缺的。比如刘邦的大儿子刘肥就是他和一个寡妇的私生子。

没有听说刘邦强抢霸占过妇女,因为这样的行为是为人不耻的,如果他这样做,他的那些江湖朋友也会远离他的。

后来,刘邦做了汉王、皇帝以后,倒是很享用美人。当然这本就是一个帝王的本性。那个男人不梦想这样呢?

刘邦完全不贪财。

项羽外面看像是个汉子。可是要将爵位封人的时候,他一定会翻来覆去的摩挲印绶,非常的舍不得。

刘邦却完全不这样。他不光节衣缩食,拿出巨量的黄金收买项羽的部将。他还向天下豪杰发出英雄贴,只要能灭项羽,他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天下。

后来刘邦封了100多个侯爵。不光在数量上是历代开国帝王中少见的,而且这些侯爵是真正裂土的,不是后世的名义上裂土。侯爵们在自己的封地是有完全的自治权的。

萧何、张良为什么愿意追随刘邦?

萧何是刘邦的老乡和前同事。刘邦在游侠的时候,就结识了萧何。相信是刘邦身上的领袖气质征服了萧何,所以在沛县的时候,萧何就多次帮过刘邦。当反秦起义风起云涌的时候,也是萧何联络上在芒砀山落草的刘邦,使得刘邦占领了沛县,拿到了起义的第一桶金。

之后,刘邦在前线开疆辟土。萧何掌管后方,征兵、搞生产。刘邦一次次战败,输的裤子都快没了,是萧何又送来了壮丁和粮草。

所以,虽然萧何没有在前方杀敌的战功,刘邦却称他是“汉初三杰”,将他的功劳排在功臣榜的第一位。

张良出身韩国贵族。他的祖父等三代都是韩国的相国。所以,当韩国被灭后,张良变卖所有家财,招募亡命之徒要刺杀秦始皇。后来,在博浪沙,张良派出的刺客击碎了秦始皇的副车。张良被迫流亡天下。

所以说,张良实际也是江湖流浪的游侠。

秦末起义风潮中,张良当然就辅佐了韩国贵族后裔的韩王。期间,张良结识了刘邦,两人相互欣赏。但一开始,张良还是没有归顺刘邦,后来才到了刘邦的麾下。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张良也为张良运筹帷幄。刘邦当了皇帝后,封张良为万户侯,很多大将不服。因为张良从没有冲锋陷阵。但刘邦却对大将们说,你们是功狗,是猎人捕猎的好帮手,张良是功人,指出去那里找到猎物。


仅凭刘邦对萧何、张良的知人善任,刘邦就是个好的领导者。这样的人当然是有很多人追随了。


故纸汇


萧何和张良两位知识分子知道,跟上刘邦这个大流氓就如虎添翼,最后就形成了一个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的真正可怕的大好局面。


首先,刘邦贪财又好色,小坏事不断,大毛病也犯,反正不算是一个真正的好人,但也不是一个特别坏的,甚至坏到流坏水的人,总之如果用现代的语言来形容,那就是一个小流氓或顶多就是一个大流氓而已。


但有一点,如果非要说刘邦是个小流氓,但他可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流氓,而是一个为人豁达,敢于担当,能够冲在前面,特别是有了小兄弟的时候,他能够舍得发钱,哪怕虽然他很贪,也好色,但是对待兄弟们,他可就是另一番情况和景象了。

其次,萧何和张良跟着刘邦也都是一个共赢的状态,大家都认为刘邦占了很大的便宜,反过来说,张良作为一个谋士,或者叫知识分子,萧何是一个小官吏,他两人实际上也没有更好的去处,如果说跟着刘邦共创佳绩,就像现在的创业公司,只是三个人的定位不同。刘备就是天生的那种ceo,董事长级别的,张军就是那个懂核心技术的大拿额,萧何呢,他就是一个内外协调搞行政的是强力

执行者。

你说他们三个凑在一块,不就是共赢吗?所以也符合那时候创业公司的特点,组建了一个互补的团队,相互之间形成了正向合力,你加一我加一,最后大于三的一个局面,这就是共赢的思想在刘邦那时候的一个注解。

第三,我要重点来说明的一条是,刘邦这个小流氓,混社会比较早,敢打敢枪,喝一瓶搞一场,这在乱世就是很厉害的啦。



可是如果要成大事,这就不行了,因为你这打来打去,最后无非是要送命,如果说要去夺取江山当皇帝,那就更没得说了,迟早死的很惨,在这种情况下,张良和萧何不期而来,形成了一个最好的搭配,最后就会这样的一个局面出现了,刘邦是一个小流氓或者大流氓,但是这并不可怕,但是有了萧何和张良这样的知识分子,那么流氓就有文化了,他们给他出谋划策,他就负责指挥人前面冲锋陷阵,指挥军队战士往前打,那出现的局面马上就会不一样了。



以前那个小流氓现在不一样了,那是因为后面有军师给他出谋划策,那么这样的流氓恐怕不好办了,现在有的流氓都已经把自己洗白了,成功上岸,都不好对付了,人家以办公司的面目出现。有彻底扫除,就又得另寻计策。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历史上,对于刘邦来说呢,不就是用的现在这些小流氓们的一招吗?

1+1+1等于3,最后竟然变成无穷大了,这也是太可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