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將張自忠為何會犧牲,歷史中到底有多少誤解?

抗日名將張自忠為何會犧牲,歷史中到底有多少誤解?

張自忠(1891.8.11-1940.5.16),字藎忱,漢族,山東臨清唐園村人。以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陸軍中將之職殉國,犧牲後追授為陸軍二級上將軍銜,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犧牲的最高將領。

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臺兒莊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同時還因為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國軍最高將領(李家鈺犧牲得晚於張)。

抗日名將張自忠為何會犧牲,歷史中到底有多少誤解?

張自忠起於行伍,而且起身於西北軍,西北軍在近代軍閥中還是比較有古代遺風的一支,西北軍窮苦,老馮家長式作風下,好的就是忠義兩全,如宋哲元帶出的那幾個,包括張自忠。壞就像韓復榘,石友三等三姓家奴,蔣介石打中原大戰時就看到西北軍窮,糖衣炮彈最有用,確實也如他所料。

回到正題,張自忠將軍忠義兩全,有古將領遺風,戰略戰術能力強。雖然在日軍圍北平時與宋哲元有爭權而讓日本鑽空子華北失守,被時人誤為漢奸。棗宜會戰時也為自證清白為國捐軀。一生對得起自忠二字!

抗日名將張自忠為何會犧牲,歷史中到底有多少誤解?

但最主要的,是因為人們對張自忠悲劇經歷的同情,這樣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愛國者卻曾被誤認為漢奸而人人喊打,簡直是奇恥大辱。最後張自忠為這件恥辱主動選擇了犧牲,以生命的代價表達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劇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