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給孩子奠定的人生底色,深深影響著他成長的重要方向

01

一個人對某件事物最初接收到的信息和最初的體驗,往往決定著他今後人生中對這個事物的看法和態度,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奠定人生底色。

很多大人都希望給孩子美好的人生底色,想給他最好的東西。

但是,可能我們盡力想給孩子的最好東西,卻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好東西,甚至有些是披著蜜糖外衣的毒藥。

比如,獨生子女家庭中很常見的一種現象:溺愛孩子。

當我們溺愛孩子時,孩子真的感覺很享受很幸福嗎?

這可能是我們的錯覺。其實,感覺很享受的是我們自己,因為我們體會到的付出的快樂,體會到被需要、被依賴,體會到我們存在的價值感和重要性。

這些都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比孩子更富有,更有能力。

有句話說的好:施比受更幸福。

溺愛孩子本質上是滿足我們自己的心理需求,卻讓孩子失去了感受付出的樂趣,失去了創造和體現價值的機會。

同時,我們還有了索取回報的資本:我都對你付出這麼了,你應該好好聽話,應該按我們的意思去做!

這樣的結果,只能讓孩子習慣於接受我們付出的同時,又把付出當作一種額外的負擔,變得既依賴又充滿抱怨。

這就是我們給孩子不好的人生底色。

父母給孩子奠定的人生底色,深深影響著他成長的重要方向

02

真正美好的底色,應該是讓孩子感受到愛與付出帶來的快樂,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

前兩天看到一位同事的朋友圈,4歲的小侄兒見她手冰,主動伸出小手幫她捂暖,一邊捂手,一邊唸叨著"姑姑你手冰冰",孩子滿臉全是莫名的快樂!

我女兒小時候非常喜歡幫我洗腳和按摩,她在這樣做的時候,呈現在臉上的也是滿心的喜悅。

每個小孩最初都是希望自己能夠付出和表達愛的,他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家人做事,讓家人開心。

是很多父母剝奪了孩子這種機會,破壞了他們的快樂體驗和愛的能力。

我曾經見過一對父母在忙著收拾東西,一旁的小女兒期待地說:"我也要幫忙!"

媽媽卻粗暴地打斷她:"別亂動!你會弄亂它們的!"

這樣的態度,讓孩子對家務有了很不好的最初體驗,她以後多半是不會主動去碰家務了。

父母給孩子奠定的人生底色,深深影響著他成長的重要方向

03

我們的態度非常影響孩子的判斷,比如,我們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孩子也會跟著做出相應的判斷和喜好。

孩子的最初體驗常常會烙印在生命中,成為長期影響他的重要喜惡標準。

一位媽媽回憶說,以前兒子從來不會對冰淇淋產生興趣,但因為自己喜歡吃,在5歲那年,她覺得也應該給孩子享受冰淇淋的美味。

有一天,她給自己和兒子各買了一根,兩個人一起開心享受著那一時刻的美好滋味。

沒想到,從此以後冰淇淋成了兒子的至愛美食,每次一見到冰淇淋就控制不住想要買。

多年來,她一直後悔當初那個"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決定。

這就是底色的力量。

在孩子每一次奠定底色的關鍵時期,一定要給他正確的態度和方向。

父母給孩子奠定的人生底色,深深影響著他成長的重要方向

1、 在孩子面前,請放下手機,用心陪伴

手機不離身,已經成為現代人的一種生活習慣。但在我們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最好別在孩子面前玩手機,更別把手機當做哄娃神器。

當我們在孩子面前玩手機的時候,給孩子傳遞的是這樣的一種重要信息:

在我眼中你不如手機重要;

玩手機是一件很有吸引力的東西。

甚至,有些父母為了孩子不吵鬧,用手機來哄他。

首先,孩子會從父母的行為態度上對手機產生了好奇和興趣;

其次,一旦孩子被手機上的圖像和遊戲所吸引,抵制力差的他可能就此踏上了沉迷手機之路。

2、 千萬別把做家務當成懲罰孩子的手段

如果我們把做家務當成了一種負擔和懲罰的手段,比如,當孩子做錯事時,罰他洗碗、拖地等。這樣,在孩子心中,家務就會成為一種負擔,甚至與犯錯等不好的體驗結合起來,孩子就會牴觸和逃避家務。

做家務其實是培養孩子愛和責任感的一種最好方式,重要的是我們對家務的態度。正確的態度是鼓勵和讚賞孩子做家務。

當孩子把做家務和愛、能幹、有責任心等字眼產生連接,他就會體驗到家務帶來的好處與快樂,從中學會愛的能力和責任感。

父母給孩子奠定的人生底色,深深影響著他成長的重要方向

3、 不要情緒化

父母的情緒化,帶來的是孩子自我的喪失。他會覺得這是自己的錯,於是會想辦法來彌補。

在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裡,孩子會覺得這是由於自己不乖造成的,他們非常害怕自己被拋棄,甚至想犧牲自己來"拯救"家庭。

如果我們生氣的時候,孩子表現得特別乖,這其實是他沒有安全感的一種體現。

曾經遇到過一個男孩,非常淘氣和鬧騰,可是,每當家裡有人在吵架或生氣的時候,他就換了一個人,變得得特別乖。

他討好著每一個人,只是為了消除自己內心的不安和恐懼感。

另外,情緒化的父母給孩子帶來的處理問題的底色,就是孩子會覺得可以情緒來表達自己和達到目的。

4、 讓孩子跟優秀的人在一起

除了父母,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是同伴。

孩子需要得到同伴的認同,融入他們,獲得一個歸屬感。因此,同伴的喜好、價值觀和行為表現方式等,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在孩子有了自我意識之後,這種影響甚至遠遠超出父母。

一位北大學霸回憶自己的經歷時說:

真正改變了我的是,成長路上的那些優秀的人。

她家在農村,父母長輩對好學生的定義僅限於誰誰考了100分,他們不理解100分能做什麼,卻知道100分可以讓他們在鄰里閒談的時候臉上有光。

2014年,她考入了市裡排名前三的高中,以為自己很優秀,可永遠有人比她更優秀;以為自己很努力,可還有人比她更努力。

正是那些優秀的同學把她"逼上了北大":

不管學什麼都有很大的樂趣的同學陳振鵬:

極其擅長做計劃的數學課代表徐林飛:

把時間的運用發揮到了極致的學習委員何苗苗:

……

在這樣的氛圍中,她每天都在不停地向他們看齊並努力超越,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逼出了自己驚人的潛力。

這就是同伴的力量。

很多時候,選擇什麼樣的同伴,孩子就選擇了什麼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