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敗後,風燭殘年的李鴻章出訪德國,為何心生悲涼感慨?

我國近代的開端,出於晚清統治的羸弱時期,中國經歷多場敗仗,每一次都簽了城下之盟,但是對我國影響最大的一場戰爭,不得不說是1894年-1895年進行的甲午戰爭。於理來說,這是我國第一次賠款上億的失敗戰爭,2億兩的賠款超出了當年清政府兩年還多的財政收入總額,這給了本來尚有餘力的清朝沉重一擊,第一次觸及了統治的筋骨,不出20年,清朝就亡了;於情來講,中國上上下下都想不明白,昔日我們瞧不上的鄰國日本,怎麼也敢騎在我們頭頂上了?北洋水師不是亞洲第一的海軍嗎,為何一觸即潰,李鴻章作為當時清朝的重臣,也陷入了痛苦和沉思。

甲午戰敗後,風燭殘年的李鴻章出訪德國,為何心生悲涼感慨?

1896年,晚年的李鴻章踏上了出訪歐洲的歷程,其中最重要的一站就是德國了。在德國李鴻章感觸頗深,悲涼之情油然而生。當時李鴻章作為東方大國的權臣,來到德國後對方也是以禮相待的,德國最著名的兩大人物,皇帝威廉二世和鐵血宰相俾斯麥,都非常尊敬李鴻章,這不是出於禮節,而是對李鴻章多年來處理外交事務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和穩重得體的敬仰。

甲午戰敗後,風燭殘年的李鴻章出訪德國,為何心生悲涼感慨?

李鴻章一到德國的工廠就印象深刻,10幾年前李鴻章親自訂製了德國的定遠鎮遠鉅艦,成為北洋主力,在當時這樣的船舶工業就是中國和日本遠遠不能及的,沒想到經過十幾年之後,德國的國力進一步讓人望塵莫及,無論鋼鐵產量還是經濟體量,德國都已經是世界前三位的國家,德國的克虜伯工廠是全世界最大,產量最高的軍工廠,一年的產量相當於日本當時全國20年的武器產量。李鴻章雖然早就知道德國的強盛,卻沒有想到親眼見到的壯觀景象令他對德國的軍工及科學發展水平側目,感嘆德國好歹不是清朝鄰國,如果是的話,遠遠不是日本這樣的威脅等級。

甲午戰敗後,風燭殘年的李鴻章出訪德國,為何心生悲涼感慨?

李鴻章真正感到顫慄的還不是德國的鋼鐵和武器,畢竟戰爭是人打的,只有先進的武器還不足以保證戰爭的勝利,那麼德國的兵員素質又是怎麼樣的呢?這恰恰是令李鴻章最驚訝歎服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帶著李鴻章,近距離視察了德國陸軍已以及海軍的公海艦隊(1896年德國海軍僅次於英國,並於1914年正式挑戰英國海上霸權),對於打敗了法國的德國陸軍,威廉二世自信的向李鴻章表示,這樣的士兵,如果代替清朝參加甲午戰爭的話,僅僅需要10000人,配合海軍掩護,就能把日本陸軍趕下海。對此李鴻章歎服不已,威廉二世講的其實是實話,日本陸軍的老師就是德國人。

甲午戰敗後,風燭殘年的李鴻章出訪德國,為何心生悲涼感慨?

這次出訪,李鴻章雖然看到了強國的可怕之處,但是對於晚清政府已經於事無補了,李鴻章能力再出眾,見識再廣,也只是一人之力,猶如當年對抗日本一樣,何況李中堂1896年已經風燭殘年,距離他去世還剩5年光景了,留給李鴻章的,也只是在德國的一聲悲涼嘆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