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秋瑾:這位晚清女烈士,史傳她鄙視同鄉的魯迅,這是真的嗎?

秋瑾與魯迅,往來不多,關係匪淺。用現在的話來說,他們是關聯還算比較緊密的朋友圈中人吧。

魯迅一生,都很佩服、很敬重這位同鄉通家“小姐姐”。魯迅看人很苛刻,很少有看得上的人,但在文章與談話中屢屢道及秋瑾,且都是好話。他們之間,論年紀,秋瑾大魯迅6歲,是同輩;論交誼,是紹興同鄉,祖輩都有往來,算是“世交”;論過從,魯迅比秋瑾早兩年到日本留學,期間曾打過不少交道;論志趣,他們更是革命同道,是反清組織成員,大概也因此,他們二人,連同周恩來,過去向被並譽為“紹興近代三大人傑”吧。

談秋瑾:這位晚清女烈士,史傳她鄙視同鄉的魯迅,這是真的嗎?

紹興兩大人傑——魯迅與秋瑾的背影

秋瑾對於魯迅什麼態度,其實並沒有留下什麼文字,至今也沒有什麼材料可以表明,她對這位紹興小老弟有什麼觀感,有什麼意見。唯一一條記錄,是來自周作人解放後的一則回憶,也正是因了此則語焉不詳的傳聞,導致後來發展成為一個流言,說是“秋瑾對魯迅並不認同”,甚至是“宣告了死刑”。我閱讀所及,只覺得這樣武斷的結論是很不公的,也是多少與事實不和的。

至於這是什麼樣的記錄,又是怎麼武斷不公,容我先談幾點二人關係脈絡吧。


秋瑾與魯迅雖然都是紹興同鄉,祖上也應該有交情,但是他們之間知道對方,是在都留學日本並參與反滿革命的時候了。二人有往來、有分歧,也是這個時段。

談秋瑾:這位晚清女烈士,史傳她鄙視同鄉的魯迅,這是真的嗎?

當代劇中的秋瑾形象

秋瑾官宦人家出身,1875年出生在她爹任職時的廈門,15歲才回到故鄉紹興居住,三四年後又隨同父母去了湖南,很快嫁給湖南人並生子,在紹興的日子並不多。而那時魯迅才9歲左右,家道還未中落,還在著名“教輔機構”三味書屋那裡讀書,與秋瑾老家更不在同一城內,完全不大可能相識吧。

他們之間認識並熟悉,可以推斷,是在雙方都赴日留學期間了。有過從的時間範圍,大概是在1905年的9月份到1907年7月份秋瑾就義前,總不到兩年的時間。那時的秋瑾,雖“一介女流”,但在日本留學生中非常活躍,知名度很高。她因為既是紹興人又是湖南人的媳婦,與反清兩大派系的浙派與湘系都關係極好。而魯迅此時,從仙台到了東京,不只是“文學報國”,也積極參與浙江留學生的革命事業,加入暗殺團體“光復會”等(以為魯迅沒有加入光復會的,可煩見我之前文字)。本來可以相忘於江湖的兩個陌生人,被絕望的時代催逼著,不約而同走在了同一道路上。

談秋瑾:這位晚清女烈士,史傳她鄙視同鄉的魯迅,這是真的嗎?

青年時代的周樹人

在各種集會、同鄉會、還有“讀書會”中,魯迅和秋瑾有了交集;他們來往緊密的師友、同道,也都是同一圈子的,而秋瑾又是“人來瘋”式的爽朗外向性格,交流應該不少吧。

這是有關二人往來與關係考察,一個最重要的背景因素。


但是,從現有零零散散的一些文獻材料看,這兩個人,不是沒有分歧,甚至有過不小的爭執。

但這種爭論,絕對不是私怨,而是各自性格導致,還有就是革命理念上的看法不一致。說秋瑾不認同魯迅,甚至宣告他“死刑”,唯一的說法來自周作人《魯迅的故家》中的一段話:

“ 秋瑾與魯迅同時在日本留學。《取締規則》發表後,留學生大起反對。秋瑾為首,主張全體回國;老學生多不贊成,因為知道“取締”二字的意義並不怎麼不好。因此,這些人被秋瑾在留學生會館宣告了死刑,有魯迅、許壽裳在內。魯迅還看見她將一把小刀拋在桌上,以示威嚇”。

但知道這段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這是某個政治操作上的分歧而已,實在沒必要小題大做:1905年前後,時日本政府受到清政府壓力,頒佈條約限制中國留日學生革命活動,當時在日8千中國留學生紛紛抗議。年末的浙江同鄉會集會中,如何應對形成了兩派主張:一派力主回國自辦學校,並立即革命,另一派認為忍辱負重,力學救國。這實際上是屬於革命黨人中的激進與穩健之爭。而秋瑾是前者的健將,不惜拿刀威脅,魯迅許壽裳等人則是後者。

談秋瑾:這位晚清女烈士,史傳她鄙視同鄉的魯迅,這是真的嗎?

喜穿男裝、力倡女權新學的“鑑湖女俠”秋瑾

理清了這一點史實,就能明白,所謂秋瑾看不上魯迅云云,幾乎就是以訛傳訛,實際是當時浙繫留日兩派革命黨的主張的分歧而已,不是個人的交惡,秋瑾更沒直接針對周樹人這個小老弟。

誤會的起源,是周作人晚年寫回憶錄,有意凸顯,被人或誤解或故意解讀為私怨了。


但是另一方面,魯迅雖然佩服秋瑾“小姐姐”的果敢、勇猛、無私,並且始終如一。可是他對於秋瑾也不是完全沒有看法,尤其是對她的死,到了晚年還是很惋惜的。

魯迅這人,論性格,非常謹慎,非常穩重,雖然他一生文章都壯懷激烈,但是他在理念上多半還是持政治穩健主義的。對於反清運動也好,後來的反封建運動也好,他一直都認為,不是一個炸彈、或者某個統治者被幹掉、或者王朝被推翻,就可以一勞永逸的事情,只要人心不革,這些殘骸還會循環復生,這樣一些人還是會借屍還魂。

談秋瑾:這位晚清女烈士,史傳她鄙視同鄉的魯迅,這是真的嗎?

紹興秋瑾故居——她年少時在此讀書習文、練拳舞劍

所以,在晚清大家都忙著暗殺時,他認為“思想啟蒙”、“文化報國”更重要。所以,他對留學生的”顢頇“很瞧不上,說“凡留學生一到日本,……就赴會館,跑書店,往集會,聽講演”,態度是輕視的。而秋瑾恰恰是這樣一位活躍人物。我想,至少在秋瑾就義前,魯迅對於這位女同鄉、女豪傑,是冷眼旁觀,不大睜眼一看的。

後來,秋瑾回國,確實“自投羅網”。約一年後的1907年7月15日,那個凌晨,從容就義在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秋瑾早有心理準備,在從容就義前晚,什麼都沒有顧念,只提出三個要求:“1,准許寫家書訣別;2,不要梟首;3,不要剝去衣服”,她絲毫不懼死,但捍衛所有可能的為人尊嚴。

那時的魯迅人還東京,消息傳來,心情被悲傷,也堅決主張發電報譴責清政府,認為這是一個重大原則問題,不應小視,為此不惜與意見相左的師友決裂,這些都是見諸時人回憶的。他的內心,我的推測,一方面是敬佩,而另一方面,他確實始終都認為秋瑾當初不該回國,不該蠻幹,不該就這樣無端端地去送死。

談秋瑾:這位晚清女烈士,史傳她鄙視同鄉的魯迅,這是真的嗎?

魯迅與他依稀別夢中的紹興老家——他自1919年後從沒回去故鄉

後來,他在不少文章中,都記述過秋瑾的事蹟,談她當年在東京時各處講演的情形,多少是有“既傷逝者”與感懷故人的心情在裡面的;但是,他也曾對許廣平感慨,說秋瑾女士“是被那些聽講者鼓掌鼓死的”,認為她心地單純,性情激昂,被一些人有意的鼓動,導致香消玉殞。


捋清這樣一些可靠的歷史線索,大概就可以明白,所謂“秋瑾與魯迅同為革命文人,可是秋瑾對魯迅並不認同”這樣一些類似說法,是似是而非的,是罔顧事實的推測,甚至可說是別有用心的詆譭吧。

因為過去的老趙家,對於魯迅,完全“偶像化”處理,給予了太多政治上的論定與強制接受,這樣一種文化利用,導致如今民間輿論逆反心理極強,大家“反魯”意識似乎特別高漲,否定魯迅甚至漸漸成為一股潮流出現。

談秋瑾:這位晚清女烈士,史傳她鄙視同鄉的魯迅,這是真的嗎?

秋、周共同的故鄉紹興:“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就我個人意見而言,我覺得,“實事求是”才是解決一切言論與意見分歧的標準。神話魯迅固然是愚不可及的,但是,不顧事實的詆譭難道就不是同樣的惡劣嗎?“委屈此外更何求”,從談論魯迅與秋瑾關係這個掌故上,我個人更期待的,不是事實的釐清,而是好惡都能“求是”的理性精神的魂兮歸來。

我想,唯有如此,一個文明輿論場的形成,才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攔,也沒有什麼障礙可以讓它偏離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