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咿呀學語,讓寶寶走在前面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而嬰幼兒時期是人的一生中掌握語言最迅速,也是最關鍵的時期。語言可以促進嬰幼兒認識能力的發展,在認識事物過程中,可用詞將事物的名稱、形態、習性表達出來,使認識的對象成為可理解的知識。如果嬰幼兒在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沒有條件充分學習語言,錯過了時機,後就很難真正學會說話。因此,如何能夠讓嬰幼兒儘早盡好地掌握語言,對孩子一生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咿呀學語,讓寶寶走在前面

有關專家經過大量的試驗表明,在“一對一”的交流環境中,寶寶的語言能力更容易提高。這是因為在有很多人參加的集體交談中,說話的人語速較快,而大多使用寶寶不熟悉的詞句。再者,對寶寶來講,那些人的表達方式和音調都是後生的,因此,寶寶不可能從他們那裡獲得太多語言能力。國外研究表明,多子女家中第三、第四個孩子相對於的兩個孩子語發育明滯後,也是因為他們和父母一對一的“交談”機會要比前兩個孩子少得多。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咿呀學語,讓寶寶走在前面

研究證明,嬰幼兒的語言智能實際上是自主學習的過程,而並不是成人教、認的結果。只有有了興趣和主動性,孩子的語言智能才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和發擇。所以,只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讓他順其自然地發展就可以了。父母還應注意做好與孩子之間的親子感情交流(不僅僅指說話,還包括肢體表情和眼神的對視等)。情感發展是認知發展的基礎,所有的智能都是在此基礎上得以開發的。父母說的話、做的動作以及表情等,都會激發孩子極大的學習興趣。遊戲則是一種最好的提升孩子口頭與書面語言能力的方式。即使是兩個孩子坐在一起各自搭著各自的積木,他們也能你一言、我一語,很快產生相互交流。此外,幼兒園中老師帶領小朋友們進行集體朗讀遊戲,對孩子語言智能的發展也有非常好的效果。總的來說,孩子學習語言需要一個心情愉快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對孩子來說,就是“玩”,也正是他們最願意做的事情。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咿呀學語,讓寶寶走在前面

父母可以從語言發育的幾個階段,幫助嬰幼兒進行相應的語言訓練:

發音階段:家長為其換衣服、尿布的同時,可和小兒講話,或讓小兒聽玩具的聲音和音樂聲、歌聲,促使小兒聽到聲音能做出反應,發出“咿呀”的聲音。

咿呀作語階段:此階段家長要多加引導,從發出聲音、模仿發音、到正確發音,要經常與他互相應答。也可採用遊戲方式問小兒以培養其理解大人的語言。

單詞單句階段:1歲半以上的小兒,已經基本能夠用正規的語言代替簡單的單詞了。此時要豐富小兒的生活,啟發他對周圍環境和事物的興趣,並且讓他多聽、多看、多問、多想、多說。同時,注意通過多種形式,如看圖片、看嬰幼兒節目、講故事、學唱歌、做遊戲等,豐富小兒詞彙,為發展嬰幼兒語言創造條件。和他們說話要使用適合小兒的語言,用他們熟悉的句子,讓他們能聽懂。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咿呀學語,讓寶寶走在前面

我們都知道,環境對於學習語言是最重要的。嬰幼兒正處在語言學習的敏感期或關鍵期,特別是語音發展的敏感期。嬰幼兒的語言模仿能力很強,尤其是對語音的把握最為純正。嬰幼兒語言的習得不需要經過間接思考理解,而是藉助於當時的語言環境和說話人的動作直接領悟、直接接受。而0~6歲的嬰幼兒,其語言接收系統呈開放狀態,能夠自然地學習語言,只要具備一定的語言環境,除母語外,嬰幼兒也可以同時習得一兩種外語,甚至可能更多。

“奶話”誤區:父母看到孩子“咿咿呀呀”想要說話的急切樣子,常常會教起諸如“汪汪(狗)”之類的奶話。這種教授方法雖然生動有趣,有助於孩子形象思維的開發,但是卻容易忽略孩子抽象思維的培養與發展。因此,家長在教孩子學說話時,應注意將理性詞彙和感性詞彙相結合。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咿呀學語,讓寶寶走在前面

方言誤區:父母用方言對孩子進行語言訓練是長期以來的一種普遍現象。家長應儘早地幫助孩子學會聽普通話、說普通話。如果太晚,孩子會認為“這不是我的語言”而不願說。這不僅影響其早期閱讀,還會減緩其把書面語言變成思維語言的進程,對孩子的智力開發很不利。

“語言能力估價”誤區:家長往往認為在孩子出生後15天甚至更早的時候,給孩子輸入詞彙是天方夜譚。其實,在胎兒4月以後,就逐漸具有了接受語言、聲音刺激的能力。家長們對孩子語言能力過低的估價,是造成有些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