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傷膝?不,走才傷膝

近日,BBC(英國廣播公司)紀錄片《健身的真相》再次顛覆“三觀”—— 跑步不傷膝蓋,散步才傷。研究者指出了不少“運動的誤區”,尤其是對於骨骼而言,運動可能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那麼,無論是從運動、飲食或生活方式的角度,如果想讓骨骼更加強健有力,我們究竟應該怎麼做?

《健身的真相》

揭示一系列運動誤區

走路沒有健身效果;跑步不傷膝蓋;看上去瘦的人,內臟脂肪可能更多;不想鍛鍊的時候,再怎麼強迫自己堅持也沒用……不久前,一部由英國廣播公司製作的紀錄片顛覆了許多運動的“常識”,一經播放便在網絡上引起不少討論。

在《健身的真相》節目裡,為了揭示我們在日常運動中的誤區,主持人親身參與了各種運動實驗。譬如說,他們把志願者分為了兩組,讓前一組完成“日行萬步”的目標,後一組則進行3次限時十分鐘的快走。結果發現,前一組的運動效果微乎其微,後一組的高強度活動才更有效果。除了“步行”之外,其他消耗少、用時多的有氧運動,同樣遭到研究數據的“抨擊”——低強度有氧運動並不能給我們帶來想象中的減脂效果;短時間高強度的鍛鍊,效果反而更突出。

換句話說,“日行萬步”能減肥瘦身,或許只是我們在花了大量時間後留給自己的小小安慰——至少步行可以“保護膝蓋”。對此,研究者們再度運用實驗數據,打破了“步行排行榜冠軍”朋友們的“美好幻想”。《健身的真相》言之鑿鑿地告訴大家,跑步不傷膝蓋,散步才傷。這個結論並非空談,而是身上被貼滿各種傳感器的主持人,在電腦的監控下頻繁走動或跑動後得來的。根據電腦數據顯示,即使我們在跑步時的衝力會更大一些,但是在加入“時間”這個變量後,我們每跑一米距離、膝蓋所受到的總衝擊力,甚至能減少到只有走路的一半。換句話說,對於我們寶貴的膝蓋而言,跑步比走路衝擊力更弱。

這簡直就是一項“為跑步正名”的課題,甚至還有新的研究發現,跑步的人比不跑步的人更少患上關節炎。原因在於,跑步對骨骼產生的重複性震動,就像對細胞的“電擊”一般,這種電擊刺激會促使骨骼細胞的轉化,讓骨骼比一般人更年輕。

專家聲音

游泳對關節最有利 不運動易得膝關節病

不少人寧願走路都不願跑步的原因是因為想要保護膝蓋,但近年來卻有不少研究數據紛紛在為跑步“說話”。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同活動對於我們的骨骼各有利弊,就此話題,記者採訪到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關節外科與運動醫學中心鄭小飛主任。他表示,正確的運動一定對骨骼和關節的健康有好處,但運動前必須充分做好熱身活動,拉伸關節、肌肉和韌帶,避免急性損傷。

“因為不同的姿勢對膝關節造成的壓力是不同的。比如說,爬樓時膝關節要承受3倍身體重量,下樓梯時承受的是4倍的身體重量。因此,不建議通過爬樓梯鍛鍊身體。”鄭小飛主任繼續舉例說,“游泳時,由於浮力的存在,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最小,但同時對心肺及肌肉的鍛鍊效果最好。所以關節運動醫學的專家更建議游泳鍛鍊身體。”

既然運動有可能傷到膝關節,那麼“不動”好不好呢?鄭小飛告訴記者,答案是否定的——長期不運動反而容易得膝關節病。因為關節軟骨本身沒有血管供血,需要從關節液獲取所需要的營養,而關節液裡的營養需要在一定壓力下,也就是關節擠壓、放鬆交替下,才能進入軟骨組織,將營養補充給軟骨。

“缺少運動的人,對關節軟骨的擠壓就比較少,營養和代謝產物的交換就會相應減少,容易導致關節軟骨營養不良,一旦出現損傷便不易修復。”他說,“另外,缺少運動必定導致膝關節周圍肌肉的萎縮和無力,沒有強有力的肌肉保護,膝關節容易出現不穩定,而導致軟骨磨損、半月板及韌帶的損傷。”

大人堅持適當運動

小孩長高“蹦蹦跳跳”

除了健美之外,健康才是我們運動的“初心”。適當的運動不僅能保持身形,而且有助於脊柱和骨骼的健康和年輕。要知道,和運動愛好者相比,宅男宅女們骨髓中的脂肪含量往往會更高。對於成長中的孩童而言,更是如此。不久前,《骨骼與礦物質研究》雜誌上的研究結果顯示,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青少年,他們在20歲時骨密度比同齡人更高。其中,對於男性而言,堅持運動會使全身骨密度和腿部骨密度更大;對於女性而言,堅持運動會使她們腿部的骨密度更好。

除了類似快跑的高衝擊力活動能刺激骨細胞、最終提高骨密度之外,就如慢跑或使用舉重器械一樣,跳舞也能增加肌肉和骨骼的重量,從而提高骨密度。除此之外,網球、高爾夫球和壁球等球類運動也屬於負重運動,它們能增強骨骼力量。

那麼對於兒童和青少年而言,最適合骨骼發育的體育活動是什麼呢?“適當的運動,尤其是蹦蹦跳跳,對孩子們的骨骼生長是有好處的。跳躍會對骨骼施加微小的壓力,當身體重建這塊骨頭時,就會變得更強壯。在關鍵的發展階段,獲取最佳的骨骼,就能夠為未來的生活做好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