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问题未解、高管纷纷脱身,“国民果汁”汇源究竟怎么啦?

作者|一颗手榴弹

曾经的国民果汁品牌龙头——汇源果汁(01886.HK)至今已经停牌长达九个月之余,然而,复牌看起来仍是遥遥无期。最近,公司又曝出高管接连离职、债务违约的消息,再次引发市场对汇源果汁即将退市的种种猜测。

早已负债累累的汇源,再次陷入债务风波。1月25日,汇源果汁董事会方面宣布公司近期收到债券持有人发出的赎回通知,要求公司于2019年1月24日或之前按可换股债券本金额120%的赎回金额(即12亿港元)赎回全部可换股债券。根据可换股债券条件,公司亦须于2019年1月23日到期日按可换股债券的本金额102%(即10.2亿港元)进行赎回。


债务问题未解、高管纷纷脱身,“国民果汁”汇源究竟怎么啦?


然而据格隆汇1月29日发布的最新相关消息显示,汇源果汁公告表示仍在评估赎回通知及与未支付可换股债券赎回金额及到期赎回金额有关的任何违约的全面影响。换言之,公司目前并未向债券持有人支付赎回金额或到期赎回金额,这就意味着汇源果汁的10.2亿港元未能按时支付,违反了借贷协议。

然而,这并不是汇源果汁在本月份遇到唯一的麻烦事儿。

2019年1月21日,汇源集团发布一则公告称,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兼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理事长赵亚利辞职。而早此之前,公司非执行董事许清流、执行董事崔现国分别在10日、11日纷纷辞职。

董事辞职或为逃避监管惩罚

值得注意的是,汇源的高管离职事件已经不是首次发生了。早在2014年,位居汇源行政总裁一职的苏盈福仅在任期刚满一年的时候离开了公司;2017年,汇源执行总裁于洪莉汇也高调离职。同时,有汇源知情员工透露,每一个董事离开的时候,还带走了三四十人的追随者。

汇源即将退市了吗?这个疑问又摆在了投资者的面前。

早在2008年4月初,汇源果汁方面发布公告显示,公司在没有得到董事会批准、没有签订协议、也没有对外披露的情况下,向汇源集团旗下的未上市公司——北京汇源借出了42.75亿贷款,汇源果汁也因此宣告停牌。资料显示,北京汇源饮料是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兼董事长朱新礼的关联公司,朱新礼持有上市的汇源果汁65.03%的股份。

上述行为不仅违反了港交所上市规则中关于关联交易申报、股东批准及披露的相关条款,也导致汇源果汁股价大挫,同花顺数据显示,汇源果汁市值与高峰期相比届时蒸发了将近120亿港元,跌至53亿港元,而公司最高市值曾达到170亿港元。

不仅如此,著名信用评级公司穆迪随后也发布评级报告,表示将汇源果汁的信用评级下调至Caa1;另外,全球唯一的欧资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国际也将汇源果汁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及高级无抵押债券评级由“B”下调至“CCC+”,并评级属负面观察。


债务问题未解、高管纷纷脱身,“国民果汁”汇源究竟怎么啦?


同年(2008年)6月,汇源集团再次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已经成立由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的独立董事委员会,以调查与相关贷款及公司内部监控系统有关的事宜,与此同时,还表示委聘了一名专业法证会计师及内部监控顾问,协助独立董事委员会的调查工作。

自汇源果汁在2018年4月因违规借贷事件导致停牌至今,已经过去了9个月,相关调查部门对汇源停牌后的独立调查仍然未给出一个结果。如今,公司的董事们在这短短不到半个月时间相继“抽身”与汇源脱离关系,似乎是给予了外界对调查结果的不利猜想以及对公司面临的退市风险将兑现的警示。

财经天下周刊报道认为,汇源果汁的违规借贷事件,集团董事也对其负有相关监管责任,如今他们接连辞职,或许正是为了逃避即将面临的监管惩罚。

一直以来,汇源集团的高管对公司的管理弊病也成为业内外议论的话题。集团创始人朱新礼对企业的管理方式被媒体称为“家族式管理”。据悉,朱新礼对员工选择有自己的偏好,更倾向于选择同乡人,其大量员工都来自于山东老家。据界面新闻报道了解,在2008年之前,公司二十多个大区经理几乎清一色均来自山东。


债务问题未解、高管纷纷脱身,“国民果汁”汇源究竟怎么啦?


对此,也有汇源相关员工曾透露,在公司,不看能力看关系是常态,“在能力差不多的情况下,他(朱新礼)更愿意任用山东同乡。”该员工说道。

这些年,在家族化管理的笼罩下,汇源高管频频“出走”。而如今,公司三名“主心骨”董事也撂摊子走人,这是否让汇源果汁俨然成为等待被资本市场宰割的“羔羊”?令人唏嘘。

汇源果汁疑有退市风险

汇源也曾辉煌。公开资料显示,汇源果汁成立于2006年,主营果汁及果汁饮料,一度占据了超过40%的市场份额。而其所属的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源集团”)成立于1992年,也是国内果、蔬、饮料的大型现代化企业,汇源曾被央视纳入正在被调查的所谓“国家品牌计划”,称其为“中国最具价值品牌”之一。


债务问题未解、高管纷纷脱身,“国民果汁”汇源究竟怎么啦?


一直以来,汇源果汁以果汁产业为主体,致力于形成汇源果汁与果业、农业共同发展的全新格局。据京华时报报道,汇源果汁在2016年就已经在全国建立了超过130多个经营实体,连接了1000多万亩优质果蔬茶粮等种植基地,建立了基本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构建了一个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2008年9月,可口可乐宣布以179.2亿港元高价收购汇源果汁所有股份,此举顿时抢夺了业内外关注。著名分析师叶蔵表示,如果汇源成功被可口可乐收购,就可凭借可口可乐遍及全球的销售渠道将自己的果汁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同时还能大大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债务问题未解、高管纷纷脱身,“国民果汁”汇源究竟怎么啦?


可惜的是,这笔交易最终告吹。据了解,该次收购不仅受到国内媒体一致反对,更有数万名网友出于对品牌的民族情结签名反对此次收购,终究没有通过反垄断调查。

受其影响,汇源的股价也开始震荡狂跌。此外,公司业绩也陷入萎靡,财报显示,从2011年开始,汇源果汁扣非后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连续6年为负。另一方面,公司的负债从2014年开始就逐年上升,财报显示,汇源果汁2014年-2017年上半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38.14%、42.37%、48.86%、52.23%;此外,公司利息支出也不断上涨,分别为3.18亿元、5.5亿元、5.85亿元、5.46亿元。据悉,汇源果汁绝大部分债务都是通过银行以及融资等方式得来的借款。

在2018年4月19日,汇源果汁发布了2017年财报,公司实现了53.82亿元的营收、22.22亿元的毛利润以及1.35亿元的净利润。然而,看似较为不错的数据下,营收同比已经下降了6.26%,加之与5.46亿元的利息支出相比,1.35亿元的净利润远不足抵消。

截止2017年,汇源果汁的负债总额已经高达114亿元。

需要知道的是,对于负债累累的汇源来说,当下要想实现复牌,面临需要解决的财务挑战是十分艰巨的。对此,汇源似乎也意识到这个问题。

在2018年7月20日,汇源果汁就发布公告提到,若公司未能在2020年1月31日完成港交所列出的复牌条件,港交所将会展开取消公司上市地位的程序。

这就意味着,汇源果汁如果没有在规定时间达到复牌要求,公司将面临被退市的风险。

巨头陨落后的“群雄争霸”

随着汇源从行业“领头羊”地位逐渐陷入低谷,这些年来,果汁市场的品牌竞争也相当激烈。如今的市场中,包括有可口可乐旗下的美汁源、统一集团推出的鲜橙多,以及农夫山泉果蔬汁、百事旗下的果缤纷等众多品牌竞相角逐,整个果汁行业早已脱离了“一家独大”的局面。

当年被汇源错过的可口可乐,业绩表现一直颇为稳健。根据可口可乐最新公布2018财年三季度财报显示:第三季度公司营收为82亿美元,超出了市场预期的81.7亿美元;三季度可比每股收益为58美元,高于市场预计的55美元。在财报公布当天,可口可乐(KO)股价收盘上涨了2.52%,也体现出市场的友好反应。

最近,可口可乐方面已经将业务拓展到核心软饮料领域,是否会成为公司营收的“新新力量”,值得关注。


债务问题未解、高管纷纷脱身,“国民果汁”汇源究竟怎么啦?


而公司旗下的果汁品牌美汁源,在多年成熟的营销战略运作下目前已成为中国即饮果汁类饮料排名第一的品牌,“美汁源果粒橙”在市场上的成功,也推动中国一度成为美汁源在全球中的最大市场。

在2018年,国内知名老牌企业统一集团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据2018年8月7日,统一发布的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统一在上半年营收达到112亿,同比增长了6%。而创下这亮眼营收的主力军,正是出自于饮料板块。


债务问题未解、高管纷纷脱身,“国民果汁”汇源究竟怎么啦?


有专家表示,统一集团拥有成熟的企业运作模式与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其在短时间内在方便面和饮料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另外,统一还投资了三水健力宝和今麦郎果汁等等,从中获益甚广。

农夫山泉的高利润率,一直是业内对其热议的焦点。早在2017年,公司营收就高达162.5亿元,净利润达33.68亿元;在2018年,农夫山泉利润飞速上涨,仅上半年净利润就达到20.24亿元。

如今,这家企业也在不断拓展果汁领域的新业务,在产品营销多元化与企业稳定的资金链供应支持下,想必农夫山泉日后更将是在果汁市场争霸“群雄”中尤其强劲的一名。

作者|一颗手榴弹

(温馨提示:本文引用数据,均为官方数据,或为公开报道,未使用任何内幕消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