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基本养老制度,家庭主体,氛围很重要,法治保障和谐稳定

我国古代的数千年,都是以农耕社会为主体,国家也没有什么养老制度,更加说养老金、退休金之类,然而,数千年来,养老一直是作为稳定社会的主体,一直以来,孝敬老人和赡养老人,一直是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首先是从思想意识入手,讲究孝道文化,让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孝敬老人的氛围。

我国古代基本养老制度,家庭主体,氛围很重要,法治保障和谐稳定

当然,讲孝道首先要从当官的做起,从而带动更多的百姓去做,因此,一个当官的是否孝敬父母、孝敬长辈,作为升官的必备条件之一,也就是一票否决制。

我国古代基本养老制度,家庭主体,氛围很重要,法治保障和谐稳定

例如在父母健在时,不能出远门,父母去世之后要守制等,都带动民间的孝道文化,所以,一个人要是连父母都不孝顺,就别谈做什么其它的事情了,这样就形成一种浓浓的孝道文化,而且是一以贯之、坚持不懈,不会象其它的一些政策朝令夕改。

我国古代基本养老制度,家庭主体,氛围很重要,法治保障和谐稳定

那么,一个家庭有老人,是依赖家庭养老,而家庭养老主要是儿子,一般女儿不承担或很少承担这一责任。

我国古代基本养老制度,家庭主体,氛围很重要,法治保障和谐稳定

早在北魏时期,政府为保证老人有儿女所养,首创“存留养亲”制度。这个制度规定如果犯人(犯罪极其严重的除外)的直系长辈老无所养,则国家应当对这个犯人减刑或刑罚缓期执行,即便坐牢,也一般关押在当地,不会流放到外地,以便其可以随时回家照顾老人。更有甚者,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达到赡养老人的目的,可以赦免犯人一些不太严重的罪行。

我国古代基本养老制度,家庭主体,氛围很重要,法治保障和谐稳定

唐代养老,先是社会上普遍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子女不仅要在生活起居上照顾和赡养老人,而且要在精神上保证老人的心情愉悦,当时称之为“色养”。

我国古代基本养老制度,家庭主体,氛围很重要,法治保障和谐稳定

“色养”,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奉养父母时要和颜悦色,不能让老人不开心。所以,不管是一般家庭,还是官宦人家,唐代的老人除了在物质上老有所养,还能笑着养老。在唐代,如果儿媳妇不能“色养”公婆,那就可以成为丈夫休妻的理由。盛唐时期,一位叫李向秀的大臣,就因为妻子未能尽到“色养”公婆的义务而将其休掉。

我国古代基本养老制度,家庭主体,氛围很重要,法治保障和谐稳定

所以,我们看《西游记》里说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就是这个意思同,若父母还健在,儿子一般就不出远门,也不分家,更不各自攒私房钱。这种养老的社会氛围,使得老人可以在儿女的全天候照料下,安享晚年。

我国古代基本养老制度,家庭主体,氛围很重要,法治保障和谐稳定

到了清代,家庭养老的法律规定相当严苛,其中,如果老人因为养老无着而自杀,那么儿子要以过失杀人罪论处。

当然,古代当官的还是有退休待遇的,正常退休叫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70岁,汉代只有高级官员有“致仕”,致仕条件是年老或是有疾。

我国古代基本养老制度,家庭主体,氛围很重要,法治保障和谐稳定

汉代规定,俸禄两千石以上的高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功勋极其卓著的少数官员甚至可以享受原俸。另外,在退休时还有一次性赏赐,如钱、黄金、粮食、房屋、车马等。如汉章帝元和三年,贤官第五伦请辞时,被汉章帝赐“以两千石俸终其身”,并加赐钱五十万,公宅一所。

唐朝官员在退休方面明确了“七十致仕”,如果不到70岁,但是体弱多病的也要退职。“唐致仕官,非有特敕,例不给俸”。除非皇帝特批,否则的话,唐朝官员退休后没有退休金,但能得到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

我国古代基本养老制度,家庭主体,氛围很重要,法治保障和谐稳定

宋朝虽然也规定了七十致仕,但并没有实际执行,所以导致朝堂之上,皆老朽昏庸之辈。因为退休只能拿到斗俸,所以官员千方百计拖着不退休。

后来,到了明初朱元璋的时候,退休年龄提前了十年以上,只要年满60岁,就鼓励退休。比如明代的开国功臣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后,于洪武四年,未满60岁时就告老还乡。中央官员退休后享受半俸,一般情况下不给退休官员发退休金,家里实在太穷的话,根据个人申请,“有司月给米二石,终其身”。

我国古代基本养老制度,家庭主体,氛围很重要,法治保障和谐稳定

到了清朝官员,退休年龄也延续明趄为60岁,如果没有年满60岁而因病提前退休是没有俸禄的,而满60岁又有世职的可以拿半俸,但对那些有特殊功绩的官员,如打仗负伤者,则全数发给。

我国古代基本养老制度,家庭主体,氛围很重要,法治保障和谐稳定

在古代的时候,由于医疗条件较差,人的平均寿命很低,老人不算是很多,比如在清代康熙帝搞了个千叟宴,在全国只找了一千个老头,可见不算很多。还有死亡率高很多孩子不能养活到了唐代,国家强盛,养老院更为普遍,当时称为。但名副其实的养老院是北宋时期的,只而且,在宋徽宗时期,老人的年龄标准是50岁及以上,这使养老的人群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成为历史上老人养老的一个黄金时期。

我国古代基本养老制度,家庭主体,氛围很重要,法治保障和谐稳定

北宋末期,政府在各地设立公墓,当时称为“漏泽园”,以安葬穷人,这也是古代国营公墓的开端。同时,宋代的官员也特别热衷于慈善事业,譬如大文豪苏轼,任职于杭州时,就在城内设立养老院,并委任德高望重的僧人为院长,救济贫困老者。

我国古代基本养老制度,家庭主体,氛围很重要,法治保障和谐稳定

在明代初期,朱元璋来自农村,又当过和尚,深知农村老人的疾苦,因此,他全国各地建立“养济院”和“惠民药局”。把这设立在寺庙和道观里或是周边地区,因为在古代,寺庙和道观本身就收容弱者和老者,把政府公办的养老等机构与这种带有宗教关怀的民办救济机构设置在一起,可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具有较强的宣传力度,让更多需要帮助的老者主动寻求救助。

我国古代基本养老制度,家庭主体,氛围很重要,法治保障和谐稳定

后来,朱元璋作出明确规定,全国凡是80岁以上老人,只要是品行善佳,没有进入黑名单的,每月可领大米、猪肉和酒若干,对百岁老人,在精神上获得特殊关爱。从而在全社会树立了一种尊老、爱老、养老的风尚和氛围。这些确实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些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