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看涼山|移風易俗:文明新風“沁”民心

2018年看涼山|移風易俗:文明新風“沁”民心


2018年看涼山|移風易俗:文明新風“沁”民心

2019年1月22日涼山日報1/2版



“曾經一步跨千年,而今跑步奔小康”。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涼山短短几十年間巨大變遷的真實寫照。

千年鉅變,令人振奮,歷史的車輪向前,改革的春風,吹遍了涼山大地,脫貧奔康任重道遠,尤其是好習慣、好風氣的養成需要久久為功。

“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的打響,讓涼山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社會的長足進步,鄉村“貧困摘帽”的華麗轉身,群眾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養成了好習慣、形成了好風氣……可喜的變化無處不在。

在這場可歌可泣的戰役之中,涼山鎖定移風易俗,聚焦精神脫貧,通過深化“四好”村、“四好”文明家庭創建,深入開展感恩教育等,引導群眾摒棄陳規陋習和“等、靠、要”思想,由物質層面脫貧向精神心理層面脫貧循序漸進地拓展。

如今,千里涼山,與時俱進,文明新風“吹”進了山鄉村寨,移風易俗的理念根植在了每一位群眾的心中。


2018年看涼山|移風易俗:文明新風“沁”民心

房前建起小花園。冷文浩攝


“紅白”改革

抓牢移風易俗的“牛鼻子”

“過去,我們彝家的紅白事一辦就是好幾天,花銷大,浪費也多。現在,有了紅白理事會,什麼都按規矩來,放心。”

為逐步破除農村鋪張浪費、大操大辦的陳規陋習,普格縣輝隆鄉塊莫村“紅白理事會”正式成立,看“稀奇”的村民圍滿了塊莫村村委會活動室。

初冬的塊莫村,田間地頭,一片片白菜、青菜、圓根、蘿蔔、豌豆等蔬菜長勢喜人,一棟棟彝家新寨的院壩上,彝族婦女們三五個一起,繡衣物,男人們聚在一起聊天,一起討論移風易俗帶來的好處。

塊莫村四面環山,原本封閉的村寨,被盤旋在山上的硬化水泥路串聯到鄉里鄉外,塊莫村的人因此走出了大山,學會了勤勞致富的技術,養成了先進的文明生活習俗,昔日婚喪嫁娶攀比成風的塊莫村由此變了,變成了一個健康文明美麗的幸福村。

移風易俗要移什麼風、易什麼俗,怎樣“留其精華,去其糟粕”,是大涼山各地開創新生活工作需要的“思考”和實際的“踐行”。

移山易,移俗難。婚喪改革是移風易俗的“牛鼻子”,喜事、喪事中的高額彩禮、大操大辦、互相攀比是老百姓“娶不起”、“死不起”的窮枷鎖,是老百姓致窮的一個禍根。

塊莫村的這一“壯舉”,抓牢了移風易俗改革的“關鍵”。

新的村規民約一出來,最先受益的是村民吉斯依呷家,他的老父親去世時,按照新的村規民約,只能殺四頭豬、2頭牛,這似乎遠遠不夠招待客人。後來通過親戚的介紹,花18000元請了寧南縣松新鎮的漢族廚師來操辦喪事,廚師通過他預定的人數,算了算,最多三頭大豬和一頭牛就夠了。

“還是漢族兄弟有辦法!”吉斯依呷說,一是節省了人力,所有的餐具都由對方提供,包括炒菜、切菜、上菜都由對方包辦;二是豐富了菜品,除了自己提供的豬肉和牛肉,對方還提供炒花生米、炒蓮花白、涼拌菜等幾個素菜,加上豬、牛肉和湯共9樣菜;三是味道好,吃得舒服,把豬肉從過去的“坨坨肉”改成炒回鍋肉,過去的“坨坨牛肉”改成紅燒牛肉,湯里加點蘿蔔和酸菜,客人們吃得很舒心;四是節約了開支,總共算下來的開支還不到5萬元,要是過去的做法,起碼30萬元才辦得下來,整整節約了25萬餘元哦!


2018年看涼山|移風易俗:文明新風“沁”民心

從過去的“坨坨肉”改成炒回鍋肉。戴自弦攝


“有了民俗文化壩子後,我們家家戶戶的紅白喜事都要在這裡辦,不僅節約了開支,而且還衛生。”村支書格及子曲高興地說。

善良、好客、熱情大方,是彝族群眾的優點。但是過頭了,互相攀比,形成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風氣,不僅破壞生產力,還導致部分群眾一夜致貧,這也是扶貧攻堅路上的攔路虎。

近年來,涼山各地相繼探索出臺了一些辦法措施,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新風,治理高額彩禮和鋪張浪費問題。

——甘洛縣制定完善全縣227個村《村規民約》,嚴格約束婚喪嫁娶攀比化、面子化,有效遏制大操大辦、鋪張浪費;

——鹽源縣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整治措施,限制高額彩禮,將全縣婚嫁彩禮控制在全州中下水平;

——雷波縣在西寧片區試點推行婚嫁彩禮統一管理,將最高限額控制在8.6萬元以下,形成了較為成功的“西寧經驗”,周邊的馬邊、屏山等縣紛紛借鑑推廣;

其他縣市也相繼結合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省州“十項規定”,制定出臺了相關辦法,以鞏固來之不易的扶貧成果。同時,讓村民們不僅有了光鮮的“面子”,更有了厚實的“裡子”。

“力爭到2019年3月底前,涼山所有村(社區)成立村級紅白理事會,健全勤儉辦理紅白喜事的自治制度。”動真碰硬,涼山州民政局在全州開展村級自治組織紅白理事會的建設工作,工作開展如火如荼。

“生活”改革

農村換新顏,村民笑開顏

通村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農家小樓氣派十足,田地裡一片豐收的喜悅……彝州大地新時代的新農村,處處呈現新氣象。

時代的腳步遍佈腳下的這片土地,村民們的新生活早已和新時代緊緊相連。

走進甘洛縣海棠鎮正西村園區移民安置點,一排排漂亮的磚瓦房在陽光下顯得格外靚麗,勤勞的村民們用柵欄把屋外的空地圍上,種上了新鮮蔬菜;村裡隨處可見的3D文化牆上寫滿了“勤勞儉樸者,處處可生財”等彝漢雙語的標語。

“現在大家的觀念變了,農村人的日子不能像之前那樣將就,要學會像城裡人一樣講究。”村民阿木巫呷笑著說,家裡什麼都有,客廳裡沙發、電視、電冰箱等傢俱家電一應俱全,房間裡還貼上了精緻的壁紙。

住得講究,生活也要講究。阿木巫呷告訴記者,現在,村裡人都愛衛生、講文明,把自己、把家裡、把村裡都打整得乾乾淨淨。

“我們村的畜禽圈舍和住房分開集中建的,每家的畜圈都建在上面的‘養殖區’,燒水煮飯、取暖用的都是用集中供應的沼氣和電。”為改善衛生條件,推進移風易俗,提高群眾生活水平,促進老百姓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金陽縣丙底鄉布洛村正洛組把畜圈與居民區分開單獨建設、集中管理。

村裡的房前屋後和道路兩旁,沒有了燒火的柴垛,也沒有了散發臭味的糞便;村裡還有為村民修建的公廁,既方便又衛生。

村民們感嘆說:“如今的布洛村完全不一樣了。”好住房、好風氣、好習慣,讓這個獅子山下曾經的貧困村,變成了今日這般讓人欣喜的模樣。


2018年看涼山|移風易俗:文明新風“沁”民心

搬新家。 冷文浩攝


移風易俗,貴在人人參與,貴在久久為功。移風易俗不是一件容易事,為此,通過全面開展“四好”村、“四好”文明家庭創建活動,引導群眾主動移風易俗,摒棄陳規陋習,培育新風正氣。

堅持教育與引導並舉,以“板凳工程”為切入點,引導群眾不坐地上坐板凳、不睡地上睡床鋪、不用鍋莊用灶臺,從“五洗”做起,養成現代文明習慣。同時,鎖定貧困群眾住房安全目標,努力抓好易地扶貧搬遷、彝家新寨建設和脫貧群眾的住房三改(改廁、改廚、改圈),針對傳統陋習,抓好移風易俗。

這些工作的紮實推進,讓脫貧攻堅向“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縱深推進,讓涼山貧困群眾同步跨上了脫貧奔小康的快車。

“觀念”改變

幸福生活都是奮鬥出來的

“農民夜校不僅讓我學到了知識,而且讓我找到了致富的道道。”美姑縣井葉特西鄉阿尼村村民吉克小紅看到簽到本上自己簽下的密密麻麻的名字時,自豪地說。

每當下午,阿尼村的農民夜校就會傳出誦讀《弟子規》的琅琅讀書聲,學員們在這裡被分為“仁行”“義行”“禮行”3個小組,正認真傾聽張豔雙老師的講授。

自2018年3月24日學習班開班以來,無論颳風下雨,還是炎熱酷暑,學員們都會準時在教室等候,每天兩小時,從沒間斷過。

“學員們一開始只有村組幹部,在他們的帶動下,後來越來越多的群眾也加入了。”張豔雙介紹道,“現在參加培訓班的平均有30多位學員,有的學員已經會寫三百多個漢字了。”

阿尼村農民夜校文化學習班以《弟子規》為教材,學習常用的漢字,並穿插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世、接人待物、修身治學等內容。

為了讓學習班高效運轉,村裡還制定了《阿尼村農民夜校村民文化學習班方案》,建立黨員積分激勵機制,“第一書記”為學習班捐助2000元作為獎學金。

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通過農民夜校這個載體,不僅把致富的種子種到了村民們的心裡,還提高了群眾文化水平和溝通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改變他們對教育的認識,影響他們對下一代教育的價值觀。

藏鄉木裡,是涼山唯一一個藏族自治縣。在雅礱江畔的木裡縣西秋鄉日布佐村,住著一位質樸的苗族女子——王發蓮。

“無法選擇自己的生活,那就只有努力去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曾經家徒四壁,生活陷入困頓的王發蓮沒有被生活的苦難打倒。在自主脫貧、自力更生思想的引導下,她藉助縣委、縣政府大力宣傳各項惠民政策,鼓勵建卡戶自主發展產業,並提供相應的技術扶持的大好時機,因地制宜,全力發展適合自身的特色產業。

她清楚地知道,幸福的生活是奮鬥出來的,“造血”比“輸血”更能讓她們真正摘掉貧困的帽子。為此,王發蓮和日布佐村兩委簽訂了脫貧協議,爭取到了易地搬遷住房改造政策,還帶頭種植了3畝白芸豆和特色食用菌“羊肚菌”。

成功緻富的她,不忘村民,把自己搞特色種植的技術傾囊相授,成為了大家口中的“技術員”,成為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

看著她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農村婦女轉變成今日的模樣,在王發蓮身上已經看不到曾經貧困的影子,神采奕奕的她,眼裡全是對於新生活的希望。

看著她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戰勝了貧困,過上了好日子。她的脫貧之路,讓我們看到了移風易俗,“觀念”的改變對於農村脫貧攻堅的重要。

2018年11月30日,布拖縣開始了第二屆“倡樹新風 感恩奮進”示範戶表揚巡視活動。來自全縣各個鄉鎮、機關、村鎮、社區、學校組成的“遵紀守法、移風易俗、誠信友善、尚學重教、清潔衛生、勤勞致富、勞務增收”7支隊伍,沿著縣城各主要街道進行了巡遊,向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展示了布拖脫貧攻堅、四好創建以來取得的顯著成效。

移風易俗,要改變的是村民“貧困”的思想,通過積極推廣農業先進實用技術,發展新型農業主體和適度規模經營,為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有力支撐。加強勞務技能培訓,規範勞務輸出,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堅持造血輸血並重、扶貧扶志並舉,以提高貧困戶自身發展能力為核心,理清脫貧發展思路,對症下藥、結合實際制定貧困戶增收的產業發展思路。

移風易俗的新風,在涼山越吹越強勁。眼看著,大涼山一個個曾經的貧困村摘下了貧困帽,走上了致富路;眼看著,曾經落敗的鄉村變成今天的美好模樣,村民們安居樂業,富民產業鼓起了村民的腰包。

涼山大地到處都是移風易俗帶來的改變,到處都在述說著關於“春天”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