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 A股行情總結與展望

週二10年期美債利率水平罕見的升破3%這個重要心理關口也引發了投資者強烈關注。要知道作為全球金融資產定價之錨,10年美債收益突破新高讓市場擔憂全球流動性或有加速收緊的風險,隔夜美股應聲大跌,並且考慮到美聯儲已步入加息縮表通道,未來利率水平可能繼續水漲船高,全球“錢貴”時代已經來臨。

受外圍市場拖累週三兩市順勢低開,不過隨即A股便走出了典型的滬弱深強的結構性分化走勢,其中創業板一枝獨秀表現較強,而大盤則全天維持弱震盪,振幅僅區區10餘點。

近日召開的中央會議上高層強調要擴大內需,但再走地產和基建刺激經濟的老路子顯然難以為繼,未來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還得在高精尖領域取得系列重大突破。所以市場“心領神會”繼續在科技成長股上大做文章,生物醫藥、國產軟件以及5G通信等概念表現不俗。

具體來看,醫藥板塊一批中線牛股如樂普醫療、開立醫療以及泰格醫藥等集體刷新歷史新高;國產軟件板塊中相對低位的信雅達、聯絡互動以及多倫科技等紛紛超跌漲停;另外,吉大通信強勢三連板也帶動5G通信概念股持續走強;還值得一提的是午後高校概念異軍突起,方正科技、復旦復華等多隻相關概念股相繼漲停。

綜合來說,儘管從指數層面漲跌互現並沒有太大亮點,但中小創局部賺錢效應卻是可圈可點,結構性反彈繼續如火如荼上演。不過操作上依舊不建議投資者在震盪行情中過分激進追漲,因為真正的強勢龍頭幾乎買不到,而跟風股能買入但基本都是“坑”,如週二復活的妖股萬興科技和必創科技等週三紛紛高開低走,振幅高達10餘點,典型的風險與收益不成正比!

而隨著4月臨近尾聲,展望五月我們認為市場很可能是機會大於風險,因為A股已經歷了長達三個月的調整且風險釋放也較為充分,短期即便難有強反彈,但進一步下行空間也不大,而隨著MSCI正式納入A股窗口也漸行漸近,後市迎來一輪修復性行情值得期待。當然重點依舊在科技成長股這邊,因為從近兩日走勢也不難發現,只要大盤擺脫風險區域,場內資金會不自覺的往中小創靠攏,而藍籌在6月窗口期即使會有一波表現,但考慮到機構大資金的抱團力量已近乎瓦解,勢難重演一輪趨勢性行情。

昨日滬指雖小幅震盪但熱點紛呈,其中國產軟件概念板塊繼續強勢,板塊內多隻個股漲停。事實上,在近期的震盪市中,受事件驅動,國產軟件、芯片等概念板塊一直是資金做多的主戰場,湧現出中國軟、同洲電子、兆日股份、國民技術等一批強勢股。

對此,分析師表示,國產軟件、芯片等投資主題逆市崛起,看似受事件驅動有偶然因素,但在全球新一輪科技浪潮疊加我國產業升級大背景下,擺脫高新技術產品進口依賴程度較高,實現國產自主可控勢在必行,映射到二級市場是一箇中長期過程,而諸如軍工信息化、高端製造、高端醫療器械、新材料行業等領域值得重點關注。

進口替代空間廣闊

根據海關總署2017年12月的累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進口的高新技術產品總額為5840億美元,佔2017年總進口額的31.7%,其中集成電路進口高達2601億美元,佔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額的44.5%,遠超原油(2017年進口1623億美元)、農產品(2017年進口1247億美元)、鐵礦石(763億美元)等進口額。此外,高新技術產品中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產品2017年進口額也高達1134億美元。

東方證券港股分析師表示,較高的進口依賴度背後原因在於,中國在某些關鍵的科技創新領域,存在一定的技術落後。這些領域也是未來進口替代改善的重中之重,可以說是中國製造業和科技創新最後需要攻克的“堡壘”。相關政策及規劃已經對這些領域的創新攻克有了非常明確的分類與規劃。

另一方面,在我國進口依賴度較高的某些科技領域有著龐大的市場空間,對國內未來逐步掌握核心技術的領域來說,其發展潛力無疑是巨大的。以軟件行業為例,目前的軟件市場仍是以Wintel為代表的國際巨頭佔據主導地位。2016年全球企業軟件支出為3320億美元,同比增長5.75%,假設保持5.75%的增長率持續增長,則2019年全球企業軟件支出將達3926億美元。

業內人士表示,考慮3年的國產軟件建設、替換期,進行2019年國產軟件替代規模的敏感性分析。假設Wintel聯盟所佔份額為65%(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統計數據)、2019年國產軟件替代Wintel比例為10%,則2019年國產軟件替代Wintel軟件規模將達255億美元,約摺合人民幣1700億元,行業成長空間巨大。

技術累積提供源動力

從技術累積看,我國的進口替代有著雄厚基礎。近年來,我國企業在研究與開發(R&;D)支出上的增長不斷提高,R&;D佔GDP比重也不斷提升。根據世界銀行WDI數據,中國增速較快,(2015年突破2%)已經超越英國(2015年1.7%)。“十三五”規劃提出,2020年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提高至2.5%。這意味著2018年-2020年R&;D佔比年均提高0.1個百分點,未來三年的研發支出將增加7.3萬億左右。政府產業引導基金將大力貢獻於此。

從每百萬人當中研究人員數量來看,中國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但是,從科技論文數量來看,我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發表科技論文數量最多的國家。據券商研報顯示,2016年全年發表科技論文數量超過42萬篇。此外,從專利許可量來看,中國專利許可量2014年處於世界第三,且增速較快。從日本文部科學省的統計數據來看,2014年日本29.7萬件世界第一,中國17.6萬件世界第三,且中國專利許可量增速較快。

對此,分析人士表示,從技術和人力等的積累看,我國製造業已經具備轉型升級的內部條件。同時更要看到,我國科技發展程度的飛速提升以及全球科技浪潮推升中存在的巨大機遇。

中信建投表示,進口替代領域與我國產業升級路徑重合,進口替代是產業升級的重要步驟。當前,我國步入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替代目標的進口替代第三階段。生命科學技術產業、光電技術產業、生物技術產業、計算機集成製造技術產業、航空航天技術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存在貿易逆差,是進口替代的重點行業,同時也是我國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向。因此,當前我國產業升級以進口替代為路徑,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及高新技術行業的自給率,實現國產化與產業升級的雙重目標。

三主線挖掘投資機遇

二級市場上,芯片、5G等主題投資自去年9月中下旬開始升溫,期間經歷幾起幾落,再到近期的集中爆發,湧現出一批諸如聖邦股份、北方華創、紫光國芯等慢牛股。背後投資邏輯除了偶然事件因素,更多是來自行業基本面積極變化的逐步驗證。

那麼,在全球科技浪潮、我國產業升級以進口替代為路徑大背景下,市場的中長期投資機會該如何挖掘?

我國的進口替代經歷了改革開放初期(完成了初級產業的進口替代)、加入WTO(以工業領域為重點進行進口替代)和當前新階段(以生物製藥、汽車、新材料技術密集型行業為目標)。

東方證券表示,國家對科技安全和核心技術的重視將會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必將會倒逼中國加大研發投入,加速國產替代,在芯片、軟件、半導體、軍工等高端科技製造領域勢奮起直追。重點關注三行業。一是計算機行業:中國芯各領域核心技術持續突破,夯實產業生態基礎。重點關注最為核心的芯片領域,同時建議關注自主可控總集成方案商。二是軍工行業:國產自主可控芯片重要突破口,軍工芯片將迎快速發展。基於國內現狀,短期看好已進入軍方供應體系公司和細分空間大、技術積累深厚的子行業,如航空航天芯片等。中長期建議關注FPGA芯片和技術積累量變到質變、能在多個領域實現自主可控的高科技公司。三是電子行業:半導體為大國崛起之旗艦,長風破浪會有時。

安信證券分析師表示,工業智能化“奇點”到來,關注領先機器人企業。隨著人口紅利萎縮、工程師紅利興起,及製造業升級內在需求驅動,我國工業智能化步入增長快車道。2017年我國機器人銷量同比增26%,顯著快於全球增速;產量大增81%。近期國家推出《工業互聯網+先進製造業指導意見》,機器人企業掌握工廠數據,將成為工業互聯網有效入口,增長有望提速。建議關注核心零部件領域、系統集成領域、鋰電設備領域、3C自動化設備領域等。

同時,在工程機械行業中,海外泵閥供貨緊張,長期利好核心泵閥加速進口替代。行業龍頭率先開拓出口市場、集中清理歷史包袱,資產負債表明顯修復,利潤彈性高於收入增速。另外,隨著海外泵閥企業限制產能及優先供應海外客戶,為國產核心液壓泵閥國產化提供機遇。

關注資本倍增,私信本人可獲取牛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